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躁动了香港
文章来源: 骰子的博客2019-08-27 16:09:46

骰子的微言耸听

谁躁动了香港(香港文化解读)

       香港开埠至今,从未生成所谓的主流文化,其文化的主体也不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宗教文化,宗族文化,殖民地文化的混合体,这种文化很容易在同一族群,同一语言体系里衍生出异化夹层,由此滋养出的情感依托,不易找到着力点,也难免出现文化认同上的迷茫与错乱,认祖但不愿归宗,认祖,形式大于现象,归宗,但在实体上保持距离,更为极端地是不再认同本民族的传承文化,而接受的所谓外来文化,又给人以支离破碎的感觉。

       所谓香港文化,长期以来表现地是上述各种文化角力的动态平衡,谁也说不准谁何时占上风,或居劣势。最近几十年,由于内地移民的大量涌入,不同生活,教育背景的人们交流时产生的行为困扰和认知差异,给香港在地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化层次的划分在内地并无明显区域特征,在香港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之分。

       文化如果被异化,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认同就会变得更为困难,文化教育不难,难的是如何有效定位,并在不同文化的角逐中胜出。人们很容易依附于更高物质文明带来的文化体验,过程中几乎不会考虑由此产生的,对过往文化习惯的冲击和挤压。而经济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合理搭配,藉此表现出的文化潜力是否优质,是否令人信服,才是文化争夺战中制胜的关键。

       制度的构建来自文化,但其优劣未必反映文化特征,文明程度和文化渊源也未必成正比,就像文明源于文化,但并不等同于文化,文化给文明提供养料,但并不能保证文明的质量和效率。文明是制度下的约定俗成,有宽度,但未必有长度和深度。文化却不同,文化的表现可能受限于制度,但文化的长度和深度是无法遮掩的。接受哪种文化,保留哪种文化,有时不取决于文化渊源和历史沿革,而是依赖于物质文明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和享乐体验。

       殖民文化是双刃剑,如果殖民文化中的所谓物质文明主导了殖民地文化,继而演变成贬抑、甚至取代在地文化,大概没有一个民族会心甘情愿看到这种事情发生。

       祖国的意义往往体现在它的文化特征,而不是物质存在,在内地人眼中,甚至在海外华人眼中大都比较具体,但在部分香港人眼中可能看起来比较抽象,缺乏感同身受,怎样让抽象的祖国变得比较具体,更有质感,非一朝一夕之功可抵及。

       有些暴力形式上看似反抗制度,实际上是抵制文化渗透,如果施暴者对自己的文化来源及文化价值都弄不清楚且盲目施暴,暴力的意义除了破坏和撕裂社会关系,不可能给施暴者带来任何长久及有效的好处。你如果可以轻易放弃或接受一种文化,那你也很难找到文化的归属感,由此带来的悲剧是你再难得到同一种族的认可和不同种族的接纳。人不难找到去处,无非好坏,高下之分,但如果你说不出自己的出处,请问谁愿意与一个来历不明的人共处,共事。

       自称博大精深的文化为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被新生代轻易放弃,被中生代不断质疑,问题出在哪里,这才是文化学者和专家们最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