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逝的男性体育人之我见
文章来源: coach19602018-03-18 22:09:57
前些天我贴出了体育学院77级同学中的早逝比例大于一些同年级的理工科院校,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议论。我也简单说说看法,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吧,侃大山别较真啊。

首先体育人特别是从事过竞技体育的人,是一个经过高度筛选过的人群(Selected)。这个人群里性格类型为A的比例极高。生理上对应激反应强烈(fight or flight)也是竞技体育所需要的。3棍子打不出一个P来,对比赛输赢不大在乎的人进入这个圈子的机会较小。

具有以上特征的男性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比例远远大于普通人群。因此,这是男性体育人到中年时发生心脑急症猝死率较高的根本原因。性格分类与疾病的关系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竞技体育人群的健康水平常常被大众高估了。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人想象中的运动训练比赛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负面效果也多数是没有根据的。总体来说,从事运动训练对身体健康的正面作用是没有疑问的。

众所周知,与健康有直接关系的身体素质包括
4个方面:1. 心肺呼吸系统,2. 肌肉力量与肌肉耐力,3. 关节韧带的灵活度,4.适当的BMI。体育运动项目繁多,每个专项对身体的要求差异巨大。即便是在运动生涯高峰,很多运动员也不具备平衡的,与健康有关的身体素质水平。

举例说明,体育学院组织生理测试,不少学生心肺耐力水平低下,主要是集中在短时间爆发力运动项目上。如果这些人将来不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调整和修炼,比如坚持系统规范的锻炼(有氧耐力等等),选择相对保守和规律的饮食/作息方式,他们仍然属于心脑血管以及某些消化系统疾病的高发人群,健康优势在哪里呢?

我在国内工作的最后两个月是带88级运动系的14名毕业生到河北承德体校毕业实习。其中有一名举重专业的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当时名列56KG级全国比赛前茅。我组织全队hiking/慢跑到附近景点游玩,包括这名同学在内的3人,气喘吁吁,嘴唇变色,狼狈不堪。对此,我和这几位学生认真交换了看法,希望他们记住了我的建议。

中国的体育人有相当多的是“吃粮当兵”不得已的职业选择。退役或停止竞赛以后不再常规锻炼身体的人占有相当比例。我当年在国内外各地比赛,出差,见到体育圈子里为健康而坚持锻炼身体的人们并不多于一般人群。“练伤了心”是常见的心理状态。

那时的社会对体育工作者也没有较高的期望。身体状况糟糕,典个将军肚的体育工作者比比皆是,他们自己也没有危机感和为人师表的压力。我年轻时前辈教授教导的“体育人要记住自己的本分”时时不敢忘怀。

有一年我在美国去看望一个中国国家运动队。6名教练领队中有5人吸烟,其中没有一个人为健康有规律地锻炼身体。他们开始也还注重形象,无奈时间一长挡不住烟瘾,几个人凑在一起吞云吐雾。运动场上的人们都投来异样的目光“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