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摘录-03-关系(5)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文章来源: seedof2019-07-19 22:44:31

4.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我所领悟到的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世界是相反的。

现在,我对心理学认识深刻了很多,已经不再只是两句话就能概括的。

“世界是相反的”,这句话如果用更学术的表达,就是荣格的“人格与阴影”。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它们藏在潜意识的深处,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这句话更感性的表达是“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A。”

鲁米的诗句: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 /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 我在那里等你。 /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 世界的丰盛, 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 / 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我认为心智的打开,自我的转变,处理关系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性高度哲学化的认识,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

//好我与坏我//

1. 世界是相反的;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2. “好我”,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一个人执着与“好我”时,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和他人建立关系,是一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坏我”,因为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3. 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4. “好我”和“坏我”,A与-A,意味着二元对立。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越分裂,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意识上拼尽全力让自己只处于“好我”这一面,但我们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天才为什么自甘堕落》,武志红写的对《心灵捕手》的影评。

//你既可以A,也可以-A//

1. 所谓的“好人”,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这样的“好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反面的自己,从理论上讲,这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2.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这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这是恋爱中的最常见动力。于是你会看到,人们多是因为不同,而走到了一起。

3. 然后,恋人们又因为不同而痛苦。人们通常认为,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其实,恋爱乃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痛苦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房树人测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8%BF%E6%A0%91%E4%BA%BA%E6%B5%8B%E9%AA%8C

*越外向,越内向。 反之也成立。比如说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很容易对人袒露心事。

*越快乐,越悲伤。这件事在很多著名的笑星身上都有体现,比如沈殿霞,卓别林,憨豆先生,他们都得过严重的抑郁症。崔永元曾经说过自己是“微笑型抑郁”。

*微笑抑郁: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后面,去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爱逗别人开心,但当自已一个人的时候,去常常感到悲伤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越“好人”,越恐怖。我曾经写过一句话:关于这样的“好人”,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对于太好的“好人”,我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在十几岁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会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如果还是没改变,那么到四五十岁时,怨气会凸显在脸上。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更加疏远他们。

//正能量与负能量//

1. 自恋,性和攻击性,是人类的三大动力。我们反对自大,忌讳谈性,也强调克制愤怒,我个人认为,这些极力想消灭的坏东西,是最宝贵的生命力自身。

2. 人越是远离自恋,性和攻击性这三个东西,就越是死气沉沉,没有了生命力。相反,那些能直接展现这三种能量的人,虽然容易有争议,但他们身上,容易有热情,创造力,魅力等生命力的各种表现。

3. 一个具体的人,之所以将自恋,性和攻击性视为-A,那很可能是因为你最初的家庭将这些生命力视为坏的,而家庭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社会文化环境所导致的。

*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老师的一段话:其实谦逊会让人猥琐。这是怎么回事?因为,谦逊并非是人的本性,自大,骄傲与自恋才是。骨子里的自恋并没有转化,却极力去表现的很谦逊,那么谦虚只是表面的,意识的,甚至是假自我的。一旦表达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自己呈现了一个坏的特质,这时有恐惧感,罪疚感,并且还有偷偷摸摸的感觉,于是就混合成了猥琐的感觉。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特别喜欢描绘一种情节:主人公掉到井底,在井底就那么呆着,当习惯了黑暗后,发现井底竟然有一道门,打开门,有一个通道,就是通向自己要去的地方。我在抑郁期间所做的事,大概也是如此。我有着抑郁型人格,而这两年彻底沉入到抑郁的深井中,不加抵抗地让抑郁的情绪流经我,结果是,我深深体验了这股所谓的负能量,我先是在体验上弄懂了我自己,然后就能读懂别人的故事了。

*波兰导演吉耶斯洛夫斯基,他曾拍摄过《十诫》《蓝白红》等电影,他说他之所以能懂得别人的故事,是因为他一直在无情地分析自己,当他懂得自己的故事后,他就能懂得别人的故事了。

*有一位同学的留言震撼到了我:让我骄傲一次把,看看别人会不会死。

//发现问题行为后面的积极动力//

1.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讲过,表面行为或有好坏,但背后的动力却是没有问题的。艾瑞克森流派的催眠治疗方式是,找到所谓的“坏”行为背后的动力,把它视为好,然后找到好的表达方式,优雅地表达这个藏在行为背后的动力。

2. 艾瑞克森流派的原则是“问题行为背后都有积极动力”,拆解一下,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看到一个问题行为;找到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学习用好的方式去表达这份动力。如果你想改变别人的问题行为,也可以告诉他,他问题行为背后的动力有多么好。

3. 被动攻击,也被称为“弱者的武器”。被动攻击性将攻击性视为了不好的东西,于是用不好的表达方式去表达它。你可以对自己说,愤怒和攻击性是好的动力,当你真实地这样认为时,你就能用好的,主动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攻击性了。一旦你能这么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拖延,遗忘,犯莫名错误和迟到等行为可能都会有好转。

4. 我们专栏就是在做这件事,希望能传递这个信息:人性的这些动力,是多么好的东西。

//拥抱完整的自己//

*咨询中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找到的伴侣,是自己的-A,而出轨的对象,却是和自己相像的,彼此深深理解,可是没法真走到一起。所以,默契和相互吸引,是很不一样的。

*意识和潜意识合一的话,人就开悟了。所谓“开悟”,可以视为“全意识”状态,就是你能觉知到一切体验,不再排斥任何体验,并且这时的自我,语言和思维都会消失,因为不需要了。但是,这几乎是一辈子都不可能修完的功课。

*平庸并不比成功差,悲观也不必乐观差,消极也不必积极差。关于真善美,《道德经》有非常美妙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去做分辨,而一分辨,就会出现二元对立。

*做父母的,最重要是教育孩子守住一些必要的底线。关于人品和人性,要给孩子一个很大的空间去尝试去认识,最终形成他自己。

*我们为所欲为地用自恋,性和攻击性来展现自己的生命力的强大,会不会对社会造成破坏?回答:分享一个自由的定义。但我没有主动伤害谁,我就可以自由。

*如果有些人就是对一些黑暗的东西好奇,难道也要通过全然融入体验的方式来了解么?会不会勾出纯然的邪恶? 回答: 荣格的一个观点是,世界上人类呈现的一切,都是你的内心。所以他提出一个观点,将世界上的一切凝聚于己心。具体做法: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活动,如实如是。这是一个极度刺激的过程,你会看到,内在想象比外部世界还要复杂,可怕与残酷,当然也无比美妙。当这样做时,就是在用觉知的光照亮内心的一切。所以我会说,在想象中你可以做一切事,但在行为上,请不要伤害人,不要破坏社会。

*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比喻,一个人如果想要成为一颗大树,树冠要伸向天空,而树根要扎根于大地。树冠就是正能量;树根也要尽可能伸展,这是所谓的负能量,是黑暗。如果没有它,看起来再茂盛的大树,也可以轻易被摧毁。

*《非暴力沟通》就是优雅表达自己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