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杨绛那就转点东西吧。蛮好玩的。
文章来源: oldpp2016-05-26 20:16:27

钱瑗在30多岁才结婚,第一任丈夫婚后2年多,文革中自杀。有些事先不说。若干年后,杨居然让女儿嫁给一个带着18岁儿子的男人,除了儿子,还有个女儿。然后,钱瑗是不会做家务的,后来继子的回忆中,也看不出任何钱瑗和丈夫的感情互动。所以,钱瑗的婚姻,我真的挺好奇,她为什么要嫁啊?既然嫁了,怎么没有跟丈夫继子继女算一家,反而跟父母继续算一家?《我们仨》中,有女婿什么事么?这样的家庭模式正常吗?我是觉得不正常,大概我是俗人,家庭美满,天伦之乐,其乐融融是我的理想。而杨绛笔下的家,我只觉得冷,倒不是冷漠,而是清冷。也许因为受不了这份清冷,所以杨绛用文字来麻醉自己,让别人相信的同时,自己也相信了。

  一个蛮奇怪的家庭,一个并不幸福的女儿,杨女士用手中的妙笔,居然生花出现代知识分子家庭的典范,真是写戏的人才啊,那么大年纪还宝刀未老。

  不要说有很多评论赞赏,评论这个东西,看看就好,难道还不知道文人间的“捧场”么?只要想想,毛新宇的字都能被评论成“朴拙而带古意”,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事实还是最基本的,事实上,杨女士的家庭生活,基本在知识分子的平均线之下,不是说物质待遇,而是最基本的人伦常情,说得刻薄点,大人种的因,女儿品尝了苦果,真是作孽

  前段时间,因为书信拍卖,杨女士的反应,令人诧异,这也叫淡定?装的就是装的,总有穿帮的时候。

…… 坦率说,钱瑗是个很一般的女子,甚至在一般女子平均之下。虽然她后来也在高校,也有职称。但是,如果走近看她的生活,真的很无趣,或者不能说无趣,就是连基本的女性的要求都达不到。没有正常的恋爱,没有生活能力,更没有社交能力,没有孩子,也没有闺蜜朋友,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是不太正常的。这个不叫“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差不多算“自闭”。篱笆上的女人好好叫比她生动可爱得多了。

  而钱瑗之所以这样的一生,父母绝对有责任的。钱杨夫妇,不是那种很有亲情父爱母爱的人,虽然,杨女士晚年在书里面写得温情脉脉,事实,他们夫妻对女儿的教育蛮失败。钱瑗1937年出生,妙龄少女的时期远未文革,而钱家因为胡乔木的庇护日子很滋润啊,怎么就把女儿养成了这副样子?

  有人说,钱瑗的第一次婚姻,是因为父母想在文革中自保 ,而让她嫁了革委会的某人。这个说法我没有求证过,但钱瑗的第二次婚姻显然是某种需要,外力因素的需要。杨绛当初居然授意女儿如此再婚,怎么看都是很势利无情的。然后,在《我们仨》中,有看到这位至今还活着的女婿的身影吗?他们家的事,隐去姓名,放到篱笆上说,肯定被人鉴定为极品。然后,就是因为文字,因为钱钟书的招牌,居然变成“淡定从容”的范例,呵呵,中共对舆论的掌控,真是很有一套,那些随声附和的文人们,也真是很会接翎子,领会上头的意思。

  对女子的评价,如果真漂亮,就直接夸漂亮,不那么漂亮呢?可以说端庄,或者说善良,不那么善良呢?可以说有个性,如果个性也毫无特点呢?可以说对生活从容------真的想夸一个人,怎么都可以找出话来说。

  对老人来说,我觉得“淡定从容”是一种普遍性的品质,不值一提。经历过岁月风霜的老人,淡定从容是常态啊,就看看自己家人,看看周围的人们,这样的老人不要太多哦,有啥稀奇的?知识分子圈子里,到了晚年,淡定地,优雅地,从容的,快乐的,老有所乐,尽享天伦的老人太多太多了,杨绛这么异类的一家子,有啥POINT是值得大家在众口称赞的?

  是抗战烽火中与祖国的同甘共苦?钱杨夫妇因为嫌西南联大在昆明的日子太苦所以去了日伪统治下的上海

  是建国后投身热火朝天的建设?被上层钦点他们躲近了世外桃源

  是文革中的一身硬气,精神独立?趋炎附势他们做得比谁都狠

  好了,新时期了,还是在胡乔木的关心过问下,越级分了房,当年内部文件记录中写了胡对钱的褒扬,接下去的事情么很容易理解了

  然后,明明他们一家与上层走得比谁都近,好处也享受了不少。结果,居然最后偏偏要凹那么个“清高淡定从容宁静”的造型,这算不算矫情?

  钱钟书学问肯定有的,但杨绛肯定不是她自己说得那么好,真正的淡定大气,看看武则天,看看宋美龄,无字碑不是谁都有魄力立的,还是那句话:行胜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