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整个浪费表情
文章来源: 笨狼2018-11-05 18:44:58
华裔觉得进藤校是自己的权利,这权利被压制,甚至剥夺,乃彻头彻尾不公平,不仅违宪,而且反人道,对此,我在为什么聪明人比别人更有进名校的权利?一文里给大家提供了论据。
 
其实大家是瞎折腾,不仅仅是大家瞎折腾,所有人,黄种人黑人白人,都瞎折腾,因为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你以为你上了藤校就成才了,就能成就大业,可那只是倒置因果关系的常见谬误而已。
 
入藤校是个标志,就是说你的子女不仅仅出色,还是万里挑一那种,不得了。这点,我承认。不过万里挑一加上藤校也未必能保证成才,成了才也未必做出什么东西,做出了东西也未必对人类有多大的好处,甚至不能保证对自己有好处。能做到的,只是提高了“自己愿望”实现的概率而已。
 
大家也许觉得,咋了,增加概率,不是叫“增加机会”,是社会每一家庭都努力的事儿吗?确实如此,不仅仅如此,白人做地远比华裔为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古今中外皆如此,别以为白人嘴里挂着“普世人权”,骨子里跟所有人想得都一样,为自己。
 
可惜那是一种幻觉,这幻觉出于大家高估自己了。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进了藤校自立不是问题,生活充实,事业有成,也不是问题。可“不是问题”总不能成为争取藤校的动机吧?
 
不仅如此,你脑子里想的,跟心里想的未必一样,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还是因为你的幻觉,觉得上藤校等同于自己的追求。经济学家卡普兰(Bryan Caplan,普林斯顿博士)在其《教育无用论》一书里解释了这一这幻觉:
 
其实你可以一分钱不花就拿到一个藤校教育,办法是旁听,教授不会赶你走的,不过你未必能做习题、考试,学位是彻底无缘。你如果真心追求知识,目的不也达到了?你的能力不是照样在哪儿?
 
不过所有人都宁愿在普林斯顿混四年,那个文凭,就业就有了保障,一生就不愁了,学到什么倒是无关紧要
 
 
卡普兰的解释是经济学里的“信号机制”(Signaling)。大家最先观察到哈佛商学院的的毕业生一定能找到工作,一调查,发现企业有个共识,你要是毕业,不仅出类拔萃,而且因为整个过程跟下地狱差不多,折磨,你要是熬过来了,聪明能干,毅力过人,一定是个人才,至于是否全班第一,是不是比不过其它学校的,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无关紧要。就是说,对企业来说,这是管理学里的一个新的因果关系:
 
哈佛商学院毕业等于人才
 
这是企业招人的逻辑。有了这逻辑,真才实学无关紧要,因为“名校文凭”代替了真才实学【如果“名校文凭等于真才实学等于人才”,省了中间一环节也能等过去】,企业招收就是钱,这一来,大家最关心的,是如何进名校。
 
【卡普兰不是针对华裔,更是指白人】
 
中国人对这熟了,历史上叫八股文制。考好了八股文能当官,进了藤校有好工作。一个意思。大家多少有忙着给自己子女花几万块钱打包的?
 
也许你觉得,媒体上不是常常把收入跟大学教育的关系列举得清清楚楚的吗?大学等于高收入,没有大学等于低收入,这难道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吗?这又是一个混淆相关性与因果性的例子,不是定论,有的教育学家甚至说这是“自我选择”的效应,有能力的人都愿意上大学,结果能力并非上大学的结果,反而是反过来。
 
进了藤校有好工作,这才是华裔上藤校的动机。
 
当然退一步,转空子,投机投机,也不能怪罪,大家都不是圣人,这是利己不损人,干嘛那么挑剔?
 
不是挑剔,而是我上面说的另外一个原因,即使真的进了藤校,得了文凭,学了一身本事,你觉得能为己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也是个幻觉,未必身心交瘁,但最终回顾会发现做的跟早期的愿望往往是两码事。糟糕这还不是要害。
 
过去几年名声大噪的心理学家李惠安(Angela Lee Duckworth),彻头彻尾的华裔,哈佛生,在其名作《意志力》(Grit)中反复指出天分其实远远不是成功的标志,聪明人不成大器的,多了。
 
Angela Duckworth at NERD.jpg
 
且不说“择优录取”的说服力锐减,你追求藤校,子女能成大事的机会压根儿就没有保障。这就是我说的幻觉。整个浪费资源,你辛苦一辈子,省下钱来,子女看上去既聪明又用功,以为进了藤校好像有的保障,其实白搭。
 
还有更可怕的。
 
整个机制不仅仅只在这一幻觉,而且大家心里的“理想”,还是另外一种幻觉。你和你子女所想的“为社会、人类做贡献”,哈佛等藤校所谓“为人类培养人才”,也是半真半假。
 
哈佛本身就是个利益集团,你学到的只是那些“理论上为人类造福,实际上为自己谋利”的东西,你要是不信,看看哈佛商学院,整个像个黑帮。不信?大的,看看以哈佛为代表的精英领导下全世界贫富的极度分化;小的,看看企业老总和员工见报酬比。哈佛实行的是自己认可的那套,是给自己带来最大影响力的那套,俗话说,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
 
李惠安说她在垄断全球管理行业的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的经历就是这一群利益集团狼狈为奸的范例,麦肯锡招收的就是藤校毕业生,尖子中的尖子,麦肯锡的指导纲领就是“精英治国”,然而,“精英治国”本质上是与广大民众敌对的,对于麦肯锡来说,国家主权(美国除外),人权、公平,都不过是精英公式一个符号而已。要了解里面的黑暗,读读《纽约时报》几天前的调查:
 
 
沙特和沙特太子谋杀记者,与麦肯锡的报告(McKinsey produced a report that may have aided Mr. Qahtani’s crackdown on dissidents)难以脱离瓜葛。
 
不忧(Steven Brill)解说“精英教育”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不忧是个穷孩子,但天赋过人,其中一个能力是在大家懵叨叨的六十年代自己发现有寄宿私校这么一回事,自己折腾进了Deerfield Academy,全奖。毕业前有一天校长把他叫去,跟一个人面试。面试的这人是耶鲁招生办主任,当他了解到不忧的经历后,直接问“你想不想进耶鲁”,不忧说想。主任说“你被录取了,别跟其他人说“。不忧说后来他知道这是耶鲁首创“精英教育”方案开端,专门培养优异人才,不忧的妻子也是这项目的学生之一。此举开创了美国大学“择优录取”风气。
 
不忧说活到现在才发现这整个运动完全是精英为了维护自己利益的措施,虽然选择方式脱离了经济政治因素(家族、财富、宗教),但才能成了新的门槛,这精英治国荒谬的结局就是2016年淳朴( 美国总统Donald Trump,人称特朗普或川普 )当选。
 
你以为你是选了为人类制造更大财富的途径。以为而已。
 
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问题。在这点,不是华裔子女的问题,而是现在前后十年申请藤校当父母的糊涂,没想清楚,把手段当成了目的的结果,我在两年前育儿一笔糊涂账一文里感慨了一把,在美国,一个从小到大的“精英教育”,税前得花一百五十万美元。其实大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能力过人却未能详细考虑人生的目的,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点子上,真是飘渺。
 
你所追求的,其实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