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讲记04
文章来源: 西方定有2017-04-20 14:11:15

http://cdn.wenxuecity.com/upload/album/59/55/82/ada6a5ac2869wMNyaCXt.jpg

 

  第七疑

  问:弥勒菩萨,一生补处,即得成佛。上品十善,得生彼处。见弥勒菩萨,随从下生。三会之中,自然而得圣果。何须求生西方净土耶?

  上面讲到,凡夫倚仗佛力能够高升净土,而且得到不退,因此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里又有疑问: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西方呢?弥勒菩萨是一生补处菩萨,即将成佛,上品十善者就能生到兜率内院见弥勒菩萨。跟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在龙华三会中自然得证圣果。既然生兜率内院和得圣果都是凡夫可以成办的,哪里必须求生西方净土呢?

  回答:生兜率还是生极乐,在于个人的根器如何。历史上古代有玄奘、道宣等,近代有太虚、虚云等,他们都上至兜率内院。然而对我等凡夫而言,关键要考量,在往生和不退证果这两个重要方面,选择哪条路成功率更高?这是从对机而言。下面衡量以后,我们会认定自己应该生西方净土。

  答:求生兜率,亦曰闻道见佛,势欲相似。若细比较,大有优劣,且论二种。

  回答:求生兜率也说到闻法和见补处佛,看起来与往生西方相似。但细细比较,两者大有优劣之别。也就是从我等根性而言,有两大差别:一、往生西方成功率高,以有佛特别方便摄受的缘故;二、往生西方全部得到不退转,得成圣果,因此求生西方。

  一、往生西方成功率高,以有佛特别方便摄受的缘故

  一者,纵持十善,恐不得生。何以得知?弥勒上生经云:行众三昧,深入正定,方始得生。更无方便接引之义。不如阿弥陀佛本愿力,光明力。但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为什么说往生西方更容易、成功率更高呢?可以通过实际的衡量和譬喻来证成这一点。首先看往生兜率的情形。纵然行持十善,恐怕不一定能生。何以见得呢?《弥勒上生经》中说:修行各种三昧,深入正定,才能得生。除以上条件外,再没有方便接引的涵义。不像弥陀法门,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光明力,只要有人念佛,佛就摄取不舍,有极殊胜的方便。

  也就是往生西方条件不高,只要念阿弥陀佛,纵然没得到三昧等也不要紧,佛的光明已经在摄受了,这是由佛的本愿力决定的。他成就了无量光,遍照无央数世界摄取念佛众生不舍。他无量劫来大愿大行的功德力成就了光明,光明是普遍的,就照在我们这里。而且佛的要求是,众生只要信他念他,就已经在摄受了。从摄受的涵义上看,众生非常容易得到阿弥陀佛摄受。

  又释迦佛说九品教门,方便接引。殷勤发遣,生彼净土。但众生能念弥陀佛者,机感相应,必得生也。如世间慕人,能受慕者机会相投,必成其事。

  再从往生的角度来讲。释迦牟尼佛在《观经》里说到九品教门,有从下下到上上的各种行门。从中能看到,高高低低各层人士都能被阿弥陀佛的愿海摄受,乃至五逆十恶者,只要回心念佛,都为佛摄受,可见有极方便的涵义。为此,释迦佛殷勤发送众生生到极乐世界,因为容易往生、成功率高。也就是众生只要具足信愿,念阿弥陀佛,就已经机感相应,决定能往生。从容易方面来说,就像世间招募人,谁愿意受招募,就会得到这些利益。如果有信心,愿意受招募,那能招所招两者机会一相投,一定能成办此事。

  譬如慈善家办无遮大布施会,谁只要愿意来取,就一定给予他所需。同样,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愿意去极乐世界,那一定成其事,得到所欲,条件降到了最低的程度。这就能肯定,对具缚凡夫而言,往生西方净土最容易、成功率最高,因此我们选择求生西方净土。

  二、往生西方全部得到不退转,得成圣果,因此求生西方

  这要从往生两土之后的差别来判断,从而决定自己的道路。

  二者,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者多。无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悉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有女人,皆长诸天爱著五欲之心。又天女微妙,诸天耽玩,不能自勉。不如弥陀净土,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众生闻者,皆生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无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良伴。为此,烦恼恶业毕竟不起,遂至无生之位。如此比较,优劣显然,何须致疑也。

  首先从得不退的比例来看。兜率天宫是欲界,退位的很多。那里没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传出微妙法音,众生一听都能念佛、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不享有此种加被。又有女人助长诸天人爱著五欲的心。再者,天女们的相好、音声等都很微妙,诸天耽著爱恋,不能策勉自己修行。这些都说明,生到兜率天容易迷于五欲等中而退转菩提。

  再看往生西方。在弥陀净土中,水鸟树林、风声乐响都传出微妙法音,众生一听到都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发菩提心,伏灭烦恼。又没有女人、二乘之心,纯一大乘清净伴侣。有这些助缘的支持、提携的缘故,烦恼恶业毕竟不起,因此能达到无生之位。这样比较,往生极乐净土是百分之百得不退,而且一生就得不退,两者有很明显的差异,有何怀疑呢?因此对我们而言,应该选择往生极乐世界。

  如释迦佛在世之时,大有众生见佛不得圣果者,如恒沙。弥勒出世亦尔,大有不得圣果者。未如弥陀净土,但生彼国已,悉得无生法忍。未有一人退落三界,为生死业缚也。

  其次从证果而言,也有优劣差别。像释迦佛在世时,有很多众生见佛而不得圣果,像恒河沙数那么多。弥勒佛出世也是这样,有很多人不得圣果。不像弥陀净土,只要生到彼国,就全数得到无生法忍,没有一个人退落三界,被生死业所系缚。生弥陀净土的证果率是百分之百,成佛率是百分之百,因此选择往生西方净土。

  下面再用实例证明这一点。

  又闻西国传云:有三菩萨,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此三人契志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若先亡者,得见弥勒,誓来相报。师子觉前亡,一去数年不来。后世亲无常,临终之时,无著语云:汝见弥勒,即来相报。世亲去已,三年始来。无著问曰:何意如许多时始来。世亲报云:至彼天中,听弥勒菩萨一座说法,旋绕即来相报。为彼天日长,故此处已经三年。又问:师子觉今在何处。世亲报云:师子觉为受天乐,五欲自娱,在外眷属。从去已来,总不见弥勒。诸小菩萨生彼,尚著五欲,何况凡夫。为此愿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

  又听到《西国传》里说:有无著、世亲、师子觉三位菩萨同立志愿,同生兜率愿见弥勒菩萨。约定好如果谁先走见到了弥勒,就要来传报一声。师子觉首先过世,一去几年不来。后来世亲显现无常,临终无著对他说:“你见到了弥勒菩萨就来相报。”世亲去后三年才来。无著问:“没想到这么长时间你才来。”世亲回答说:“我到了那天上,听弥勒菩萨讲了一座法,旋绕之后就来报告。因为那天上时日很长,所以在这人间已经过了三年。”无著又问:“师子觉现在在哪里?”世亲回答:“师子觉因为享受天乐,他正在五欲里自娱自乐,落在外院的眷属里。从他去以来一直没见到弥勒菩萨。”像这样,小菩萨生兜率尚且耽著五欲,何况凡夫?看明白了这个情形,就发愿生西方,如此决定得到不退转位,先不求生兜率。

  第八疑

  问:众生无始以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这里质疑:一生造恶者如何十念往生超出三界?因果不相应。也就是这样的众生无始以来造了无量业,今生没遇到善知识期间又造一切罪业,无恶不作,罪业很重,应当随重业迁生到生死及恶趣中。怎么临终具足十念“阿弥陀佛”,就超出三界往生净土呢?随业结生的定律怎么来融通呢?临终时随业的轻重决定来世受生,既然罪业重,十念念佛轻,怎么还能直下生净土超出三界呢?太不符合因果法则了。

  对此这样回答:一、一生造恶并不决定宿善力弱,反而以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表明宿善力强;二、不决定无始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

  一、一生造恶并不决定宿善力弱,反而以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表明宿善力强

  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众生从无始以来,因缘的情况特别复杂。心中积集的善恶业种各有多少、是强是弱,也没法凭一时的表现来论断。这一位今生造很多恶业的众生,他心田里的善恶业种各有多少、是强是弱,我们没有宿命通、没有微细智,并不知道。但可以以果推因,这一类人临终能遇善知识,而且一经劝导就发猛利心,十念就成就,超出三界,这就是宿世善业力强的表现。由此才遇到善知识,而且十念就成就。如果恶业多,尚且遇不到善知识,何况十念成就呢?

  这类人都是根性猛利者。只不过今生由于习气妄动,一下子迷惑了,一直造恶。但他的善根很深,一遇到善知识就能幡然醒悟,很快能转,心能提得起,显然是宿世的善种强。否则根性钝劣的话就发不起心,善知识劝也没办法念,假使念也没办法猛利。在临终紧要关头,竟然如此容易,实在是大丈夫!这属于宿世善种强的人。

  二、不决定无始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分二:(一)以道理证成;(二)以喻例和圣教证成。

  (一)以道理证成

  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你又认为,无始以来造那么多的恶业是重,临终十念念佛是轻。这不决定。你的理由是,无始到今天时间特别长,所造恶业的数量特别多,而临终十念时间特别短,数量特别少,以时间的久近和数量的多少来论断业的轻重。但这是不定的。什么原因呢?因为业力在心、在缘、在决定。现在以这三个因相来衡量,临终十念不决定为轻。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

  首先看造业时的内心状况。造罪时是从自己的虚妄颠倒生。譬如执著有我、有乐,为了我得到乐不择手段,造杀盗淫等恶业。这是从颠倒迷惑、虚妄的分别执著而生。众生无始劫来到今天,一直陷在迷惑颠倒的状态里,就像做一个颠倒的梦一样。现在到了临终,忽然间从善知识那里听到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这时他的觉悟心起来了。就像千年暗室,突然出现了灯明,不因为暗了一千年,现在只是刹那间的光明就破不了暗。即使暗了一千年,只要灯光刹那间显现,当即就破掉了千年的积暗。或者沉睡了一千年,忽然间醒来顿灭千年迷梦。像这样,觉悟心怎么不能灭痴暗恶呢?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肯出也。

  再看两者造业所缘的差别。所缘有作用力,造罪时,内是虚妄颠倒痴暗心,外缘着虚妄境界,就生起这样颠倒的心识造作。而念佛心是从听闻到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以万德宏名作为所缘而生的。而万德宏名就是佛的无上菩提心,也就是无上光明心,它化成名号的表相。蕅益大师说:弥陀名号以法界为体,“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所缘的是“南无阿弥陀佛”,是无上菩提心,是真实的。一真一伪哪里能相比呢?

  就像有人被毒箭射中,箭刺穿肌骨,中毒很深。但一听到灭除药鼓的音声,当即箭出毒除。哪里以箭入得深、中毒严重而不能去除呢?这表示灭除药鼓有拔箭除毒的力量,中毒者缘这个特别的音声就能出箭除毒。同样,行者虽然无始以来缘颠倒境界,起了很多毒素般的业障,然而一闻无上菩提心如来真实名号,当即就可以拔除,使心从罪障中出来。这是所缘上的差别。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第三、从决定趋势来看。平常造罪时,有间心即有违品等的心来间断,譬如造后反悔或者造时犹豫等。“有后心”指有后继的心起。而临终十念念佛没有其他心来间断,也不会有后继的心,当时一念心猛利念佛就得以往生,它表达了决定的趋势。

  (二)以喻例和圣教证成

  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1、童子出围喻。就像围了十圈的绳索,一千个人都无法扯开,童子一挥利刃,须臾间分成两段。“绳索”比喻无始所造的恶业,“十围”指众多,“千夫不制”指凡夫不能制伏,“童子”比喻初发心念佛行者,“挥剑”指十念念佛成就,“须臾两分”指在屈伸臂顷就舍此而生彼了。意思是,童子发了猛利心,持的是弥陀利刃,所以瞬间就能从业习中超出,与过去的业习一刀两断,当即舍此方生到彼方了。

  2、一豆火焚千年积柴喻。“千年”指无始以来,“积柴”指积聚众多烦恼,“火”喻智慧,“一豆”指很少。当时闻善友宣说弥陀法门,起了深信,以少时间的智慧心念火顿时焚尽烦恼而往生。这也表明当时的决定力量能从中超出。

  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接着以恶业来类推善业的情形。譬如有人一生以来修了很多十善业,应该升天,但临终起了一念决定邪见,当即堕入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的缘故,尚且能排开一生的善业,使人堕入恶道。何况临终猛心念佛,是真实无有间断的善业,怎么不能排开无始恶业而得生净土呢?这种责难是不成立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再者经中说: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念佛时心猛利的缘故,能伏灭烦恼恶业,所以不必怀疑,决定得以往生。

  以上从心、缘、决定三个理由以及相类的譬喻、经教,证明了恶逆者临终至心十念决定得以往生。

  莫信异见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坠陷也。

  上古相传,判定十念念佛成就是别时意趣,这样说不对。怎么知道呢?因为《摄论》以及《杂集论》判别时意趣的情况是这样的:如果只是发愿而没有一点行,那是别时意趣。或者像愿生安乐国土就能往生,闻无垢佛名就得无上菩提,都是给别时感果做一个因,还没有一点实行的缘故,可以说这样的说法是别时意趣。然而,如果把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判成别时意趣,那就是很大的误解了。因为临终已经有无间十念猛利善行,这就是行,既然有愿有行,怎么不往生呢?愿诸行者深思这个道理,坚定自己的信心,不要相信其他说法,退失信心,不再求生,那会陷坠在轮回里,得不到往生的大利益。

  第九疑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必定不得往生。

  这里提出两大疑问:一、西方距离此土有十万亿佛刹那么遥远,凡夫的能力很弱,怎么能到呢?二、既然《往生论》说到女人、根缺、二乘种不能生,那是不是女人和根缺者决定生不了西方净土呢?这是很大的疑惑,下面一一解除。

  一、不必担忧西方遥远,凡夫不能到达。这又通过教、理、比喻来证成。

  答: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说耳,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但使众生净土业成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为此,观经云: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回答:首先要晓得,经上说西方离此地十万亿佛刹,这是针对凡夫的肉眼、生死心量说的。譬如我们当前离月球有多远、离三十三天的天宫有多远,这样算上去,到极乐世界大约距离十万亿佛刹。然而要明确,假使众生净业成熟,临终有佛慈悲加佑,当时一心不乱处在定中,那就是净土受生的心。那种境界跟现在完全不同,当时处在心识离体的特殊时刻,又得佛力特别加被,处在在定之心的状况里,所以一念顷就生到净土了。以这个缘故,《观经》说:弥陀佛国,去此不远。

  再者要知道,我们的真心遍一切处,弥陀佛国就在真心中,因缘和合时当即就能生到心内的净土,不必担忧遥远。又要想到,阿弥陀佛是法界心,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当我们临终念佛时,佛光已经在摄受了,自心和佛心和合,当即能生到净土。就好比电视台发射的信号周遍在广大的空间领域,只要终端调频相应,当时就能出现声音和图像。同样,佛的光明、愿力遍及无央数世界,我们临终念佛的心就处在佛的摄受中,当时缘起一和合就为佛心所摄,这样当即就能生到净土,不必担忧到不了净土。

  接着又用类比的方式告诉我们,一定可以到达。

  又业力不可思议,一念即得生彼,不须愁远。又如人梦,身虽在床,而心意识,遍至他方一切世界,如平生不异也。生净土亦尔,动念即至,不须疑也。

  而且,业力不可思议,譬如一念就生地狱,一念就生天宫,同样一念就能生到西方,不必愁远。它是不可思议的缘起,当缘起实现时,一念就出现在西方了。又好比人做梦,身体虽然在床上,而心意识能够周遍到达他方一切世界。白天感觉到不了那么远的地方,然而做梦时处在特殊的境界里,的确一念间就可以到达他方世界,这在历史上有很多例证。或者修行有所成就时,能随意到达他方世界,一念就到。所以,所谓的远近、快慢等,都是相应当时状态来说的,不能以白天距离远,一个小时走不了多少路,去推断梦里也是那么远,一个小时走不了多少路,那就太好笑了。或者不能以通常的状况推断禅定里的情况、特殊加被的情况等,不能简单类比。要这样想:在梦里,一念心就能到达那么远,根本不是白天肉身行走的速度可比的。像这样,到了临终,在心识离体的一刹那,又有佛力加被使得心不乱,这种状况一念就能生净土,不必怀疑。

  接着解除第二个疑惑。这又要明白《往生论》教证所说的涵义,并非指三种人不能生净土,而是说往生后没有这三种情况。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者。但论生彼国无女人,及无盲聋喑哑人。不道此间女人根缺人不得生彼。若如此说者,愚痴全不识经意。即如韦提夫人,是请生净土主。及五百侍女,佛授记悉得往生彼国。

  总的来说,《往生论》这一句是讲,生到佛国以后没有女人、没有盲聋喑哑人,并不是说娑婆世界的女人和根缺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这样说,那就很愚痴,根本不理解经义。反证:譬如韦提希夫人是请生净土主,佛授记她和五百侍女都往生彼国,这不是女人能生彼国的例证吗?《法华经》说,如果如来灭后五百岁中,有女人闻到这部经,如说修行,在她命终时就得以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花当中,宝座之上。这就知道,此间的女人能够生到西方。

  但此处女人,及盲聋喑哑人,心念弥陀佛,悉生彼国已,更不受女身,亦不受根缺身。二乘人但回心愿生净土,至彼更无二乘执心。为此故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非谓此处女人,及根缺人,不得生也。故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世界一切女人,称我名号,厌恶女身。舍命之后,更受女身者,不取正觉。况生彼国,更受女身。根缺者亦尔。

  所谓无这三种人,是指此方女人和根缺人念佛生了彼国后,就不再受女身,而是丈夫身;不再受根缺身,而是六根具足,非常殊胜。二乘人回心愿生净土,到那里再没有二乘的执著心,不会执二乘为究竟,或者还抓住只求一已解脱的下劣作意不放。为此就说:到了那里,不会再有女人、根缺和二乘种性的现象。并非指此方的女人和根缺者不能往生彼方。《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也说到:如果我成佛,十方世界里的一切女人称佛名号,厌恶女身。舍命后如果还要受女身,那就不取正觉。连称佛名号,舍命后尚且不受女身,何况生到彼国,哪里会更受女身呢?再者,又哪里还会根缺呢?总之,这不是在因上说三种人不生,而是在果上说生了以后没有三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