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文章来源: 爱旅路2014-06-30 15:20:18
《六祖坛经》读书笔记


1.
什么是“三藏”?

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藏。藏,来自巴利语pitaka,意为“蓝筐”(baskets)。佛教徒用以称呼经藏(sutrapitaka)、律藏(vinayapitaka)、论藏(abhidharmapitaka)三种佛典。

弟子们将佛陀一生的言行录收集整理成“经藏”,将佛陀制订的戒条收集整理成“律藏”,将弟子们对对佛陀教法阐释的著作收集整理成“论藏”。

佛祖亲口宣说的教法,才能尊为“经”。唯一例外,是《六祖坛经》,也就是慧能的言行录。

《六祖坛经》是禅门的根本宝典,其中“见性成佛”的思想是促使佛教中国化的基石;“心性”学说对宋明两代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影响巨大。

2.
《六祖坛经》由三个方面组成:1)慧能自述生平;2)慧能开坛授戒说六菠萝蜜;3)慧能以机锋、三十六对等调教弟子及临终嘱咐等。前两部分的内容大体上是慧能在大梵寺讲法的实录,形成于慧能生前。第三部分内容是在慧能去世后,由弟子收集、整理而成。

赖永海说:“儒家关于人的学问,通常称之为人性理论;佛教关于佛的学说,则是作为整个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核心问题的佛性理论”。《六祖坛经》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它以“佛性”回答人为什么能成佛,以“悟性”回答成佛的途径,以“心性”回答怎样成佛。

3.
人为什么能成佛,凭什么能成佛?

慧能以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诠释佛性的本质,即缘起的生灭,产生现象世界的万事万物,其本质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实相,“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 是佛性”。慧能将佛性与中道实相勾连在一起,“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对圣者而言,宇宙人生空有不二的实相就是佛性,常被称为“实性”、“法性”、“实 相”、“真如”、“法界”,是成佛的基因。

人心中蕴藏着领悟诸法实相的潜能,这就是普通人的佛性,如同尚在母体中的胎儿,总有一天会瓜熟蒂落,见性成佛。佛性因而被称为“如来藏”、“藏 识”、“本觉”、“自性”。人经过苦修而见性成佛,此时,佛性又被称为“解脱”、“涅磐”、“菩提”、“大圆镜智”。尽管佛性有种种异名,本质却并没有什 么不同。

《六祖坛经》中这种佛性论的思想直接继承了《楞伽经》、《涅磐经》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学说。

4.
如何才能“见”到佛性,走上成佛之路?

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要回答的问题。如果把“佛性”看成是成佛的基因,那么,悟性则是成佛的种子。“佛性”无法用逻辑、语言文字来描述和传授,言语 道断,心行处灭;诸佛妙理,非关文字。逞机锋、解公案和参话头等禅门方法就是为了突破语言文字局限,超越习惯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觉悟佛性。

关于顿悟和渐悟,慧能说:“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顿、渐并无高下之分,顿悟以渐悟为基础,渐悟到一定程度才能顿悟。

5.
赖永海说:“人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体征佛性,返归本体。因此。。。。。。作为抽象本体的‘佛性’、‘实相’,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六祖坛经》主 张见性成佛必须从自心入手。“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心念分两种:妄念和正念。妄念令人起感造业而成凡人,正念使人悟入钵若空性,见性成佛。凡、圣在一念 之间。自性自度,自净其意,人人皆可成佛性。

(这一篇是我读净因法师《六祖坛经导读》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