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热气球与科幻梦
文章来源: 国公2015-04-02 11:51:18


  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刊载了一则关于热气球研制及其在战争中作用的设想。在画师朱儒贤为该文章绘制的插图中,热气球下悬的“篮子”纯属凭空想象。

  《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气球”试飞场面。

  1910年,《小说月报》刊登的飞船插图。

  在清朝道光年间作家俞万春的小说《荡寇志》中,朝廷与梁山泊好汉交战时,使用了类似潜水艇一样的武器“沉螺舟”。而朝廷一边的所谓63雷将中的陶震 霆,是中国古典文艺作品中,不多的以火枪作为武器的战将。另一位以情色小说闻名清朝的作家李渔的作品里,有类似望远镜、显微镜等奇妙的工具——这充分说 明,即使在旧式小说中,也映射着新时代的想象力。

  清朝,特别是清末的历史,留给了人们闭关锁国、落后愚昧的印象。但在另一方面,由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清朝的一部分中国人,尽管没有接受过相关训练,但却依靠自己的既有知识,以文字和图画展现出一个斑斓的、混杂着科幻感与奇幻感的世界。

  热气球下面的风景

  这些是有过飞翔体验的清朝人的亲身经历。

  “走了四点钟,已把那气轮停住,渐渐落下,离地十余里,那球便稳住在空中,仿佛轮船停在码头一样,推窗四望,那眼界果真来得阔大。纽约的都市好比是画 图一幅,中间四五十处楼房,红红绿绿的,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那纵横的铁路,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两人便临窗饮酒,谈些纽约的风俗。用过午餐才 把气球渐渐落下……”

  就像欧洲过去的美好时代是由许多飞翔机械点缀装饰成的一样,在稍后的中国,以热气球为首的梦之机械,亦给人们带来了无比兴奋的感受。“仿佛轮船停在码 头一样”,“好比是画图一幅”,“好比那地上的蚁穴、树上的蜂巢”“好比那手掌上的螺纹”——这些形容在如今听来或许有点儿过时,但这是中国的飞翔者们为 了把他们初次的飞翔体验以视觉兴奋传达给地上的人们所作出的努力。

  此处引用的文章,是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中的一节。完成于清朝末年(1904年)的《月球殖民地小说》既是“冒险小说”,又是“科学小说”,也是 “传奇小说”。如果真要给这部小说的题名加个注解,也许称“气球小说”会比较合适。“气球”——原文里是这么写的。但是读过小说后,会知道这个“气球”指 的是设有医务室、实验室、工作室、餐厅、天文观测室和武器库的巨型空中军舰。一般来说,那时飞翔机械的名称,如“飞船”指的是飞行船,“飞车”指的是飞 机,而“气球”指的是热气球。不过,这些名称未必有严格的定义。作者写的虽然是“气球”,但心中假想的说不定是儒勒·凡尔纳笔下的那种飞空战舰吧!《月球 殖民地小说》连载于以插图作为卖点的《绣像小说》,而在这部小说的插图中,“气球”也还是被画成了热气球的样子。

  清末的画报上,可以找到几篇介绍欧洲发明的飞翔机械的报道。不管是热气球还是飞船和飞机,都没有实体的照片或插图可供参考,只能凭借文字提供的信息来描绘。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画师们任意发挥想象力画出的奇妙飞翔机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