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花的花季(高中篇)
文章来源: 大河也入海2015-03-12 13:38:56


    我的高中时代, 是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那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 拨乱反正, 百废待兴. 大批当年的知识青年纷纷通过高考, 病退返城. 那些考上了大学的, 前景一片光明, 国家统一分配工作, 属于干部编制, 工资, 待遇都会不错. 那些通过其他途迳回到城里的, 就算有个工作, 也是属于工人编制, 工资, 待遇都不会太高.
     所以那些年, 高考变成了脱贫致富, 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考上大学, 是今后工作的一个保证, 那时候国家对大学毕业生是包分配的, 这一点是现在人们无比羡慕的.
     那时候, 谁家要是出了个大学生, 也是会被左邻右舍羡慕的, 被认为是光宗耀祖, 至少是父母觉得脸上有光, 一人考上, 全家光荣啊.
     那几年, 高考录取率只有百分只四, , 现在大概百分之四, 五十不止吧, 所以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那时还有一个重大压力来自家庭. 我们都不是独生子女, 有哥哥姐姐, 他们在文革中大都荒废了学业, 上山下乡, 大部分都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所以家长们把希望都寄托在了我们身上.
     我们那时是家里的熊猫”,一级保护动物. 为了给我们更多的时间去努力学习, 家里人都不让我们做什么家务活, 真是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日子, 当然衣服还是自己穿的.
    可是那时候我们心理压力真是天大呀. 你想啊,我们一旦高考失败, 自己没有了好前途, 没有了工作, 家里人的殷切期望也落了空, 父母脸上也无光, 等等. 真是不敢往下想啊.
    所以那时候, 我们不是为自己而努力学习的, 是为整个家庭而奋斗的, 我们肩负的是全家的重托, 是全家的希望, 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啊, 我们从未有过如此重要的地位.
    但是别忘了, 我们只是一个高中学生, 我们的肩膀还很稚嫩, 我们还无法挑起这么重的家庭重担. 但是在当时那样的环境压力下, 我们别无选择, 我们只能向前走, 没有回头路.
    于是我们日复一日地埋头学习, 演算, 背诵, 没有星期天, 没有节假日. 经常化的模拟考试, 使我们对成绩非常敏感, 因为老师和家长更加关心. 如果成绩不好, 从他们眼中读到是失望和期待, 如果成绩优良, 从他们眼中读出的是满意和赞许.  
     那些个不同含义的眼神或许是我们在那个年代最为敏感的了, 我们的一切价值似乎都同那些眼神密切相关. 从老师对不同学生的眼神当中, 我们可以判断出谁是老师的宠儿, 谁是打酱油的.
     那或许就是我们还未迈向社会就已经学会的察言观色了. 只是, 这种世故是否来得太早些了呢. 我们还是花季的年龄啊.
     那是一个重理轻文的年代, 我想或许经过了建国后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 大多数家长还是心有余悸, 至少我的父母坚持让我选择理工类, 不希望我们这一代再经历他们那样的痛苦.
     填写报考的志愿, 家长们考虑更多的是, 这个专业以后分配的大致去向, 这个学校所在的区域等, 唯独没有怎么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 或许那时候我们也没有多少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也是一个不开花的花季.
     我们在花季的年龄, 却背负了许多与年纪不相当的重担, 有沉重的历史包袱, 时时刻刻提醒你, 不要忘记历史, 因为那意味着背叛. 但是处在那个花季的年龄, 又正是思想活跃, 没有什么禁忌, 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愿意被束缚的.
     正是这种历史与未来, 现实与理想, 顺从与叛逆, 种种相对的, 有时互不相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时时撞击这我们的心灵, 逼迫你不得不作出选择.
     那时的心境真象莎翁的名句: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