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讲记06
文章来源: 西方定有2017-05-08 09:11:43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二)实修分二:1、苦观不净观等;2、发愿

  1、苦观不净观等

  行者若行若坐,若睡若觉,常观此身,唯苦无乐,深生厌离。

  “此身”指五取蕴,在了解了它唯苦无乐的理趣后,就要常常观行。也就是在行住坐卧、睡眠觉醒等一切时位、一切威仪中,都要观察五取蕴纯是苦性,是大患之根、无量苦的来源。当观察到它是世上最可厌恶的法,对苦蕴自性发起了厌离,就有了具量的厌离心。诸佛菩萨在经论中明显地告诉我们,厌离心或出离心就是对取蕴自性发生厌患,明确了知它是生死大苦的根源。我们通常说的“厌患此身”“厌离生死”“从轮回中解脱”等,就是指它。

  众生自从一念迷失产生我见,形成了取蕴的自性,从此就念念相续,始终无法摆脱随惑业力他自在转的状况。也就是一直都是苦因、苦态,不断地受轮回的生,没完没了,发展出无边际的苦海。透彻了前面的理趣,就知道毒疮就在这里,轮回就在这里,自身得了最大的病,叫做“五取蕴病”,也是最可怜的囚徒。一想到这个身的体性就生很大厌离,想赶紧解决这个问题,否则苦患无边!

  像这样,懂了前面的道理,再去作观就能想到:这个身是最大的病,里面装满了烦恼种子、苦种子,遇缘就要现行,又会感召下一轮轮回的生。就像一名囚犯,知道自己处在三界的集中营里,被判处轮回无期徒刑,时不时遭受大小、长短等各式各样的苦。他一心想着:“这样待下去纯苦无乐,我何时才能超出?”像这样,一心想从中超出,对这里的一切没有一点欣乐之心,不抱任何幻想,知道除了苦还是苦。暂时吃一顿每餐,过后又是皮鞭伺候;暂时睡一会,过后又要挨打,那是无穷无尽的受报、无止无境的苦。暂时的乐只不过让你缓解一下,到了下一次更苦;暂时的舍也不是真实的安稳,是在迎接下一轮的苦。这样了解后,时时刻刻都要观唯苦无乐,对整个轮回生涯生厌患,对轮回里的一切法生厌患。

  就像公案里所说,过去在西藏北方糌粑很稀贵,很难吃到,小孩无论吃到生蔓菁、干蔓菁等都说:“又是蔓菁!又是蔓菁!”像这样,轮回法纯苦无乐,要时时提醒自己:“又是生死法!又是生死法!我何时能从三界牢狱中脱出,生到清净安乐之地!”这样一心希求从五取蕴中解脱,就叫做“出离心”,开始想脱离轮回,而不是在里面求什么了。有了这个心,再配合净土教法,知道阿弥陀佛无量劫来的大愿大行成就了界外净土,以极简易的方便把众生接引过去,免遭生死大患,由此就一心往极乐世界走。

  纵使妻房不能顿断,渐渐生厌,七种不净观。

  夫妻间的爱欲也是很大的拖累,把人系缚在娑婆苦海里。从原则上讲,纵然夫妻房事不能顿断,也要渐渐生厌,作七种不净观。厌与爱都基于看法而来,认为对方的身体很可爱、很清净就生爱;见到各方面都是不净就会生厌。所以,不净观是因,生厌是果,由这种观缘就会生厌离心。随着数数串习,厌心也会逐渐增长,由此能逐渐脱离淫欲的烦恼,向往净洁的莲花国土。

  由于对对方身体的由来、孕育的环境、成就身体、死亡等整个前后过程没看清,误以为对方的身体很可爱,被非理作意的力量障蔽,就看不到它是污秽的。现在重新审视对方的各种不净,就叫“作不净观”,总之是观对方的身体。

  一者观此淫欲身,从贪爱烦恼生,即是种子不净。

  如果没去了解对方身体的由来,就以为这是天然纯洁的身体,或者根本不想,以作意他美、他好的心障蔽而不断地生贪。现在要重新观察这一具身体从哪里来。譬如对方是女性,就要看到她的身体由淫欲所生,从贪爱烦恼而来。也就是在中阴阶段,见到父母行房,对父亲生了贪欲,想和他交会,排斥母亲,以这一念心入胎就成了女性。这么看起来,她是从污秽的贪爱心来的,这叫“种子不净”或“因不净”。

  二者父母交会之时,赤白和合,即是受生不净。

  第二、观察对方入胎时受生环境如何。当父母交会之际,精血和合,业识入到精血中,从这里孕育出身体来,这是受生依处或环境的不净。譬如,蛆虫在粪屎里受生,在那里孕育出来。一想到在那么污秽的精血中受生,就知道受生处很不净。

  三者母胎中在生藏下,居熟藏上,即是住处不净。

  第三、观察对方受生以后的住胎环境,要想到是在污秽的环境里孕育出来的。也就是处在母胎中生藏或胃以下、熟藏或肠以上,住处非常污秽、黑暗、狭窄,见不到一点光,而且经常受压挤。母亲稍有活动,譬如行走、弯腰、睡卧、翻身等,都会给胎儿造成强烈的苦受。再者母体内非常臭秽。以猪身为喻,杀猪时把胸膛一打开,马上散发出恶臭难闻、让人发呕的气味。像这样就是住处不净。

  四者在母胎时,唯食母血,即是食啖不净。

  第四、观察对方住胎时所受用的食物。那时,由脐带与母体连接,啖食母亲的经血,很不清净。

  五者日月满足,头向产门,脓血俱出,臭秽狼藉,即是初生不净。

  第五、住胎期满,以业风所吹,头自然倒过来朝向产门。从骨轮出时受到强烈的压挤,就像众合地狱之苦。身体带着脓血等,污秽狼藉。对方出胎时是这样不净的情形。

  六者薄皮覆上,其内脓血遍一切处,即是举体不净。

  第六、从诞生为婴儿开始,之后逐渐成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一整段历程中有这么一个身体,它的体性如何呢?只是一张薄薄的皮覆盖在上面,一扯掉,里面的脓血遍一切处,或者可以看到地、水、火、风四大的状况。譬如骨骼、肌肉、心、肝、脾、肺等的内脏,属于地大;汗液、尿液、组织液等,属于水大;各种蠕动、运转等,这是风大;又有体温、热力等,这是火大。总之要看到只是四大和合,没有清净之物。或者观察三十六种不净物的状况,完全是不净的情形。如果把这层皮拉掉,在砧板上一一摆出来,谁还会感觉清净而爱恋不舍吗?现在无非是裹了一层皮而已,现代人擅于化妆,更让人看不清真相,但实际仍然是不净。

  这就看到,从初来人间到死亡之间,自己所爱的对方身体是举体不净的状况,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得不到一点清净之物。原先以为这是世上最纯洁、最美丽的身体,简直颠倒到极点了,那只是非理作意,由无始的淫欲习气幻想出来的,现在要看到对方只是一个举体不净的幻化物。

  七者乃至死后胮胀烂坏,骨肉纵横,狐狼食啖,即是究竟不净。

  第七、观察最后的结局。死后身体变成胮色、发胀、腐烂、坏掉。这样一层层地烂坏,最后骨骼分开、肉一团一团扔在野外被狐狼所食啖。这样就看到究竟不净,最终彻底暴露出不净的本相。

  自身既尔,他身亦然。所爱境界,男女身等。深生厌离,常观不净。若能如此观身不净之者,淫欲烦恼,渐渐减少。

  自己的身体是如此,对方的身体也是这样。对于所爱境界——男女的身体等,常常观不净的状况,就会生起很深的厌离。如果能这样观身不净的话,那淫欲烦恼会渐渐减少,能从中脱出,一心与清净莲花化生的因缘相应,以清净不染之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又作十想等观,广如经说。

  再者作十想等观,详细像经中所说。“十想”: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等”字包括九想等。“九想”: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漫想;四、脓烂想;五、青瘀想;六、噉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这些都是让人脱离淫欲,内心逐渐清净的观法。它的原理是观不净就生厌,由此从中脱出。

  2、发愿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生身。此为厌离行。

  前面观了五取蕴身唯苦无乐,它是一切苦患之源、一切生死之本,对它十分厌患。接着,如果没有往生净土,只是徒然悲观也无有意义。知道往生弥陀净土能即生超出苦蕴,就一心希求得到净土的法性生身。这就是厌离行。

  这里关键是修愿。前面得了胜解,而且常常观察,那当然厌离心会猛利、恒常。之后就要发愿,以猛利欲愿舍生死蕴身,取净土法性生身,要达到万牛莫挽的地步。这种缘起与弥陀摄众出取蕴苦的悲愿恰恰相合,因此能与佛心感通而得以往生。

  所谓的“永离”,就是想这是最后一生,从此永远脱离五取蕴。“三界”以下是解释这个身的状况。由前面的观察就了解,范畴是三界,取蕴相续会遍历欲界、色界、无色界各种生处,从这里出现地狱身、饿鬼身、旁生身、修罗身、人身、天身。六道身里的各种状况全是取蕴中的一个环节,是无休无止生死病中的一种变化。这一切身都是苦蕴,对此不想要,彻底厌离。“杂食”,有段食、乐食、识食、思食等,受用这些来养活这个身。“臭秽脓血不净”,譬如人的身体由三十六种不净物合成,不是清净的法。“耽荒五欲”,指这个身特别自私,为了满足它的欲望,过度地受用色声香味触,贪得无厌。“男女”表示有性别。这些是在描述取蕴身的范畴、体性、欲望、性别等。

  总之,在五取蕴总苦或总形态下,六道里的所有形态以及所有饮食状态、体性状态、贪欲状态、性别状态等,对这一切一概舍离,再也不要它了,厌患到这种地步。前面讲,自从一念我见起惑就成了行苦的体性,都是由惑业力出现的身,所以叫做“取蕴”。“取”是烦恼之义,它是烦恼所引起的身,没有任何乐性。而净土身叫做“法性生身”,脱离了三苦。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与行者的善根力、信愿力和合就出现了法性生身。它是由法性力出现的清净身,再不转苦轮,唯乐无苦,太殊胜了!

  我们自身要断惑证真非常困难,但借助佛力即生就可以往生净土,一往生就彻底截断了取蕴相续。以这个道理,叫做“永离诸苦”,从唯苦无乐蕴的相续状况,变成唯乐无苦蕴的相续状况。在微细分上认定了,那求生净土必然万牛莫挽,一心想得到净土的身。以此能登不退转地,毕竟一生成佛,不历第二生,迅速成就无生法忍,念念在菩提道上增进,迅速成满福智资粮而完成菩提大道,太殊胜了!有了这种心,一心想脱离取蕴的状况,取到净土的身,就叫做“厌离行”。

  二、欣愿行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第二、明了欣愿行的做法,这又要明白心上缘起开通的次第,知道一阶一阶怎么走。首先是前提,明确求往生的用意。也就是为了速疾完成菩提道,实现普度众生的愿望,需要以求生极乐世界作为捷径门,这里有非常深远的考虑、用心或意图。换言之,为什么要欣求极乐世界呢?一定要看到它大义的路线。不明道理,信就不深,愿就不切,行就不专。一旦明了地抉择了道理,知道它是不二的路线,是极殊胜的迅速成佛的路线,这样在理上非常明确,信心就深,信心深,愿就非常切,就有了欣求的根本。之后以欣求心驱使,就开始进入净土观行,行就非常专,一心与极乐净土、阿弥陀佛相应。这样就会有第二项,“观彼净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通过第一项确立了路线、建立了志愿,之后就不变了,完全投入到净土的观行中。由于一直缘净土庄严等事作观想、思维、忆念,心的缘起就接到净土上去了。再让它深之又深、纯之又纯、坚之又坚,跟阿弥陀佛的愿海就接通了、相应上了。这跟原先没有明理、泛泛悠悠、人云亦云、搞外在形式等完全不同,有一比一千、一比一万等的差距。由于明了理,信得深,有了切愿的缘故,信愿的力量就摄持着心全面勇猛地投入,精心地观行,那当然决定往生。

  这就知道,得了胜解后建立的修行,和没得胜解形相上的修行,有天壤之别。在缘起上切实、深入地发展,才决定得以往生。不然的话,虽然不敢说绝对不能往生,但因缘的厚薄、深浅、强弱等有极大差别。

  以下分成两科解释:(一)申明求往生的大义;(二)观彼净土庄严等事,心心愿求。

  (一)申明求往生的大义分二:1、略说;2、广说。

  略说和广说是一个意思,都是讲生净土是为了成菩提度众生。广说是按照《往生论》离三障菩提门、得三顺菩提门,来看到入大乘道的门径。先修菩提心,之后看到只有往生净土才能迅速达成智悲力的大用,自在无碍地普摄众生还归清净法界,以这个原因,一心求生极乐世界。

  1、略说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净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途,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首先明确自己求生极乐世界的意愿,之所以求生极乐净土,是为了想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前面思维了自身的五取蕴苦,而一切众生都有这种苦,以推己及人之心想到,既然自己想从大苦海中脱出,那一切父母众生也应当从大苦海中脱出,为此,自己愿挑起这巨大的事业重担。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又见到极乐世界的殊胜,所以一心欣求往生。

  具体来说,自己好好地衡量两条路:一条是受生在浊世秽土来成满此大愿;一条是求生西方净土来成满此大愿。要看到这两条路的成功率如何,当然要选择成功率高、成就迅速的路,从而迅速实现愿望。客观地衡量,我们现在没有能力,假使生在恶世界中,引生贪嗔痴慢等烦恼的境缘会越来越强。而自身没有无生忍力,在这样的境界里无法把持,很快就会起惑造业。到临终被业索系缚,多半沦落三途,一堕下去多劫难以超出。像这样的轮转,从无始以来到今天始终没有得到休息,所以凭自力很难超出苦流。自己尚且不能超出,怎么能救度苦众生呢?可见走这条路基本没法实现度生的大愿,照一般情形来看,无数劫以后才可能实现。

  另一条路,如果求生西方,具足信愿来念佛,即生就能生到胜妙净土,获得法性生身。当即截断苦流,登上不退转地,迅速得到无生忍力,很快就能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这是两生就可以圆成的路。此生不到几十年就得以往生,第二生在净土即生成佛,成功率百分之百,速度是两生成佛。所以这条路非常殊胜,依仗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力量的缘故。这样衡量后,为了实现救度一切众生的大愿,我们要选择迅速成就无生忍力的捷径,那就是自他二力合修的净土法门,因此一心求生西方净土。

  透过对这两条道路的衡量,确认为完成普度众生的悲愿,要尽快生到西方净土,亲见阿弥陀佛,得到无生忍力。这就是结合净土引发菩提心的心路历程。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以这个缘故,《往生论》中说:所谓的净土发菩提心,就是愿作佛的心;愿作佛的心,就是想实现度一切众生的心;想实现度一切众生的心,就是愿摄一切众生生佛国的心。

  要看到自己也是众生之一,度众生也是要摄自心生到佛国。换言之,我们要求菩提就是愿作佛,愿作佛先要度自己这个众生,彻底消除一切由无明力出现的乱相,这样就度了我这个众生。那么如何度呢?那就要生到佛国,得佛力加被开发本性,从此不再随惑业力转,这叫做“不退”。然后就能逐渐开发心性,显出本来的自性佛。为了这一点,我要生到佛国,以佛大觉的力量,使得我的心性开显,住在自性的本明中不迷失。

  之后推己及人地想:既然我要生佛国,而一切众生也是同样的处境,所以要摄一切众生都生到佛国,这就是净土菩提心的内涵。这无非是把共通的菩提心结合在往生净土,使自他迅速成满二利成就佛果这一点来看,取净土这条途径。而走往生净土这条路无非是为了满足成菩提、度众生的愿望。所以,共通的菩提心和求生净土并不是两件事。求生净土就是为了作佛度众生,为了作佛度众生就要以净土为捷径。这样就了解了“净土菩提心”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