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对孩子能否不偏心?
文章来源: 乔宁2020-01-18 22:40:28

为人父母,对孩子能否不偏心?

在一个江南小城,有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里经济状况一般。大儿子憨厚,从小到大读书一直是学霸; 二儿子聪明机灵,讨母亲喜欢; 小女儿精明活泼,是父亲的挚爱。三个孩子读书都天资聪明。平时父母对孩子各有偏爱,掌控财权的母亲对老二有求必应,而父亲只能悄悄地给女儿买些她喜欢的用品。

老大老二学业有成,都考上了大学,老大还考到国外读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外工作成了家。而小女儿一直以大哥为榜样发奋学习,决心上全国重点大学,将来出国深造。而到了小女儿高中毕业,家里的经济状态已无力支持她能上理想的大学。母亲考虑再三,劝说女儿报考不需交学费的师范大学,这样一来可以减轻家里负担,二来也可以将女儿留在身边。

母亲的想法,对女儿如晴天霹雳,她感到母亲偏爱男孩冷落自己,非常生气,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母亲的思想里,的确有重男轻女,认为女儿迟早是要出嫁的,终究不是自家的人。母亲的这一决定,人为地限制了女儿的成长空间,对女儿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她从此对这个家庭充满了失望和怨恨。

上大学以后她很少回家,她心里暗暗憋了一股怨气,“一定要出人头地,超过家里所有人!”毕业后拼命地工作,终于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几年后成了一家公司的销售总监。而她对父母和兄长却是渐行渐远,心结越来越紧,矛盾越来越深。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忍不住谴责这位重男轻女的母亲。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偏心所造成的恶果是难以估量的。实际上,人到老了才发现,女儿对家庭的贡献普遍高于儿子。为人父母,在决定儿女前途的大事上,有许多解决难题的办法,能不能尽可能一视同仁,对孩子不偏心呢?

可是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除了独生与女的家庭外,有70%的父母对儿女有偏心。而另外有20%的人不愿承认,不会明说,但私下心知肚明,或多或少都有所偏心。父母对孩子的偏心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三观,表现在对物质和情感的分配上。儿女有的听话,有的顽皮,有的上进,有的沉沦,有的模样出众,有的相貌平平。性格各异,令父母在对待自己的子女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

看起来,父母对儿女的偏心似乎非常普遍,司空见惯。社会舆论少有谴责,没有有效的约束监管。而不幸的是,一些人往往不太清楚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出现了各种程度的溺爱偏心,娇生惯养。对不喜欢的则是冷言恶语,甚至简单粗暴,对犯错的孩子过分无情地打击,造成很大的伤害。要知道,孩子是会记仇的。他们心里会想“既然生下了我,为什么这样待我?”久而久之,家庭成员对立加剧,兄弟姐妹反目,亲情化为乌有。曾经听到过朋友伤感地说,“父母走了,这个家就散了。”有些倔老头临了才发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无处收留安生。

听起来,对子女不偏心,好像不太容易?理由很简单,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中国人很讲究传统的家庭观念,注重子女的教育。受教育程度高一些的家长,表现比较开明。他们知道对孩子的爱要公平公正,尽可能人尽其才,再忙也不能忽略孩子。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团结友爱,健康成长,家庭才有向心力。

我儿时曾经很羡慕一位朋友的七口之家,父母与五个孩子们聚在一起聊天,说说笑笑有说不完的话,其乐融融。一人有麻烦大家都会出手帮忙,从来没见过他们为小事争吵。前些年兄弟姐妹四家十几人一起来美国自驾游,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开开心心。

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不要厚此薄彼。给孩子买各种心仪的物品,鞋,球拍,游戏,手机,电脑,钢琴,。。。带他们一起去玩,游泳,打球,滑雪,派对。。。一桩桩一件件,日积月累,精心培养孩子,让孩子们感受到寸草春晖。孩子长大了,做他们的好朋友,一点一点增加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

在我周围,老杨家是一个众口称颂的典型。

老杨夫妇是文革前毕业的老大学生,80年代就开始下海经商,生意规模小而平稳。他们在百忙中对两个儿子的学习抓得很紧。花了大量的时间送他们去各种培训班,学习钢琴,学习外语。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学习也很出众。

90年代初,来美国自费留学费用很高,对中国小康家庭也是天文数字。他们将大儿子送来了美国,进了社区学院。大儿子学习非常优秀,在社区学院拿了全A,顺利地考进了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学习电脑。毕业后,成功的进入了美国一流的大公司,成为软件工程师。

二儿子高中毕业前,老杨夫妇开始筹划,他们与两个孩子商量好,要求大儿子工作后负担弟弟赴美的学习生活费用,安排好弟弟的生活。熟悉他们的人们都感到不解,按照老杨家的经济条件,还是有能力负担两个孩子去美国读书的费用的。而他们从长远考虑,这样做不仅让老大明白,哥哥有责任带好弟弟,长兄的模范作用对这个家庭是多么重要,也让弟弟深感父母和哥哥的殷殷爱心,有意培养他们的兄弟情谊。

帮弟弟考托福申请学校,安排生活寄宿,学习开车买车,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老大倾之全力。老二进入了同一所社区学院,两年内拿了全A。一帆风顺,第三年入读与哥哥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专业。

他们两兄弟是我接触过的自费留学生,出自富裕家庭,有良好的家教,表现很勤奋俭朴。与现在来美的富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不买豪车不炫富,与老留学生一样,开二手车,学保养学修车,学习美国的点点滴滴。他们可以不用打工挣学费,在放假期间还是找机会去打工,体会普通人生活的艰辛。哥哥为了全力帮助弟弟,直到弟弟毕业后才开始交女朋友。

他们在美国工作了几年后,父母把他们召回国内,开始在父母公司做管理工作。两个孩子这时候已经相当成熟,在国外了解了高科技发展趋势,他们协助父母将公司转型和升级。很快把公司的业务从普通的贸易转到了电脑网络软件的开发,成功地推出了国内先进的软件产品,抢占了先机。兄弟两人接棒后同心协力,在几年内迅速地把公司的业务做大做强,成了国内同行业中的翘楚。

老杨一家十来年的发展壮大,来自他们鸿儒思想的运筹帷幄。孩子们从学校走向社会,父母向他们传授了高于物质的理念和情感,教人教心,让孩子深知兄弟齐心合力是多么的重要,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