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推演--《琅琊榜》观后
文章来源: riverside2016-01-05 18:19:18

老夫在宅外做沙盘推演,演绎春秋战国秦汉之事。为何选择这段历史,不去选择汉唐宋元明清?固然是因为不去选择汉唐宋元明清那些朝代已被太多野史狗血剧玩坏,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春秋战国秦汉的故事才更多错综复杂,百家争鸣,谋士层出。什么远交近攻,连横合纵这些理论都出自那个世代。为何要在宅外演绎?盖因为宅外才有更多空间,才能见风雨尘沙落叶鸟屎,更多意外变数,接近真实人生。

之所以认为春秋战国故事比后续朝代更为精彩,是因为那时候小国众多,小国之间的历史恩怨,互相的临时联合和翻脸远不是双方敌对或者三国鼎立那么单纯。那时候很多谋士的思维,嘴皮子和大无畏不怕死精神可以让无数后世名谋汗颜。

老夫当然不会真的在屋外弄个沙盘造些模型搞什么推演,宅外沙盘推演只是一个比喻,用来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我对历史的一些反思。

这篇文字的直接起因是最近看到的一个连续剧《琅琊榜》,那里的男主弱不禁风但是意志无比坚定,不惧深入虎穴置身任何险地,而且神机妙算,伶牙俐齿,总是能成功做套把别人套进去。任敌人有再强大的力量,再深厚的潜伏,任凭事情出现何等变数,他总是能赢。这样的谋士,貌似是人,其实是神——也就是说,根本不可能存在,而只是一个神话或梦想。

有一句古语把事件的成败概括得很好,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一个典故把个人的成败讲述得非常有趣,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谋事若要有相当大的把握成功,需要诸多条件。第一是信息源,情报网需要准确,如果情报线索是手下人太笨搞错或者糊弄人的,或者是被敌人做过手脚的假情报,那么没有正确的输入自然很难有正确的策划输出。第二是执行力,斗争双方或多方实力应大致相当可比,差个两倍五倍十倍还可以有机会,差个百倍千倍的话就太不现实了。最后一个是随机事件不能太不作美,比如突然出现本方主将病倒或者叛逃,或者敌方突然新添一员猛将。

从某种意义上讲,谋事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种种随机事件的预测,洞察和处置。比如说,我方一员主将有后顾之忧,儿子犯罪需要法外解脱,老母需要照顾,这些因素,作为谋士自然应当洞察和处理好。处理好之后,就可以降低我方主将被人策反这种“随机事件”的概率。同样,可以洞见对方主将的弱点,并做有效的安排,比如派遣一个伶牙俐齿的说客进行策反,造成内部接应这种有利的“随机事件”。

就这么说来说去,还是比较抽象和枯燥,所以还拿出那个室外沙盘来演练。看那沙盘之上,前方是米粒做的红蓝两军对垒,四处还有用萝卜雕的宫殿和皇帝大将大臣。忽然飞来一只大鸟,把敌人的皇后叼走,对方太子立即回京,只留陛下御驾亲征,敌方前线士气值下降百分之二十,战力下降百分之二十。

正在得意我红方胜算平添百分之二十五,那只那只大鸟又飞回将我方樊哙级主将和张良级军师一并啄伤,我方战力下降百分之二十,军心动摇百分之二十,谋略力下降百分之二十。我方本有一名名将自蓝军逃至我军,可惜一泡鸟屎落下险些将此人埋没。还有,我方有萧何级名臣一枚,发现鸟屎下的名将,将其挖掘出来,此人就是后人所知的韩信。我方战力回升百分之三十,总体实力逐渐追赶蓝军。

但是,此时如若决战,我方仍然可能讨不到好。双方对阵,箭在弦上,如何逃脱此无胜算的一战涅?突然,天降大雪,能见度变差,为了保护沙盘,双方决定暂停战事,各自回兵。这就是汉中王退守汉中的沙盘演绎版了。

这么看来,在沙盘上打一个破仗,都会有多少随机变数!有有利于我方的随机事件发生比如对方损失皇后一枚,也有不利于我方的随机事件发生比如我方折伤主将主谋各一枚,还有对方放弃我方主动争取到的因素就是那个名将韩信。还有不知是有利还是不利的随机事件发生,比如天降大雪双方休战(历史事件是刘邦凭汉中天险得以暂时偏安,以图后发制人)。要知道那个鸿门宴,如果真的楚汉当时就打起来,天晓得是不是一定是项羽能赢,就算是项羽能赢,天晓得会不会有其他人渔翁得利,所以项羽放了刘邦一马,也不见得是被刘邦蒙蔽或者一时手软。

一般来说,两军对阵,一方稳操胜券的情况不是太多。如果真的力量悬殊那么大,一方完全没有机会,那么弱势的一方大致会投降。在力量可比的情况下,如何获取尽量准确的情报,进行合理的分析,再如何想办法利用有利的随机事件发生时机,努力想办法把随机事件向有利我方的方向转变,这是人可以谋划的事情,称之为“谋事在人”。至于是不是在有利于自己或者不利于我方的时候,突然来一阵大风,把哪一方的宝贝人物或武器刮跑或者搞坏,这就是所谓的“成事在天”。如果谋事谋得好,应该胜算比较大,禁得起一些可预见的或者不可预见的随机事件的折腾仍然有比较大的胜出概率。谋得不好,则是按照正常推演就胜算不高,需要靠“天助”有利随机事件才能获胜,禁不住任何不利随机事件的打击。

说完概括事件的成败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再来说一说这个关于个人成败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发现韩信这个人才的是萧何,最后因刘邦忌惮韩信而设计将韩信整死的也是萧何。聪明如韩信,难道他预见不到他助刘邦成功后会有“功高盖主”,“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说?

想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已经注定了他的命运。遭受跨辱的韩信必须靠一个信念支撑自己的自信心,就是大丈夫可忍今日之辱,来日必为人上之人,他是铆足了劲就想出人头地。为了出人头地韩信真是不择手段,他要求刘邦上来就拜他为大将军,给予实权,让他能够对手下说杀就杀,迅速建立威信,否则就要离开。他曾在作战过程中要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这事情让刘邦十分恼怒,但是当时刘邦还要依靠韩信,所以没有翻脸,反倒说“要封就直接封齐王,还代理什么。”不过,这种趁人之危挣到的好处也不是白来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胜利后,韩信先被刘邦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刘邦以谋反的名义满门抄斩。

还回到琅琊榜这个案例,若是老夫出手,断然不是

。。。

。。。

 

这么写的。老夫一定会加进除了宫廷朝廷内斗和江湖力量介入之外更多的元素,比如多国之间的斗争和联合,另外,也要让随机因素稍微均衡一点,不要太过于一边倒,总是有利于男主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