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的包子
文章来源: 落英缤纷2014-05-17 04:59:01

    文革中,大批知识分子下放五七干校。所谓干校,其实就是农场。不过,这里的成员都是知识分子,不是农民。北大清华的干校在江西南昌附近的鲤鱼洲。据说选址时毛泽东亲自去看过。好算是皇恩浩荡,格外关照。我也在下放名单之列。
    这次下放与过去下乡下厂不同。那时知道是临时的,锻炼而已。这次就没有说临时的,所以全部家当都搬去了,打算一辈子在那里了。只是户口还在北京,所以回来希望还是有的。不过大家都一心听从党的教导,没有那种回北京的渴望。 
    虽然生活条件不能与城里相比,但比农民还是好得多。工资还是照发。劳动量很大,但大家干劲也十足。吃得也多,睡得也香。没有什么要操心的,所以身体比如何时候都好。吃饭有食堂。因为就在鄱阳湖边,所以常常有鱼。就是菜的油水少。当时也没有感觉。 直到离开干校回京时,才意识到这一点。
    三个月以后,我和其它几人,得到紧急通知,马上回校参加一项科技工程项目。结束了干校生活。根本没有想到。 
    临走时,干校食堂专门为我们几人做了一次油渣包子,算是送别。做了许多,吃不完,还带着回京的路上吃。让我惊讶的是,这包子味道之鲜美,无与伦比。我一面吃,一面在骂原来北大的食堂。北京条件那末好。怎么从来没有做出过这样美味的包子呢?可是,没有多久,我才知道,我冤枉了北大食堂的大师傅了。是因为三个月没有油水,所以这个油渣包子才这样美味。我什么时候认识到这一点呢?从江西回北京的火车上。火车上提供盒饭。现在大概没有人欣赏火车盒饭的吧?可是,当时我吃到盒饭,马上把干校带来的包子丢一边了。因为包子无法与盒饭相比。回到北京以后,盒饭又无法与食堂的饭菜相比了。    
    这个经历也使我想到慈禧太后吃窝头的传说。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出逃。路上没有东西吃。老百姓只有提供窝头给她,她觉得鲜美无比。事件结束回北京以后,她还怀念那窝头,要御厨房给她做窝头。御厨房的大厨还算聪明。知道如果真做窝头给她吃,准得掉脑袋。于是他们用栗子面等做成窝头样子。这就是现在叫“爱窝窝”的北京知名小吃的由来。虽然慈禧吃起来不会有当年吃窝头的感觉,但也不至於太难吃。原来听说这个,只是当作故事。没想到干校的包子,让我真切体会到慈禧当年的感觉了。 
    由此还引伸出一个道理,幸福是相对的。如果你没有机会吃到山珍海味,不必遗憾。只要把自己饿几天,或者家里一个月不起油锅,再吃什么,都是山珍海味。相反,天天吃山珍海味的人,没有幸福感。慈禧平时每餐100道菜,还说没有东西可吃。所以,如果做什么“你幸福吗?”这种问卷调查,实在没有意思。对一个有钱人,一桌酒席,他不感到幸福。对一个乞丐,一碗肉丝面,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