无士则如何?
文章来源: 周回陶钧2019-05-14 07:16:24

冰心在1987年曾写过一篇短文《无士则如何》。当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举国上下都在努力找寻振兴中华的道路,很多的人向中央建言要重视农工商的全面发展。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冰心先生则敏锐地问出来:农工商确实重要,但是一个国家“无士则如何”?

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好像并没有引起什么重视。在全国报刊上以公开信的形式发表征询意见,只收到了三位读者的回复。可以想像经历了文革之后全国民众对知识界的失望态度,即便是知识分子本身也都是一致性的保持沉默。这只是我想当然的猜测。不过联想到两年之后,那个风起云涌的广场上,高校学生对于知识界的歧视,也许这样的猜测也有一些道理。

在那篇文章里,冰心先生给出了“士”的定义,就是知识,文化,科学,教育,就是知识分子、人才。我觉得冰心先生定义的“士”,过于的强调了文化知识的重要了。其实“士”未必一定要是知识分子,他可以来自农工商兵各个方面。“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从古自今对于”士”的这一阶层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纠缠这个定义没有什么意义。我在百度上看到的一句话,倒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来阐明“士”于国家社会的重要地位。“士是上与下的交汇处”。其实“士”来自于什么样的出身不重要,“士”在社会上的位置很重要。士可以是一个寒门子弟,也可以是一个落寞贵族。但“士”不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也许有一天“士”会走进统治阶级,到那个时候,他也就不再是“士”了。

"士”是介于平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那一类人。他们的作用是把平民的声音传递给上层社会,是替民众发生的一类人。如果没有起到这个作用,那也不应该被称作“士”。这种发声并不是随声附和唱赞歌,而是应该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的角度来质疑,“一士之谔谔,胜过千夫之诺诺”。再仔细看“士”这个字,比划简单至极,横平竖直毫无保留,就如同一个人平静地张开双臂去拦阻。拦阻一头凶蛮的野兽,拦阻一辆疾驰的战车,拦阻一个堕落的社会。螳臂当车,这就是“士”。

另外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士”一定要是一个消瘦的人,他的身体单薄,单薄到不足以自卫。他的饭量很小,一碗面条都要分给三个人吃。他坐在一个角落,静静地讲话,他的四周围坐着他的年轻的学生,在聆听他的讲话,也在保护着他,把他隔离开远处冷漠的监视的眼光。当我看到他和他的学生的时候,我就很放心。我感觉就像是看到一股清流,安静的流淌到污浊的河水中,只要这股清流还在流淌,河水就会有变清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