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和官媒的博弈
文章来源: 骰子的博客2020-02-19 03:09:11

自媒体和官媒的博弈

原创作者 骰子

 

如果把官媒和自媒体看作同一体系中两种不同的传播形态,下面的讨论将没有任何意义。我的问题是,官媒代表什么已经没有必要多做任何解释,你我心知肚明。但自媒体代表什么,想必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指向和精准的释义。在此,我并不想讨论大众传播的学术定义,尽管我不缺这方面的知识。我侧重的是现状,是眼前。

官媒基本是单向传播,目的是传递自认最能表现公信力的信息,反馈不是主要考量。如果传播带有指导意图,手段会强势。如果发现反馈不利于公信力上扬,可能会抑止反馈。单项传播的弊端显而易见,信息接受者如果发现信息的来龙去脉并不具备起码的客观成因和逻辑要素,亦无有效渠道消弭质疑,可信度必打折扣。

而自媒体的运作恰好相反,它需要反馈。大众传播需要看到反馈带来的应激现象,无论这种效果是鼓励还是指责,它集聚的效能对宣讲平台有显而易见的强化和提升。所以反馈越快,越激烈,甚至越混乱,越能反应出信息的辐射能量。自媒体传播的积极效应是能以最快的速度暴露问题,导向民意探求事发的因果关系,但致命的弊端是消息来源零散,不完整,谬误及不可预知。

自媒体擅长以小博大,以区块影响全局,杀手锏是填补官媒刻意回避或遗漏的信息空间。它以煽情的态势在熟识的圈子里搅动一池春水,然后以类似化学中场效应的方式迅速波及大众。消化信息的能力因人而异,但认可信息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基于客观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是基于情感因素和权威崇拜,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信息依赖综合症,它让人失去冷静思考的活力和动力,结果是盲从或被利用。而小部分相对冷静客观,或是有能力解析信息的受众,并不热衷量化和分享信息,因为在很难确认信息是否可靠的情形下,他们不愿承担以讹传讹的风险。

当公共危机发生时,官媒传播的是行政框架中有利于施政的信息,目的是要求民众遵循规则或做出行政部门希望的某些改变;他们最担心的是民众追根溯源,追究行政责任,而不是首先考虑高效解决即刻与现实问题。这有点像孩童惹祸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善后,而是如何让家长相信他不是肇事者,或是成因不在他。自媒体有点像游击队,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信息源不确定,指向混乱。这种缺乏系统和专业的操作,难以找到危机产生的本源,难以弄清危机当初是否可避免,现在和将来是否可控,可消除。

官媒的特征是反复强调他们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却不愿回答为什么;他们会尽量小心地处理官宣,避免刺激受众,信息免不了断章取义,顾左右而言他,避险卸责,对宣导的低效和失败缺乏应变和承受能力。

自媒体的特性是反复告知你曾经发生了什么,现在是什么,将来会出现什么;他们就是想刺激民众,信息煽情,耸动,暴烈;为追求极致效应,有时会添枝加叶,但并不担心谬误和失败,他们是打不死的【小强】。

对官媒,民众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哪里出了问题,怎么解决,上情是否能满足下意。

自媒体,民众最想看到填补了哪些信息缺口,信息对自身影响有多大,谁是肇事者,谁是受害人,谁又在危机中获利。

危机来临是,官媒希望安抚民众,但自媒体未必,除了一些倾向明显的,自媒体最在乎的未必是民众的利益。这就像一些拼命写作出书的作家,既不是为了悦己,也不是为了娱人,而是要搏出位;即使无法得到读者的青睐,也要在圈子里混个脸熟,赚足人气。

自媒体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网红和作家,我并不想评判这些人的良心如何,但这些人真正出于公益心的却是少数。实际上,这些人热衷于讲良心,却未必真的有良心,但一定善于利用民众的良心。

搜寻信息是体力活,筛选信息是技术活,确认信息是良心活,消化信息是智力活。

这场博弈对官媒是信任危机,对自媒体是操守质疑。官媒再现过往的境遇,自媒体也已加快堕落的步伐。最可怜的是民众,不信的必须信,可信的不敢信;看到的未必是真的,听到的未必是假的;所有的自信和智慧,在这场危难中似乎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