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节
文章来源: 奥之细道2015-03-02 20:39:15

  
   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儿节,我家也在三月三日这一天迎接了两个双胞胎女儿的诞生。所以三月三日不仅是日本
,也成为我们家很重要的一个日子。
    三月三日也曾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上巳节大约起源于中国的周朝。“巳”是地支中的干位,上巳,简单地说就是每年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汉代以后固定在农历的三月三日,所以上巳节又有“三月三”之称。
   上巳这一天,有春浴的习惯,即在水边祭祀、沐浴,称为“春禊”, “禊”是祓禊,就是清洁净身,通过洗濯身体,去掉身上的污垢和晦气,以达到消除灾厄的目的。这种“春禊”在周朝是由朝廷主持、并由女巫执掌的重要活动。后来也扩散到民间,《论语》说: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应该就是这种暮春三月里民间的春浴情况。
    上巳节还是中国古人踏青游玩,唐代大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描写了这一盛况: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唐代诗人殷尧藩在《上巳赠都上人》中也这样描写过三月三的盛景;
 
  三月初三日,
  千家与万家。
   蝶飞秦地草,
  莺入汉宫花。
  鞍马皆争丽,
  笙歌尽斗奢。
 
三月三日上巳节,是朝廷民间、千家万户的重要节日。男子们高头大马,意气扬扬,女子们打扮得光鲜亮丽,风情万种,在水边游玩。她们的目的是要引起男子的注意。在这一天,青年男女不仅可以尽情游玩,而且还可不受礼教约束,结伴对歌,互赠信物,跳舞求爱,自由交往,乃至私奔。因为这一天甚至连养在深闺的女子也可以外出踏青,和男子相会,男子也因此有机会与一年中深藏不露女子见面及相识,所以上巳节又被称为女儿节,这应该就是中国的女儿节的由来。
中国的上巳节的传统大约是在在宋以后逐渐流失,南宋范成大《观禊帖有感三绝》中说: “三日天气新,禊饮传自古。今人不好事,佳节弃如土”,可见宋时上巳节及其习俗已经不复存在。
上巳节这一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大约在公元八世纪也就是中国的唐朝时传入日本。中国的唐朝是一个盛行交流的时代, 先进枝术、经论学说、孙子兵法、天文学、阴阳学等等都传入日本,那时日本也开始有了与中国的上巳节类似的活动。日本的平安时代(7941192),首都京都的贵族女子间,已经盛行在偶人身上换穿衣服的游戏。附带说说,日本的绳文时代已经有偶人的存在,那时的偶人是用泥土等材料做的,那时起人们便相信偶人是有心魂的。平安时代开始有了偶人玩耍,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贵族女人不能去外边,所以在房间里消磨时间,打发日子。偶人游戏(雛遊び)也不单纯是玩,也有学习的意思,女孩用偶人玩儿着学习贵族的生活道理。在日本的室町时代(13381573)又出现了投放到河里以求去除灾厄的漂流偶人。这种漂流偶人是用纸做的,纸上写着名字,然后抚摸身体,再向纸上吹气,这样人身上的不适便转移到偶人身上,然后将偶人放入河中漂走。那时纸很宝贵,所以有些地方是用草木来做这种漂流偶人的。
漂流的偶人用草和纸做成,放到河里冲走,这就是通过洗濯来祓除疾病,清洁身心,并且将灾难转移到偶人身上以除去灾厄,把灾难漂得远远的。大概日本人认为女性自出生以来就要承受更多的灾难吧,所以这样能使女性所受的灾难得到减轻。这一习惯与中国上巳节祓禊即到河里净身去除灾厄的方法是一致的,只是日本把人到河里净身改为由偶人娃娃代替,偶人娃娃成了人们去除灾厄的一种重要替代。在偶人娃娃身上,寄托了父母的的良好愿望,即希望女儿能健康美丽地成长,能远离灾难,最后能有一个好的归宿。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7),33日才被正式定为“上巳节”。由于日本的历法不同,不用中国的农历,所以就将中国的农历三月三改为西历的三月三日。由于三月正是桃花开放的季节,人们相信桃花有驱邪的作用,所以女儿节又被叫做“桃花节”或“雏祭”。“雏”就是偶人,“祭”是节日、盛会的意思。“雏祭”就是以偶人娃娃为中心的盛会。偶人在日本人看来是有心性、有灵魂的,所以也被看作是具有魔力的咒具。“雏祭”的偶人娃娃模仿宫廷人物装束制成,有天皇、皇后、宫女、乐师、大臣、侍从等,陈放在以红布覆盖的阶梯式木坛上,并配以屏风、六角纸灯、车驾、坐轿、镜台、橱柜、箱匣等装饰器具,极为精致。偶人娃娃一般以木头或塑胶制成,木制的偶人比塑胶的格调要高,价格也更昂贵。
每逢三月三日,有女儿的家庭就要隆重地摆出这种穿着锦衣,漂亮华美、做工精湛的偶人娃娃,来祈求女孩子的健康成长。
 
   
    
偶人娃娃是模仿日本天皇和皇后结婚的场景,一般有七段。最上面的一段是一对穿着衣冠束带的天皇和穿着十二层单衣的皇后,他们俩中间放着一对插着花的瓶子, 他们的背后是金色的屏风。这种“亲王雏偶人”的摆法是男左女右,因为日本人认为左比右的地位高。后来在明治维新以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偶人们的摆放位置也变为男右女左。第二段是三个宫女,分别拿着酒壶、酒杯和放在盘子里的糕点;第三段是一个五人乐队,分别拿着萧、笛子、小鼓、大鼓和太鼓。第四段是左右大臣,他们中间还放着菱形粘糕饼、彩色米饼和白酒。第五段是三名仆人,他们右边是樱花盆栽,左边是柑橘盆栽。第六段是一个梳妆台,上面有镜台、剪刀箱等梳妆用品。第七段是车仗、灯笼、轿子等。一般来说这样一个七段雏坛至少需要15个偶人娃娃,再加上其他装饰品的话,是一笔很大的花费,所以后来的偶人也有三段、五段的,总之是奇数,日本人视奇数为“吉数”。也由于偶人娃娃越做越大,越做越奢华,后来不得不规定了不得超过24厘米的规定。
   偶人的层次,能反映出各个家庭的富裕程度和社会地位。偶人娃娃一般是由女儿的外公外婆赠送的,33日之前一、两个星期就要选择吉日在家中的显著位置上摆放出来,三月三日过后一两天也要赶快将偶人娃娃收藏起来留待来年重新摆放。据说不赶快将偶人娃娃收起来的话会影响到女儿的婚期。偶人娃娃很贵,便宜的也在10万日元左右,贵一些的达到上百万日元。所以偶人娃娃也成为女儿出嫁时的重要嫁妆。我们从这样豪华、考究的偶人娃娃,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女儿节的重视及女儿节的讲究和奢华。
 
33日这一天还要吃散寿司饭和蛤蜊汤,在白白的寿司饭上放上红的三文鱼鱼籽和黄的蛋丝,鲜艳华丽,象征着女儿的富贵和艳丽,很适合女儿节的气氛。蛤蜊汤则是因为蛤蜊是两片两片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象征着女儿对爱情的执着、专一与坚贞。


    上面说过
,日本上巳节的漂流偶人与中国上巳节在河中洗濯祓禊的意思相同,都是让河水将人身上的灾厄病痛带走。在现在的日本,这种漂流偶人的习俗也还存在。如日本东京的隅田川,每年三月三日都要举行“江户偶人放流节”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人们将偶人放到隅田川里让河水飘走。当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放流的偶人们都是用自然溶化的材料做成的,在河里漂流两个小时就会自然溶化。
鸟取县的“流雏”也是很有名的。每年三月三日,人们便会在千代川举行盛大的“流雏”仪式。放流的偶人娃娃并不以天皇和皇后为对象,而是民间普通的夫妇。具体做法是将两对夫妇雏放在雏坛上,留下其中一对,另一对与去年留下的一对一起送走。夫妇雏的材料十分简单,除纸以外只需要少数泥团和颜料,竹子就可以了。
九州应该是日本女儿节最热闹、最隆重的地方。九州的各个县都有盛大华丽的女儿节展示。比如福冈柳川叫做“御花”的大型雏坛(除偶人娃娃外还有49个垂吊装饰和两个绣球),还有豪华的“御雏公主水上行”,船上载有公主、女仆、三名宫女和五人乐队,在柳川河上缓慢地行驶80分钟,将九州的女儿节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