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年轮(二十七)
文章来源: 抚今追昔2017-09-13 07:47:55

第五章    成长的烦恼(3)

       六十年代,还没有重点中学的概念。二中已是孝感县最好的初中,但校舍却狭小破旧。进校门靠左朝里走,可见四排平房,每排三间教室,满七八百学生。中间是校办公室及各年级教研组,右边是老师宿舍,房子尽头是食堂和操场。
       学校连个电铃也没有,上下课靠敲钟。那口破钟就挂在一(四)班教室外的柳树上。整个布局,拥挤不堪,尽显寒酸。
       尤其是操场,更是可怜。场地是三合土,面积小,连个四百米跑道都没有。开运动会,百米赛道只好划在操场对角线上。坑洼不平的地上挤满了四个篮球场,再无其他体育设施。 

      学校好不容易在县教育局弄到笔经费,扩建校舍,节前就动工。为节约成本,开展义务劳动,决定每周六下午停课,除了胡顺蓉以外,所有师生到河边挑沙修操场。这次可苦了我啦。

       李老师是农村出来的,干这点活路是他拿手。上午最后一堂课,他眉飞色舞给大家作动员,要大家开展劳动比赛,又安排几个城里同学为住读生借苑子。   方言:苑子(撮箕)
 
       沙滩在解放街西边坡下20米处。离学校大约有一里路远,但看看那个坡,我真有点心虚。我从小就干家务,并不怕劳动。可第一次就干这么大强度的活,我哪受得了。长这么大,我还从没挑过东西,怎么下手都不知道。

       我中午就给刘水田说好,让他教我。此刻,我紧紧跟他在一起。我的苑子是郑东安借给我的,是最小号的。几个女生负责给大家撮沙,给我撮沙的是苏雅菲。大概她也看出来了,我没干过这个。往苑子装沙时,意装得松泡泡的。不像给别人撮时,攒劲按了又按。够意思,好同桌!

       我学刘水田样,挑着苑子费力爬上山坡,才上到街口,就放下担子歇气。刘水田肩都不换,大步流星朝前赶路,一会儿就消失在人群中。几百人的挑沙队伍,从学校大门口,直排到西街口,蔚为壮观。师生们热情高涨,挥汗如雨。健步如飞,往来穿梭。引来行人驻足观看,赞叹不已。我很快被这热烈的场面深深感染,鼓足勇气,挑担上肩,汇入到劳动大军的洪流中。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头两趟,我还勉强撑得住。可时一长,就吃不消了。首先,我刚学挑担,不会换肩。其次,不像别人那样有节奏,挑着担子一闪一闪的,能借力省力。我感到担子越来越沉,直不起腰,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走路打闪闪。我又是个很顾面子的人,只好硬着头皮死扛。

       人群中,李老师只穿件背心,挑着装满湿沙的大号苑子,大步行走,身边跟着干瘦的饶有蓉。“地主”“七毛”“样子”一干人在后面紧追不舍。我很不解,饶有蓉是农村人,劳动惯了,可以理解,怎么“七毛”这些城里人也这么厉害?全班就我草鸡?我想看看孙建国、丁玲玲什么样子?就是见不人影。

       这都第五趟了,为么事还不收工啊?我想找点水喝,哪有啊,教导处门前的保温桶早就底朝天了。我假装到食堂找开水,绕道教师宿舍僻静处,把扁担、苑子往地下狠狠一扔,去他妈的!累球死人!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起来。
      我感到左肩火辣辣地疼,掀开衬衣一看,已经红了一片,还没破皮而已。
      “老板娘,你偷奸耍滑啊?”宿舍尽头,蔡怀货发现了我,老远就叫唤。
      “你放屁,哪个偷懒?我找点水喝。”该死的坏货,关你糗事!我只得穿好衣服,捡起扁担、苑子,混入挑沙大军。
   吃完晚饭,我脸都没洗,倒床上就不想动弹。看着刘水田他们边洗衣服,边开玩笑,一脸轻松,好像么事都没发生,不觉暗暗羞愧。劳动一关,自己和人家差距太大,也比不了班上大部分同学。难怪毛主席要停办八一小学,这是很有道理的。

       星期一,李老师讲评周六劳动时,公布了比赛成绩:周复华—21担、刘水田20担、饶有蓉17担。天啦,周复华太厉害了,有这样的“地主”吗?应该是大大的“贫农”呀。

       九月三十号晚上,在三(二)班门前的土台子上,学校举行“庆祝国庆十五周年大会。”校长黄应君致贺词:“……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讲得慢条斯理,有气无力。内容与当时政治形势极不合拍,成为他后来一大罪状 。

        会后进行了文艺演出。我班的丁玲玲领头跳了个《藤圈舞》,受到大家热列欢迎。二(三)班的何传义(绰号:何大巴子)独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余节目水平很差。
       国庆节放两天假,刘水田、彭贵生几个都回家去了。偌大个寝室,只剩两三个人,十分冷清。

       十一那天,我睡了个懒觉,醒来估计快九点钟了。 我边洗脸,边思忖,怎么打发这两天呢?有了!我想到了爸爸给我那五元钱。一个月了,我还没买过任何东西。是不是太“尖”了?我今天要给自己过个节,上街去吃孝感米酒。“样子”郑东安曾告诉我,一九五八年,毛主席来孝感视察工作时,吃过孝感米酒。不知是真是假?

       我从手提包找出钱,上街去了。
      大街上,节日气氛并不浓厚,只在百货公司、副食品商店几个稍大点的房屋顶上挂了面国旗。 米酒馆是栋两层小楼,规模不大。门前挂了两个红灯笼,上书四个大字:“庆祝国庆。” 进门后,只见底楼摆放了七八张方桌,有点拥挤。楼梯口竖立着一块招牌,上书:“顾客止步。”二楼可能是办公室吧。

       可能是过节吧,今天顾客挺多,几乎满座了。我找了张靠窗户的桌子坐下,等了约五分钟,过来一个服务员,手拿钱箱,走到我跟前卖票:“唉,吃点么什?”进门我就看了挂在墙上的品种、价目表,只是没见过实物,不知道买么什。服务见我拿不定主意,猜我是第一次上馆子,主动提议:“那就来碗糊汤吧。”
      “可得,几多钱?”我边问边掏钱。
     “八分一碗。”
     “那来两碗吧。”我见旁边桌上有顾客正在吃,碗那么小,一碗怕是少了点吧。
     “可得。”服务员收完钱,递给我一张红色塑料小牌:“孝感糊汤米酒 0.08元”,很精致。大约又过了五分钟,一年轻女服务员端着两碗米酒来到我面前,要收我小票。我灵机一动,用普通话央求她:“同志,我是外地的,听说孝感米酒很有名,特来品尝。这小牌牌能否送给我,做个纪念?”服务员犹豫了一下,随即点点头,笑容可掬地离开了。“谢谢啊。”我小心收好小牌,马上品尝米酒。

       早上没吃饭,此刻饥肠咕咕。眼望冒着热气的米酒,哪还忍得住?舀起一瓢羹就往嘴里送:“嗨哟!啧啧,好烫!”差点吐回碗里。身旁一顾客笑道:“慢到点,不要烫倒。”虽被烫了一下,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满口甜润,阵阵醇香。待碗中稍稍冷却,三下五除二,我先干了一碗。真甜,真香!

       有一碗垫底,我才认真开始品味。
       据说孝感米酒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以孝感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以孝感历史承传的凤窝酒曲发酵酿制而成。糊汤米酒看上去酒汁浓稠,加上松泡泡的糯米坨,色泽乳白,滑润爽口,回味无限。说句实话,放开肚皮,我能吃五碗。另外,孝感米酒还有蛋花、银耳、莲子诸多品种。我下回要不要换唤口味?
       我心满意足走出米酒馆,细细盘算,剩下的钱还能吃几回。

       刚要进学校大门,我看见了周复华正往家挑水。他家就住在学校斜对面:解放街8号。
       “地主,你到哪挑水?”周复华脾气好,对人总是笑眯眯的,不在意别人叫他绰号。
       “胡家巷。”胡家巷正对学校大门,直通到长途汽车站。
       “远不远?” 
       “五六十米吧。”
       “天天挑啊?”

       “不挑吃么什啊?” 

       看着他肩挑两只大桶,表情轻松,步伐稳健。我明白了:难怪他挑沙得第一,这是平时挑水练出来的呀。周复华告诉我,城关镇居民大部分用井水,班上多数同学回家都要挑水,不分男女。

       原来如此,我当然望尘莫及,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