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创新乏力:温水煮青蛙的启示
文章来源: 加成2016-06-24 15:54:48

创新力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提供具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力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并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与国际地位的决定因素。目前中国大陆的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居世界第二。然而在49个主要国家里,中国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只居中等偏下的第28位。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创新乏力的原因何在?

创新乏力 源自古代

中国历史悠久,重大原始创新却不多。国人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如果放在5000年时间跨度里考量,平均1250年才出一项,创新之乏力,令人汗颜。中国人创新意识不强,有文化传统的深层次原因。孔子的后裔子思在《中庸》第二十章,阐述做学问的五个递进阶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意谓要广泛学习,惟有博大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开放胸襟。“审问”意谓对所学加以怀疑,对不明之处追问到底。“慎思”意谓问过之后要仔细考察分析,否则不能为己所用。“明辨”意谓越辩越明,不辩而博学会导致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做学问的最后阶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踏踏实实地践履所学,使所学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中庸》这段话自古就被奉为做学问的圭臬,但是它仅对既有的学说理论“学问思辨行”,对创新却只字未提。做学问固然必须掌握已有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必须以创造新知识为己任。迷信经典、墨守成规,这是古代中国创新乏力的重要原因。甚至到了晚清,还把来自西方的火车轮船等创新发明贬称为“奇技淫巧”。中国生物化学的开山鼻祖吴宪教授(1893-1959)觉察到此,他在图章刻上“博学、审问、慎思、试验、明辨、笃行”。其中的“试验”就是创新,这是对《中庸》的重要补充修正。

创新乏力 当代依然

近代以来,中国的创新依然乏力。举凡对人类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高端者如飞机、人造卫星,中端者如电视、电话,低端者如微波炉、抽水马桶,都非中国首创。或许有人说,中国也能发射探月火箭,高速铁路的里程更居世界首位,然而深究起来,其核心技术都非中国首创。从1949年至今,大陆比较重要的原始创新大约只有三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中国大陆未培养出世界级科学家、很少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然而中国人走出国门,却有可能成为世界级科学家、并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什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此伏彼起政治运动的干扰、以及古往今来文化传统的制约。然而中国教育的诸多失误,无疑也是创新乏力的重要原因,对学生好奇心的扼杀就是其一。

人类创新的源泉是好奇心,绝大多数文明成果都源于好奇心。一则与“温水煮青蛙”典故有关的事例,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怎样被扼杀的。这则典故说把青蛙放在冷水里缓慢加热,开始时青蛙感到舒适;当温度升到无法忍受时,青蛙想跳出来,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被煮死。这说明人在安逸中容易贪图享乐、意志消沉。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滴地变化,不易察觉,待醒悟过来为时已晚。习近平在讲到廉政建设时,也引用这个典故说: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一失足成千古恨”。

然而一位中学女生物老师却这个典故产生疑问。为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创新意识,她组织实验课,每三个学生一组,分配一只青蛙,以文火缓缓加热盛水的烧杯。水温升到摄氏60度时开始有青蛙跳出;升到65度时,青蛙全部跳了出来。女老师总结道:“青蛙并没有被煮死,说明温水煮青蛙的典故是以讹传讹。要记住,即便许多人都认同的,也可能是错的;被社会普遍认定的,也可能是谎言。凡事要经过亲自实验、调查、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要是教师们都能这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不迷信书本,经过实验与思考来分辨正确与谬误,何愁国人的创新意识不提高?然而事情结局却令人悲哀:校长要女老师停开这类实验课:“温水煮青蛙,教科书上没有,高考又不考,教了有什么用?”女老师据理力争,结果不欢而散。校长失了面子,后来找了个理由把女老师辞退了。

应试教育 扼杀创新

这位校长的话,点出目前的中国教育是应试教育:一切围绕升学考试和升学率,培养创新意识则排不上号。河北省有个衡水中学,学生们天天沉浸在书山题海里,连上厕所都有限制。时间被“生活作息表”分割成细小段落,每个段落都有规定内容,一段连一段,犹如齿轮般机械运行。“自习考试化,考试高考化”,学习完全成了条件反射。媒体惊呼衡水中学“成批成批的像韭菜一样批发状元”,就像一座“人间炼狱”和“高考流水线工厂”。可悲的是,衡水中学的模式还在大范围推广。更可悲的是,对高考的冲刺,已从中学往前推至小学和幼儿园,甚至推到胎教,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应试教育着重技能训练,把高考题型及答题技巧,深深嵌入学生的思维。这与马戏团驯兽没有实质区别,彻底伤害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是考试高分的学生,陷得越深,伤害越大。他们是考试的高手,却是科学创新的低能儿。应试教育的直接恶果,是扼杀了学生追求知识、探究真理的兴趣。在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化学比赛中,中国常居第一。然而拿了金、银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只关心将来挣钱做官过好日子,失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中国已经拥有2542所高等学校,不可谓不多。然而钱学森去世前却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其实像他这样的大学者,岂能不知道创新乏力的原因?他只是不便点破、明知故问罢了。教育失误如此严重,社会批判不绝于耳,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现状却依然如故。

回到本文原点,中国创新乏力,如何才能进入世界前20位的创新型国家行列?其实答案在一百年前就已指明,那就是必须把民主与科学大写在民族的旗帜上,那就是必须鼓励而不是限制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舍此,大幅度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便是缘木求鱼。

(图片取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