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史实∶战争的准备和爆发。毛泽东参与筹划了吗?
文章来源: fengdaming2015-01-25 01:55:10



【有一些美国的著作,(例如《Crossroads in Korea,the Historic Siege of Chipyong-Ni》,作者T.R. Fehrenbach, Macmillan公司1966年出版),认为朝鲜战争爆发是由于“五零年一月, 中国、苏联与北朝鲜领导人考虑了一个大胆的行动。”  这与史实不符。显然作者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只凭50年1月毛泽东正在苏联而想当然了。现特以本文做一补正。 本文根据沈志华的个人网站中的史实改写,并补充了一些中国方面的材料。按沈志华是一位中国历史界传奇性的人物。他原来是一位历史研究生,因故入狱,出狱后改做 书刊发行的生意,赚了大钱,又回归历史界。由“腹有诗书气自华”变成“家有黄金气自牛”,一亮相就出手不凡,趁苏联垮台档案可公开复印之机(只有短短几个月),自费到俄罗斯复印回大批前苏联机密档案,一时轰动史学界。沈也从此成为中苏关系史的权威。现为上海华东师大教授。】    

     1945年10月10日,金日成率66名在苏联哈巴罗夫斯克受训的朝鲜军官,乘苏“普加乔夫” 号货轮在元山港上岸,不久即被苏联选为北朝鲜领导人。 金日成一心想用武力统一朝鲜。但他明白他必须依靠苏联。但苏联当时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并不想在朝鲜半岛爆发一场可能引起美国干涉的战争。1949年3月金日成赴苏求见斯大林,斯只同意装备在三八线驻防的两个旅。金日成又转过来试探毛泽东的态度,5月金派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访华,毛劝告“朝鲜同志”∶现在还不是进攻南朝鲜的时机,但同意把人民解放军中二个朝鲜师归属人民军。9月23日,金再次通过苏使馆要求向南方发动进攻,再一次遭苏拒绝。    

    但到了1950年1月,斯大林便改变了态度。这是因为中苏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中国以承认外蒙独立为代价,收回了大连,并将于二到三年内收回中长铁路和旅顺港。苏联失去了1945年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中苏条约取得的在满州的权益。为了补救,把整个朝鲜半岛纳入苏联势力范围,以保证拥有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是必然的选择。恰好在这时, 杜鲁门发表南朝鲜不在美国防御范围内的演说,斯大林认为这是个机会。    

    毛泽东还没有离开莫斯科,斯大林便集中精力去解决朝鲜问题了。莫斯科同意金日成再组建3个步兵师,并把苏联政府将于1951年提供的贷款用于1950年,以便为新组建的部队购买苏联装备。斯大林还任命瓦西里耶夫中将为朝鲜人民军军事总顾问,替代了自苏联从朝鲜撤军后兼任这一职务的苏联大使什特科夫。此后,苏联便开始大 规模向朝鲜提供武器装备。金日成和外务相朴宪永于3月30日启程前往莫斯科。在会谈中,莫斯科担心的问题是一旦爆发战争,美国是否会出兵干涉。金日成立即向斯大林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其理由在于, 这是一次果断的突然袭击,将会有20万南朝鲜共产党员进行起义,进攻将在三天之内取得胜利。这样,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没有时间进行军事准备和部署。斯大林对朝鲜人所拟方案最终认可。

    不过,斯大林和金日成发动战争的日程表上,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处理,即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必须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工作重心已经转向经济建设, 部队正准备开始大规模复员,至于军事战略目标,只剩一个发动解放台湾的战役了。当时,中国在东南沿海集中了16个军的兵力,而在比邻朝鲜的整个东北地区,只有几个担任地方警备任务的公安师和一个集体转业、开荒种地的第42军。因此,毛泽东此时无论如何不愿意看到在中国北方邻国发生一场可能导致美国干涉亚洲事务的战争。对此,斯大林心里是十分清楚的。 就在毛泽东访苏前夕,斯大林还与毛泽东交换了对朝鲜政策的意见,毛泽东在去电中说,朝鲜同志想通过武力解决南朝鲜问题,中国领导人曾劝阻他们不要这样做。 斯大林回电说,完全同意中国同志的意见,在朝鲜不应开始一场战争,不能用军事手段统一朝鲜。正因为如此,尽管斯大林已经考虑了要在朝鲜半岛发动一场战争的问题, 但他对正在 莫斯科 作客的毛泽东却只字未提。出于同样的理由,斯大林在与金日成讨论并决定了将采取军事行动以后,明知此事必须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却不便亲自出面, 所以只能劝金日成去见毛泽东。 5月13日晚,金日成一行秘密到达北京,并当即与中共领导人进行了会谈。第一次会谈并不顺利,会谈在开始进行的当天晚上便中断了。鉴于金日成所说情况事关重大,且斯大林不久前 还明确表示反对在朝鲜采取军事行动,中国领导人心有疑惑,故必须要求莫斯科给以证实。13日晚23时30分,周恩来到苏联大使馆,要求立即向菲利波夫(斯大林)报告“毛泽东委托转告”的事项:“朝鲜同志通知了菲利波夫同志的如下指示:现在的形势与过去不同了,北朝鲜可以开始行动了;但这个问题必须与中国同志和毛泽东本人讨论”。“毛泽东同志想要得到菲利波夫同志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说明”。电报最后说,“中国同志请求速速回电”。5月14日维辛斯基转来斯大林给毛泽东的电报:“在与朝鲜同志的会谈中,菲利波夫同志和他的朋友们提出,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朝鲜人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同时补充一点, 这个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 面对斯大林的压力,毛泽东表示同意在解放台湾之前先解决朝鲜的统一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毛泽东在访苏期间曾批准中国军队中的朝鲜师带装备回国,就毛泽东的动机而言,朝鲜师回国与朝鲜战争没有关系。1949年同意二个朝鲜师(28000人)回国,是因为毛泽东担心北朝鲜受到南方的攻击,从而出于国际主义立场对朝鲜革命政权表示的同情和支持。1950年批准第三个朝鲜师(14000人)回国,一方面是因为朝鲜战士有回国的意愿,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领导人已经在考虑军队复员和减少军费开支的问题了。不过,当第三个朝鲜师于4月18日到达元山时, 金日成和斯大林在莫斯科已经下决心要进行一场战争了。因此,从客观上讲,三个经过战争锻炼的朝鲜师回国,对于金日成的突然袭击能够成功,的确是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5月上旬苏联大量调换了在朝鲜人民军中的苏联军事顾问,用作战参谋替换了那些以个人名义在朝鲜负责军事训练的军人,并且为朝鲜军队制定了“先发制人的进攻作战计划”。人民军在三八线地区的集中开始于6月12日,各师作战计划制定及地形侦察过程均有苏联顾问参加。24日已向各师师长发出“Д”和“Ч”的命令。军事行动于当地时间(25日)4时40分开始。为了避免引起美国的干预和遭到世界舆论的指责, 在进攻开始时,斯大林下令召回了在朝鲜人民军前线部队中的所有苏联顾问。      

    然而,毛泽东对战争的准备过程和具体计划却毫不知情。斯大林和金日成对中国封锁了消息和情报。在战争爆发前,所有苏联援助的武器都是从海路,而不是通 过中国铁路运抵朝鲜的,这样做的特别目的是不让中国获知朝鲜的准备工作。以至关于朝鲜战争爆发的最初消息,毛泽东竟是从外国报纸上得知的。战争爆发后第三天, 金日成才派了一名校官来北京通报情况。毛泽东对此十分不满,事后对师哲说:“他们是我们的近邻,战争爆发也不和我们商量,现在才来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