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敌-欲望无敌-真爱无敌
文章来源: the_dumb_one2016-05-02 13:44:08

2013年拍的法国电影"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又名 "The Life of Adele")是一部很精致的影片,在IMDB 上被将近九万名观众评为7.8分,算是相当高的了,因为 "Titanic" 这样的爱情片大制作也不过才7.7分而已。电影很长,有整整三个小时。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个人,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如此长的影片,居然可以给人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的感觉。

影片的精致之处,在于以朴实无华的写实手法,甚至可以说是以传统自然主义的解剖学般的真实性,展现了Adele这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子通过无所顾忌的欲望和纯粹清爽的爱情,寻找,发现,认识,并且肯定自我的整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也让这个平凡的邻家女孩经由对爱情的执着与失去,对爱人的眷恋与背叛,以及由此而来的忏悔与释然,等等,完成了从少年走入青年,从天真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影片中没有过多戏剧性的场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起大落,没有你死我活的爱恨情仇,没有咬牙切齿的惩罚报复,有的只是淡然馨香如秋菊,平静委婉如春水的爱和欲望。

Adele 和 Emma 的爱,源于宿命。柏拉图说过,我们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之一,就是在芸芸众生中寻找我们的另一半。但是这种寻找,与其说是仰赖于我们的主观努力而成功,不如说是命中注定的邂逅更为妥贴。Adele 和高年级的同校男生有过肌肤之亲,然而那一段短暂的感情仅限于并止于”肌肤”而已。她对同班的另一个女生同样有过富于情欲色彩的好感,然而这种好感既没有让她们彼此深入对方的身体,更没有让她们彼此进入对方的心灵。和 Emma 则是截然不同,那是于万人中回眸一望,霍然觉悟此乃命定的真实写照。在嘈杂喧哗的大街上,隔着熙熙攘攘的众人,Adele与Emma纯属偶然地四目相对。虽然没有一句对话,虽然没有经久不息的凝眸驻视,然而她们就这样"邂逅"了柏拉图意义上的"另一半",也就这样,在无法以言语表述的神秘中开始了她们之间一见钟情的同性之爱。。

Adele 和 Emma之间的爱是纯粹的,这种纯粹,不仅仅是因为她们的年龄,虽然两个女孩子都很年轻。尽管不能说她们是全然地涉世未深,但是完全可以说是不沾铜臭和市侩作风。在她们的爱中,我们看不见社会斗争,阶级斗争,看不见社会阶层之间你死我活的厮杀。我们虽然远远地听到关于谋生手段的模糊对话和讨论,但是我们并没有实实在在地看到生存挣扎的画面。Emma 沉溺于自己对绘画的热爱中,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理想。Adele则遂了自己的心愿,作为幼儿教师终日与自己的"天使"们嘻戏作乐。她们的爱是真空中的爱,也正因为是真空中的爱,所以得以纯粹,得以脱俗,得以专注,得以为爱而爱,得以将爱既看作过程,也看作结果。爱本身成为目的,于是其内在的目的性取代并超越了任何外在的目的性。

Adele 和 Emma 的爱情之所以是纯粹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她们的爱是基于纯粹的欲望。这部电影对欲望的展示和描写,可以说是超过了绝大多数爱情片的尺度。影片中纯然"赤裸裸"的(在这个词汇名符其实的意义上)性爱场景和镜头,加起来应当不少于二十分钟。对观众视觉的挑战性,远远大于李安的"断背山"和"色戒"。和这部电影的性爱表现相比较,那两部电影连"小儿科"都算不上。然而,影片中这些超大尺度的性爱描写,丝毫没有给人以任何淫荡邪恶的感受,盖因为欲望在这部影片中,是被它的纯粹性包裹着而得以展现的。这纯粹的欲望之所以纯粹,在于它超尘脱俗,在于它如真空之物那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真空中的欲望,是那真空中的爱的基础。它与门第无关(Emma 出自自由主义的中产家庭,Adele 的父母则是颇为典型的倾向保守的蓝领苦力阶层),与金钱无关,与延续后代无关,与社会职能无关,甚至与社会所期望的基本的性别取向也无关。

与这世界上所有纯粹的事物一样,Adele 和 Emma之间纯粹的爱情,最终如昙花般在尽情绽放之后,在无情的自然规律的左右下于无尽的惆怅中凋落了。影片最后,早已经与Emma分手的Adele,从Emma的画展上悄然离席,在孤寂黯然的街道上郁郁独行。但求一刻拥有,何须天长地久。 Adele 选择了去爱,也因此就选择了去承受爱情颓变而带来的剧痛,但是却最终在剧痛之后,拥有了把握自己孤独命运的超然与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