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里(一) 见父母亲朋
文章来源: 暖冬cool夏2019-02-16 22:44:10
大年二十九,我风尘仆仆,一路坐飞机,坐动车, 从美国到上海到老家。到了老家的动车站时,已是晚上六点四十多分。出口处站着来接我的亲戚和老父亲。父亲生性谨慎, 六点四十分到达的动车,早早地催亲戚开车, 六点十分就到了动车站,然后望眼欲穿地站在检票出口处等着我们的出现。
 
距离上一次一家三口回去,已经一年八个月了 (没有回老家,带父母一起旅行了),父母身体双双健在,精神看上去很不错。然而,在随后的日子里才得知母亲在几个月前有小面积的脑梗,导致舌头僵硬,味觉丧失,好在见到她时已经慢慢恢复了。这是后话。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宴请酒席,母亲几乎餐餐坚持自己亲自下厨,顿顿美食和久违的家乡小吃,我只是替她打打下手,洗洗碗罢了。年夜饭更是如此。 这是我第三次回家过年,千里迢迢赶来,就是为了看望父母,和家人团聚,吃一顿其乐融融的团圆饭。
 
大年初一,母亲建议我们一起去爬江南的城墙。据历史记载,这是当年戚继光抗倭寇的城墙。近些年当地政府花了大量人力,财力将其断壁残垣修复,成了一个观光旅游胜地。我们到达入口处时,父母掏出身份证,这个景点对当地人是免费的,而外地人是65元一个人。我们随着门卫来到售票口,母亲一边掏出钱一边说,前不久还是50块一张,这转身怎么就65了?我和弟弟也有一搭没一搭地用当地方言说着其实我们也是当地人的。这时,只见正准备开收据的工作人员突然放下笔, 手一挥说,"进去吧"。或许是纯正的家乡方言让我们享受了一次做当地人的待遇。二三十年的离家,我们乡音未改。
 
城墙上的梅花开了,玫瑰红的,粉红的,白的,淡绿的,竞相开放,遥相辉映着远处的两座山塔,近处蜿蜒古老的城墙和山脚下那一侧流过的江水。站在高处,古朴的老城尽收眼底,江南风光的旖旎一览无遗。(可惜一直是阴雨天,照片的效果不太好)
 
 
 
 
 
 
 
 
 
 
 
 
 
 
 
走在整齐干净的城墙上,我们遇见了一位称母亲为王老师的中年男子。母亲当了一辈子的老师,在当地有很多熟人,对这个称呼我不足为奇。当我们转身下了台阶准备离去时,我对着走在前面的母亲喊了一声"妈",那位男子竟然把脸对着我,笑眯眯地说,你就是王老师的女儿啊,随即没有片刻犹豫叫出来了我的名字。他告诉我说,他是母亲第一届的学生,当年,年轻的母亲结婚,他吃过喜糖,母亲生下我,他还抱过我的,说起来都可以叫他师兄了。分别后,母亲有点感慨地说,不知为何,越是早期的学生,感情越深。
 
出国前我也当过七年多的老师。第一届的有位女学生得知我回来,微信说要来看我,我婉拒了好几次,想想人家要开车两个小时,大过节的,太麻烦人家了。最后学生说,我们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你就让我来, 让我了了这个心愿。 大年初四下午,她带着先生,拎着贵重的礼物,上门来。两个小时的相见,我们手挽手游灵湖,如久别的姐妹,话语淘淘不绝,离别时,我抱着泪奔的她,谢了又谢。
 
这次回来还有一个大收获就是父亲将我所有留在家里的东西整理到一个小箱子里。在其中,我找到了我以为在美国搬家时丢失的所有我的毕业证书,奖励证书,工作证书,曾经的笔记本,毕业论文和将其翻译后投稿发表的发黄的原稿手迹,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老照片。我看着自己的成长变化,从孩提,到中学,到大学,到工作,到生孩子,从清秀,到土的掉渣,再到渐渐的蜕变,心里感慨万千。感谢从前的照片质量,如此上乘,几十年还清晰依旧,感谢父亲如此细致有心的收藏,让往日重现,让历史定格。
 
无独有偶,在这一堆照片中,我发现了两张自己在广州工作时,两位女学生各抱着当时几个月大的女儿的照片。 我不记得自己结婚时有没有请学生吃喜糖, 但是我记得,当我大着肚子终于排队分到属于我自己的一间单人宿舍时,几个男同学想来帮忙搬家的,还在刚刚运到的席梦思上坐着开玩笑。后来, 学生们一定陆陆续续来过, 才有照片中的她们,甜蜜蜜地抱着我女儿。 只是不知照片中的学生今日身在何处, 她们还记不记得这一幕。如有机会带女儿故地重游,碰见她们,她们会不会也对她说,"当年我抱过你的"。
 
 
教师这个职业今日想起依然觉得不错,不说教学相长,不说别的,就我这样一位在学生眼里算是亦师亦友的,能在他们人生的某个阶段留下记忆,在于我,也是弥足珍贵的。感谢那段时光,那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