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走了,沉默说明一切
文章来源: Darksoul2023-12-27 11:40:40

朱令去世了,在北京寒冷的冬天,2023年12月22日,终年50岁。此时离圣诞节还有三天的时间,离新年也只有八天。她的同窗校友应该是遍满天下的,当他们在忙碌采购礼品,准备晚宴的时候,会不会停下来,悼念一下这个历尽凄惨的生命。

清华大学的校友们常常写文章回忆他们在清华园的青春岁月,然而有人回忆过和朱令的交往吗?有人在校刊上为她叹息吗?朱令的故事好像只有在清华园外被人谈起。当所有人离开清华开始他们的人生辉煌的时候,朱令的灵魂被永远地囚禁在了那个被毒害的身体里了。这对她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对她的父母又是什么样的折磨?近三十年的苦难,犹如炼狱,远胜过三十年的囚刑。

如今她解脱了,她的父母解脱了。然而真正的凶手呢?她解脱了吗?其实这样问的时候,我们假定她的心中有良知。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吗?我很怀疑。圣经上说:

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了极出 (耶利米书17:9)

在为朱令叹息的同时,大家又在争论真凶是谁。大多数人相信是孙维,也有人说贝志诚的嫌疑很大,大名鼎鼎的方舟子就是一口咬定贝志诚的一位,至今没有改口。前两天看一个帖子,声称张捷也有嫌疑。因为不知这个张捷是何许人,上网一搜,才知是朱令家三代世交的孩子,是朱令的代理律师。

原来这些关心、帮助过朱令的人,无论他们事发时在哪里,都应该排在孙维之前被怀疑。好吧,人人都可以怀疑,人人都可能是嫌犯。受过高等教育,极懂逻辑,又极聪明如方舟子之辈的人们,请问:假如贝志城下毒的可能性是 1%,请问孙维下毒的可能性该是多少?朱令同寝室的女生下毒的可能性该是多少?朱令隔壁寝室的女生下毒的可能性该是多少?朱令民乐队的同学下毒的可能性该是多少?化学系老师下毒的可能性该是多少?... …。

换个角度思考,我们看得可能更清楚一些。

对朱令案内情了解最多的是谁?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大致应该是当时办案的公安,化学系领导,朱令班的辅导员,朱令室友(其中之一是孙维),同班女生,同班男生。除了朱令家人以外,朱令案的利益相关方是谁?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大致应该是孙维,朱令室友,清华大学,同班女生,同班男生。这些人和单位都受到朱令案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孙维,她基本上已经被公众定罪,而不得不过隐姓埋名的生活。假如罪犯不在上面两个队列中,除了朱令家人外,谁最希望早日破案,抓到凶手?肯定是受负面影响最大的孙维,然后是其他室友,是物化二班的女生,男生,是清华大学化学系。几十年下来,这些人和单位在积极追凶吗?在呼吁公安不要在没有抓到凶手之前结案吗?即使无视朱令的痛苦,从消除对自己不利的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他们也应该始终积极追凶啊。

然而,从风暴眼中传来的是出奇的沉默。贝志城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称物化二班的人挺冷漠。一个例证是多年后有人和这班的学生干部谈起朱令的是,对方耿耿于怀的是他们班因此没有被评上全校的先进班集体。其实贝志城不知道的是这个班在朱令案之前已经是全校优秀班集体了。应该是朱令案让他们失去了来年的优秀班集体称号。

一个班因为有同学成为犯罪的受害人而失去优秀班集体的称号本身不是很奇怪吗?同学受难岂不正好给这个班一个献爱心的机会吗?怎么就会失去优秀班集体的称号了呢?不应该呀。但是,如果嫌疑人也在这个班上呢?如果是这样的话,保险起见,就不宜再表彰这个班集体,以免以后出丑。清华领导这点聪明还是有的。我自己也认识这个班的一个班干部。朱令的事发生后,全校皆知。我当时和这位同学关系不错,有次见面就问起朱令的事,结果对方立刻面露不悦,很不耐烦地说:“你瞎打听这事干嘛?我不知道。” 我立刻被羞的无地自容,感觉自己就是一八婆,再也不敢问这事了。多年后,这位同学因为为朱令案中的唯一嫌疑人提供清白证明材料,名字又被曝光到了网上。所以我相信这位同学对内情并不是一无所知。,而且知道更多内情的大有人在。

我想要说的是,在这个案件中,知情者和利益相关方是基本重叠的,如果罪犯不在他们身边,他们就不会保持沉默。除非罪犯就在他们当中,而且他们也知道罪犯就在他们当中,出于各种利益考虑,他们才会宁肯名誉受损,也保持沉默,保持低调,从不提追查凶手,为朱令申冤。至少孙维不应该消极地对待这件事。如果贝志城真有极大的嫌疑,孙维即使不告他诽谤,也要站出来和他对质,因为她的冤屈实在是仅次于朱令。孙维可以告的还有朱令的父母,写了《朱令的四十五年》的李佳佳。

沉默,因为心知肚明;沉默,因为只有一层窗户纸。

也许从前的当事人认为已经和警察讲了一切,在道义上没有责任和公众再说一遍。既然政府不愿公开当时的案卷,即使向受害人家属也不公开(为什么呢?国家机密?),那么你们就没有义务向朱令的父母再说一遍吗?告诉两位垂垂老者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不可以吗?

有时候,沉默也是罪。尘世的法律伤不到的,良心也许会谴责。良心被蒙蔽的,但愿还有天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