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童年的街头味道
文章来源: 荔枝1002017-09-06 06:54:31
说起童年时的吃食,记忆最深的往往不是饭桌上的大鱼大肉,也不是饭店或筵席上尝到的美食,而是那些路边小店的亲民小吃和点心。
我家在上海一条安静的住宅马路上,且就在小学的斜对面,但经常在放学后约上一个要好同学,绕到更远、更热闹的商业街上去买点心吃。
那条街上的小吃点心店几乎一家连一家,每天换一种都吃不过来。不是大排档,而是正正规规的国营店,店面虽不大,也都干净整洁,店门口的人行道上经常排着队。
路口的第一家,有一小群人围在店门口的大油锅前,锅子周围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油烟,萝卜丝饼、油墩子、油馓子在沸油里“滋滋”地上下翻滚。一个大胖子站在那里,用漏勺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捞出来,放到旁边的铁丝篮子里滴油。他的脸、头发、围裙、鞋子,全是油光光的。但小孩子们就是馋油炸食品,当然要去买一个来当下午点心!
后来到了发育的年龄,油炸食品就只能看不能碰了,吃了脸上会长痘痘!

(油馓子)



(油墩子)



(萝卜丝饼)


再过去是一家馄饨店,也卖糯米圆子,虽然品种很有限,但甜的咸的都有。无论是一碗热呼呼的纯肉小馄饨,还是一碗甜甜糯糯的酒酿小汤圆,直吃得肚子滚圆,回到家,晚饭一定吃不下了,母亲马上就猜到:又去吃酒酿汤团了!


(酒酿小汤圆)

上海和江南一带的人一年四季都吃汤圆,不止是元宵节。有一种很大的糯米汤圆,一份只有四个,猪肉馅的是椭圆形,顶上有一个小尖头,以区别于圆形的豆沙甜汤圆。这种大汤圆很墩实,四个吃下去,就觉得肚子里沉沉的消化不良。肚子痛过一次后就不大敢再去买了。


(猪肉馅的大汤圆)

 
要说说大馄饨和小馄饨的区别 -- 那可不止于尺寸的大小,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小吃!大馄饨的皮子较厚,内馅是菜肉(青菜、荠菜等);小馄饨是纯鲜猪肉,皮子极薄,滑溜溜的,有时还来不及咀嚼就“哧溜”一下入了肚。

 
(菜肉大馄饨)
看看店堂里工作的师傅,这两种馄饨的包法也完全不同,大馄饨要两只手包;小馄饨是左手拿面皮,右手拿筷子。用筷子点起一小朵碎肉,在左手掌心的面皮上一擦,左手轻轻一捏,把皮子的四只角聚起,就直接扔进沸滚的锅子里去了。右手的筷子根本不用放下,马上又在夹肉馅了。动作飞快,随捏随煮,再用金属大漏勺在锅里一划拉,转眼,一碗鲜美的小馄饨就放在你的面前了。


(小馄饨 - 纯猪肉,或虾肉+猪肉)
后来,拐弯角上的沿街住宅房子出现了那条街上第一家个体户。店面小得只能放一张桌子、一只炉子。炉子是柏油桶改装的,只见那个体户店主手握一副铁匠用的大铁钳,从炉膛里取出一只一只烘山芋来,在桌子上排成一排,冒着热气。

那红薯们的大小总有些差别。小孩子递上五毛钱,眼睛就盯着那只稍大一点的,个体户就把眼一瞪:不可以挑,都一样大!接过山芋,左手换到右手,右手换到左手,烫啊。山芋皮上有烤焦的点点块块,有的地方还鼓起了泡泡,一剥,里面露出了金红的红薯肉,香气直扑鼻孔,也顾不得烫了,一口就咬下去了。

马路对面有一家糕团厂的门市部,品种繁多,基本上全是米粉做的点心,糯米粉做的青团(不光清明节,全年都有卖)、条头糕(里面有细豆沙),粘米粉做的清心糕和薄荷糕,还有绿豆糕,全是当天出厂的。薄荷清心糕比较清淡,不是很甜腻,是我的最爱。


(薄荷清心糕)
 
这张照片里的绿豆糕是我记忆中的样子:暗绿的颜色,半透明薄皮里的豆沙:


(绿豆糕)


(条头糕)
 
有一次回国,特地去那条街走了一遭,找找童年时的街头美味。卖烤红薯的那幢房子早没了,替代它的是一座十几层的水泥高楼;炸油墩子的点心店,现在是一家有着外国店名的餐馆,广告上陈列着不伦不类的“西菜”。糕团店和周围其它小商店合并,改成了一家超市,但我知道那家著名糕团厂还在经营。

找到馄饨店了!居然仍供应馄饨、酒酿圆子,还有生煎、牛肉面!赶紧走进去,要了一碗小馄饨。欣喜,和小时候放学回家路上吃的一模一样!

* * *
以上都是网络图片,下面这个是我周末做的:小馄饨的样式、大馄饨的尺寸 。内馅是整只虾仁和碎猪肉,煮在我自己熬的清鸡汤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