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谈电影(十一)金陵十三钗的四大硬伤
文章来源: riverside2012-01-07 20:56:06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的又一个大投资大制作,显然是奔着奥斯卡大奖去了。不过,现在国内国外的媒体和个人评价总体来说不太好,估计这次冲击奥斯卡又没戏了。张艺谋以前拍过一些很不错的片子,虽然有一些故意暴露和夸大中国黑暗面的地方,但是从电影的总体水平来说,还是有看头的。这部金陵十三钗,依我个人观点,有四大硬伤,尤其是跟所耗费的投资相比,更显得很不令人满意。
 

硬伤之一,故事不合理。最经典的电影,讲究的是讲一个很好看的故事,刻画几个生动的人物。现在的电影有很多不同的拍法,有时候故事性不强也可以,但是观众还是比较喜欢看故事,喜欢看合理的故事。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有很多地方不合理,比如,十多名风尘女子从一开始时的自私变为无私,挺身而出替十几个女学生赴死。这个转变没有什么基础,而且,就算有的人愿意替死,总有觉悟不高不愿意的。再比如,两个风尘女子为了回家去取琴弦,而在路上被日本人强奸和杀死,显得她们对沦陷区的危险完全无知。但是,她们想当初躲进教堂的时候,可是很清楚街上有多么不安全。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是电影的一个硬伤。 

硬伤之二,细节失实。就说那个李教官吧,这是电影的闪光点,我真想为他鼓掌。但是,我也看到了细节的严重失实。比如,把手榴弹预先布置在地上,然后用狙击步枪去射爆手榴弹这件事儿。谁说的手榴弹能够射爆的?而且,狙击步枪能打那么准吗?要知道子弹走的不是直线,而是因为有重力而走弧线。射击瞄准时,如果是水平方向向前直射,还比较好估计怎么调准瞄准镜。如果是斜向下方射击,射击世界冠军也没办法射准。更何况还有风力的影响,而且还要注意在瞄准的时候躲藏自己。那个通过好几个人去送死掩护最后一个人去炸装甲车的办法也很难让人信服。即使在当年战争中真的用过类似方法,张艺谋拍出来的场景也是煽情有余,真实性严重不足。那段连夜化妆的戏也不真实,十多个人的化妆,包括还要做一个假头套,应该来不及。而且,大家都忙做一团,挨个儿等着做头发呢,应该不会有机会让那个洋人跟雨墨做爱。即使有那个时间和隐私房间,应该也没有那个心情。细节失实,是电影的一个硬伤。 

硬伤之三,主题和情绪的混乱。一般来说,一个电影,应该有一个主题,而不是几个主题;应该有一种情绪,而不是几种情绪。这个电影,讲的是南京大屠杀,所以基调应该是沉重的。可以往里面放暴力,放血腥,放爱国主义,放英雄主义,但是往里放情色不合适。不能为了吸引观众而乱加佐料。雨墨和那个洋人之间的调情戏跟整个电影应该表现的凝重不协调。加进那个日本高级军官的一段钢琴曲,表现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造诣,明显是对《钢琴家》的模仿。但是,钢琴家里的那段情节是合理的,因为那个德国军官最终帮了那个钢琴家。而金陵十三钗中的日本高级军官不知是没有那么大的权利,还是从一开始时就是欺骗,总之是他最终不是在帮这些中国女孩子,而是在害她们。 

硬伤之四,多处模仿。比如上面所述对于《钢琴家》的模仿,还有十三个女学生偷梁换柱般的出逃,似乎是对《音乐之声》的模仿。对这个模仿的问题,Bluebell眼神比较好,看到了很多处。参见乱炖《十三钗》 。模仿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很多电影都模仿过以前的电影,仍然可以不失为一部好电影。但是,作为一个成名的大导演,拍一部耗资巨大的大片,还准备冲击大奖,做却做了这么多的模仿,是在向世人宣示“我张某已经江郎才尽了”吗?河边以为,这么搞模仿秀实在是不妥,非常有失水准。更何况,这些模仿把整个片子弄得不伦不类,用Bluebell的词来说,就是成了一个乱炖,而且是一个不好吃的乱炖。 

一部电影,有这么四个,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四类硬伤,可以说是不可救药了。评论到此,已经没有什么其它的话好说了,只有失望。结尾。


参考资料:
如何正确使用枪械瞄准射击
http://www.zerose.com/www/14/2008-07/196.html

军事射击游戏中枪械瞄准详解(组图)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5-10-30/1121327509.html

http://zh.wikipedia.org/wiki/手榴弹

http://baike.baidu.com/view/48838.htm

http://bbs.tiexue.net/post2_565848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