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的隐忍和张扬
文章来源: 禾口2014-07-14 10:40:08

写这篇是受到一个网友的启发,经她同意就拿来做文章。

这个网友说:“。。。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见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跟周围的人说,父母或者朋友会说:这种事情不要计较,不要惹事,你忍忍就过去了。这种劝解方式让内心憋屈的人更加憋屈,因为自己的情绪得不到认可和体谅,而且自己的情绪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了。。。”

她说的现象相信很多人有相同的感受。在国外的生活中,很多人对自己和自己孩子不满和担忧的是那种忍气吞声的隐忍。

有意思的是中式的方式有时却有走向相反的表现,不仅没有隐忍反而是张扬和放肆的。

比较典型的前一阵,马航事件,遇难者家属表现出哭闹,崩溃,甚至把记者打晕的情况,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和隐忍完全相反的张扬。而媒体似乎也十分热衷于报道这种张扬的悲痛来激起大众的共鸣。

为什么中式文化会导致隐忍和张扬这两种两极的反应呢?

我觉得这个和传统的家长制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在家长制的文化体系下,个体的意志被压制,所有的决定有家长来做,责任名义上也有家长来承担。长期以往,民众的心态普遍幼儿化。也就是说大家为人处世时,下意识的把自己当孩子,没有一种独立的化解事情的能力和态度。

虽然隐忍会表现出一种为人称道的,表达出东方式成熟的中庸,但是真正的,正面的中庸是对事物理解后的无为,或认识到自己局限性后的自我开解,和放下,表现出一种“忍”来。而隐忍却是一种简单的压抑,压抑的理由往往是惧怕,或由家长的指示传递而来的惧怕。比如网友提到的“不要惹事。”因为惹事后面带来的可能是不可承受的惩罚。

这种隐忍,压抑是对个体心灵的一种桎梏,使人作为个体感收不到被接纳和关怀。个体的精神生命也被抹去了,消失了。从而作为个体灵魂叠加的群体的精神也很难真正的形成和出现,尽管这群体的肉体生命一样可以是生机勃勃的。

另一方面,正因为民众心态的幼儿化,使大家对维护自己情绪是自己的责任的意识薄弱。遇事比较容易用孩子式的嚎哭,打闹来处理。出于相同文化的媒体也非常认可这种表达悲痛的模式,觉得闹得越凶越体现了悲痛的程度,在这样互相的推波助燃的气氛中,中式的张扬也发挥到了极致。

我不想说家长制一定是个不好的模式,家长制也不是必定是低效的。看看蚂蚁的世界,蜜蜂的世界,多么井然有序。每个蚂蚁,蜜蜂都辛勤地为群体作贡献,这个是它们存在的意义。没看出每个个体有需要隐忍和张扬的必要。

但是人的世界,有着独立的灵魂的人世界,个体与外部的世界的冲突难以避免。而家长制,这种依靠权力,等级制生存的体系,让人的隐忍和张扬的心理张力最大化。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下,痛苦如影相随。

如何让真正的正面的中庸代替压抑,让智慧化解痛苦和窒息,让个体的灵魂自由的,平安的生存于不需要过分张扬的个体中?

或许爱是一剂解药,在爱的理性中,人能自爱,爱他人,爱让人获得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