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真的能减肥吗?
文章来源: 农家苦2014-11-02 09:52:03

过去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人做学问,喜欢从众多的经验和现象中归纳总结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但却是正确无误的。

正确的结论足以压倒缜密的证明,我高中的数学老师就曾说过,再好的演算证明过程,答案错了,考试一分也得不到。

不过,科学时代的人们,毕竟还是希望在新鲜诱人的结论之外,加上冠冕堂皇、言之凿凿的证据,哪怕是自圆其说也可以,尽管有些结论压根就不是科学范畴的东西,有抽样调查的数据就足以说明一切。

正因为如此,很多自然、人文,有名、无名的华人学者,来到西方后见超越无望,突破更难,干脆就以祖宗的结论为命题,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加以推演试验,最后再回到结论时,就变成了自己的科学新发现,让中国人羡慕,让西方人嫉妒,更让同行们恨得咬牙切齿。

近来,不少西方学者也加入到这个抄小路,走捷径的行列。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就说过“从小看大,三岁至老”的话,美国却有人装模作样在那里研究了老半天,最后得出“儿童的早年习惯,决定后天成就”的新颖结论。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有钱难买老来瘦,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写作减肥秘密,而美国直到前不久,有位叫朱莉亚马伦的纽约专职作家,才写了《写作营养餐:写到自己成为标准体型》一书,号召人们用写作、画画的方法来减肥。尽管此书畅销欧美,但中国读者,尤其是经常动笔写文章的人,恐怕丝毫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写作减肥的结论中国文化人早就知道,但原因和方法根本不是书中所说的那样。

写作只是个动作,而且是个轻微的小动作,它所消耗的人体能量极其有限,当然不足以让人减肥掉膘;而写作的内容,写作的难度,写作的频率和写作的时间,才是决定能否见瘦的关键。普通的写写画画,不管是坐着写,还是站着写,也不管是用手握笔,还是敲击键盘,都不可能减却身上一根毛。要知道,冬天的太阳是晒不化冬天的冰雪的。

古代人写诗、词、歌、赋,讲究的是“百炼成字,千炼成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惨事时常发生。遣词炼句之苦尚且如此,整篇下来,岂能不“朱颜瘦”、“人空瘦”、“人比黄花瘦”、“人月平分瘦”、“瘦则瘦不似今番”?至于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仅一个“谋篇布局”,就让人苦思冥想,搜肠刮肚,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何况还要文以载道,润色推敲?

“文以载道”的“道”就是思想。要写好一篇文章,没有思想是绝对不行的。有则笑话说:某个人要写文章,半天写不出一句来,他的太太看他着急,就说:“我看你写文章,比我们生孩子还要难。”他回答说:“那个自然咯!你们肚子里有东西,当然生得出;我肚子里没有东西,哪里写得出来?”所以,为了“下笔如有神”,还得去“读书破万卷”,甚至还要去“行万里路”。数字上了“万”,不要说“破”,就是“逛”一万次书店,“买”一万本书回来,“翻”一万遍浏览,恐怕都让人跑细了小腿,“颠”短了脖子。我孤旅东瀛十天,行程不足三千,就整整掉了十斤肉,若再行七千,定然人瘦毛长,妻儿不识!

现代人写散文、写博文、写随笔,甚至包括写新体诗,虽然没有了“刻舟求剑”、“胶柱鼓瑟”的死板格律要求,修辞立其诚,“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胡适语),但积累素材、捕捉灵感、酝酿情绪等写作基本要求,还是古今皆然,不能省却的。

清代古文家魏禧曾言:“人生耳目,所见所闻,身所经历,莫不有其所以然之理。虽市侩优倡,大猾逆贼之情状,灶婢丐妇,米盐凌杂鄙亵之故,皆必深思而谨识之,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及有故临文,则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譬之富人积财,金玉布帛,竹头木屑粪土之属,无不豫储,初不必有所用之,而当其必需,则粪土之用,有时与金玉同功。”可见,平时读书,积累素材,对写作非常之重要。而“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当然又离不开一个“苦”字,少不得又减去一磅肉。

灵感,英文称Creative idea,或者Inspiration(港台译作“烟士披里纯”),中国人也叫 “天启”,叫“悟入”,叫“神来之笔”。金圣叹评《西厢》时说过:“文章最妙是此一刻被灵眼觑见,便于此一刻放灵手捉住;盖于略前一刻亦不见,略后一刻便亦不见,恰恰不知何故,却于此一刻忽然觑见,若不捉住,便更寻不出。今西厢记若干文字,皆是作者不知于何一刻中,灵眼忽然觑见,便疾捉住,因而直传到如今。细思万千年以来,知他有何限妙文,已被觑见,却不曾被捉得住,遂总付之泥牛入海,永无消息。”由于灵感对写作极其重要,但却又来无踪,去无影,可遇而不可求,所以抓灵感如同抓贼,得时时警觉,处处提防才行。如此On Call,被灵感牵着鼻子走,岂能不折腾?不减肥?

写作的事最难以时间限定,故而,经常需要晚上加班,夜以继日。而挑灯夜战耗损人显然比白天更甚,所谓“夜吃一头猪,不如一觉呼”,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林语堂夜里总要进厨房找东西吃,还说:我的肚子里,除了橡皮以外,什么也能够消化的。”他妻子廖翠凤笑话他,他却理直气壮地说:昨天夜里我觉得饥饿,我一直想了十多分钟,不知道起来的好,还是不起来的好。我又觉得很惭愧,仅仅为了吃东西,睡了还要起来,不过我若不吃些东西,让肚子空空的,那末,我便不能入睡了。说话的时候,他又吃了一块脆饼,还嘟哝着:可怜我呀!我现在已觉得比较好些了,但仍旧有点饿哩!”可见晚上写作对人的消耗有多大,长此以往,人怎么会胖起来呢? 

写作对人的消耗主要是通过大脑。爱迪生建议:First thinkthen write研究资料显示,人在思考的时候,大脑内的数百万个神经元会相互传递信息,并把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这些神经元工作的时候当然需要燃料。据测算,大脑每天消耗掉肝脏储存血糖的75%,而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大脑思考得越多,其神经元需要的葡萄糖就越多(这不是“酸男辣女甜秀才”结论的证据吗?)。人在行走的时候每分钟大约消耗4卡路里热量,而在深度思考的时候,大脑每分钟消耗的能量竟达1.5卡路里。所以,与其说写作能减肥,不如说写作中的动脑筋、思考问题能减肥。

一提到动脑筋,我不用回头看都知道,身后的拥趸粉丝们早已跑得仅剩一成了。在西方,劝人动脑筋比劝人禁欲更难。季羡林老先生曾在他的《世相论语》一文中说过,当年他在法西斯当政的德国留学时,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的年轻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干,不必思考”。现在西方虽然没人号召,但人们不肯动脑筋却是普遍现象。想来很可能与科技便民,最后导致愚民有关;因为凡事、凡物都太方便,人就不需要动脑筋了,而长期不动脑筋,最后人就不想、也不愿动脑筋了。

写作不仅是一项诱人动脑筋,让人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的文娱活动,而且也是一个最方便、最可靠、最健康、最有效的减肥、瘦身方法。它对才华横溢的人有效,对平庸中常的人亦然,唯独与那些怕吃苦、不肯动脑筋、不愿持之以恒的男女无缘。一个人书读得好,只能裨益自己,而文章写得好,却能影响社会。所以,写作减肥法,乃是上帝对勤于笔耕、信奉“文人无以为宝,写作以为宝”之人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