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不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文章来源: 紫荆来鸿2014-07-04 12:48:39

昨天中央党校的一位教授来做客。他谈起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话题。观点颇为有趣。他说,中世纪欧洲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领主的治权来源于军事征服,也就是所谓“打天下坐天下”。领主在经济上无需依赖市场和消费者,完全可以独断专行。所以就有了“神赋君权”那一套说法,换成具有中国梦特色的现代语言就是:“人民的选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改变了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大工厂,生产都是面向社会,面向所有消费者的。由单个消费者组成的消费群体,用他们各自手中的货币,用他们各自对产品的选择,最终决定着每个作坊和工厂的命运,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与走向。这种“一人一票”选择模式最终在政治方面也就演化出了今天的民主制度。当然从有财产限制的选举,到全民普选的演进,其中还有着人类公平、正义的自然理念在起作用。

具体说到中国,当斯大林模式,实际上也就是封建生产模式,在文革末期发展到极致时,邓小平要“保江山”,就不得不逐步放松经济管控,从“计划里面有市场”,逐步退让到“市场里面有计划”,最后不得不承认“市场决定论”。生产消费模式的转变,从定量配给到自由选择,自然就诱发了人们在社会治理模式上变革的欲望,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邓小平徒劳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口号试图阻止这种危险的政治发展趋势,最终诱发了八九风波。邓小平的回应是铁血镇压,暂时阻止了历史的“不利发展趋势”。

而今,习接手的是一个远比邓小平、江泽民时代更为市场化的经济体系。面对经济窘境,习要想保住政权,就必须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这一点,习似乎看得很清楚。但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天赋君权”,“打天下坐天下”的政治模式也就越来越难以维持。这也是“不以习近平的意志为转移的”。

习近平到底是要逆势而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给共产党一个国民党式的新生,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习作前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大。如果习从感情上、责任上来讲,一定要坚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国事的发展必然会使其迅速陷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届时,希望习能像蒋经国一样大彻大悟,与民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