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剧评
文章来源: 人到中年的摩羯2014-12-10 06:32:25

   

   我看电视剧,都是混着做家事一起看的,不同的分数对应不同的家务。比如说,看三星剧,我可以同时洗衣服、吸地或开着抽油烟机炒菜,不在乎制造各种噪音,剧就相当于背景声音吧;四星剧我就会安静地干活,洗碗洗菜叠衣服;需要踏踏实实坐下来磕瓜子看的,怕漏了哪一句台词,自然分数就是再高些的,比如《潜伏》和《黎明之前》。至于《红色》,我是一会儿叠衣服一会儿嗑瓜子儿。

 

      《红色》故事主线是,男女主各自身藏绝技,但喜欢过平静的普通人生活;无奈卷入一系列抗日事件,最终双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我从刚一播出就开始看,只看了一集半就放下了。原因有二。一,男主长的模样一般,没有吴秀波勾人到心底的眼神和性感的嘴唇。他长长的脸,梳个刘海头,身着长褂,刚从菜场下班,拎着一条活鱼,准备回家做饭,一副居家好男人的样子。这个其实没关系,我也不好色,接下来的情节就有些炫。炫的意思是集神勇、巧妙、悲壮等各种夸张。只有六、七个人,就能大闹重兵把守的港口,炸毁油船、弹药船。还能像警匪片里劫匪与要交赎金的人质家属一样,电话指示日本人满城跑, 最后胜利开走药品船。所有一切完成, 愿意拼命的都死了,男主从容地从水里拎起他的活鱼,接着回家做饭。

重新拾起来接着看,是无奈后来听到周围叫好声一片,男主甚至被尊为新男神。片名是《红色》,男主的生活就围绕着红色,确切地说,是围绕着女主,田丹(红),除了第一集引子,为了显示本事的。女主的红围巾和红宝书从始至终贯穿他的生活。刚开始以为这是个Mr. and Mrs. Smith 的故事,同床异梦,各有各的主人和任务。其实男主每天忙忙碌碌地在外替女主收拾残局、毁灭证据,自己没什么革命目标。他渴望乱世中的宁静,每天早餐大饼油条,晚上从菜场带菜回来,偶尔做个八宝鸭,然后纯纯地谈恋爱。可他偏偏面对女主又磨磨叽叽,欲言又止,款款深情只会化为三个字, “好的呀”。



 

我儿子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个board game Mouse Trap。玩之前, 要稍花一些时间把所有小装置都调试好。转手柄,启动齿轮,敲一个弹簧杆,踢翻水桶,把桶中的弹珠通过歪歪扭扭的楼梯送人滑道等等,最终把小老鼠罩在笼子里。这个游戏是Rube Goldberg machine的幼童版,真正乐趣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个小机关。

     田丹这个人物,是玩Rube Goldberg的高手。她虽是个白富美,但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勤勤恳恳干工作,脉脉含情谈恋爱。可是云淡风轻下,时不常就干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她擅长用真实生活中的物品,制造连续的、表面上的偶发事件,达到杀人或制造混乱的目的。比如广慈医院事件,老料仙乐丝事件,长青床头热水瓶的设想等。设计是极聪明的,后果也是恐怖的。

    我偶尔出戏的时候就想,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人,我不太相信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再进一步,不要说枕边人啦, 即使身边有一个普通朋友是这样的,会不会也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呢,不管动机是为了单纯复仇,还是更崇高的,比如抗日抑或爱国。当然,这也许是某些人的素养,就像《长恨歌》里的王琦瑶,选美比赛得了第三名又怎样,还是娴静平淡,该干嘛干嘛。  

小陶虹本身有可爱的笑眯眼,不知是否为了跟男主的大眼睛相配,被戴上了浓浓的假睫毛。本来上一秒低头浅笑有说不出的甜蜜,但下一秒脸部特写,薄薄的眼皮就像要费些劲才能抬得起厚重的睫毛。她年逾四十,表情说话却有小姑娘的温婉娇羞,尤其一声“徐家妈妈”,更让人觉得乖巧柔顺。之前看过她的《空镜子》,明明就是一个没心没肺的北京妞嘛,在这里又变成嗲嗲的上海小姑娘。遗憾的地方是有些拍摄角度还是显出了点年纪,有些违和感。    

同样把上海口音模仿出喜剧味道的有金爷,徐家妈妈和小裁缝。惟利是图的金爷从街边闯空门的混混,扶摇直上到流氓大亨,靠着一张八面玲珑嘴,关键时刻的狠,和与生俱来的street smart, 处处抢戏。这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势利小人,奇怪的是,我却对他恨不起来。反而只要他一出场,我就聚精会神。查了一下演员表,饰演金爷的叫李金柱,是台湾资深演员,拿过两次金钟影帝。怪不得演技了得。类似的角色黄渤在《火线三兄弟》中也演过,可是那位豪气得也混成穿貂皮大衣的爷了,身上拍拍还能掉下二斤土,我怀疑“土豪”这词就是从那个剧里来的。还是金爷看着顺眼些。

徐家妈妈是个精明的出租婆,邻里关系、婆媳关系都非常拎得清,还带有一点小幽默。比如她向儿子抱怨田小姐晚归的高跟鞋声,搭配两根手指,“笃,笃,笃笃,笃笃笃笃,表达不满都带有趣味,婆媳关系能不好嘛。还有,日本人带着枪伤来找徐天,被徐天软钉子顶回去,下楼梯的时候踉跄一下,徐家妈妈慢悠悠地拉长声,“哎哟,身体好像有点虚嘛!”一语双关,笑死人。

饰演徐家妈妈的吴冕是地道上海人,一级演员,挑一挑眉毛都是戏。台词海味浓得嘞,蛮好听地伐。

     剧里上海冬天的弄堂是灰灰的,让人想起王安忆的《长恨歌》。弄堂里老虎灶的水汽弥漫着,王琦瑶在小翠的店里买书,或在裁缝店里量尺寸。看到后面才知道,男主是色盲,怪不得剧的基调是灰灰的,原来要反应的是色盲看世界的颜色。 与《长恨歌》不同,故事一讲到同福里,就变成了轻喜剧。小翠、小裁缝和理发匠的三角关系让人忍俊不禁,两个男人之间的锱铢必较也符合一般人对上海小男人的想象。当看到小翠得知徐先生要带她去听评弹,赶紧去买了票,换上红旗袍,雀跃着,在弄堂里逢人便说一遍,我真的也跟着她欢喜起来。小裁缝是另一个出彩的形象,他长得实在不传统,我还一直以为他是客串的。这几个配角演得活灵活现,不可替代。海味台词也精彩。既然这部分这么好看,那光把同福里的故事提出来,扩充成一个剧又怎样呢? 纯粹市民生活,难免流于俗气;只是谍战,扣人心弦,但观众会更专心挑剔大背景的合理性,情节的逻辑性,比如盘尼西林到底是哪年才有的。两种生活搭在一起,有张有弛,也更突出主人公们的两面性。

      总体来说, 这是个负责任的剧。我有时傻乎乎地跟着破案刑侦剧里给出的线索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眼巴巴地等着看编剧导演编出怎样一个柳暗花明的结局,结果人家忽然自己给自己解套,凭空扔出来一个线索,轻而易举地破案了,这种玩弄观众智商的行为实在令人气愤。《红色》的编剧没糊弄我。徐精算师脑子里的所有细节和时间、空间的计算都清清楚楚地交代给了观众。纵观全剧,虽然瑕疵很多,臭虫也很多,但是如果假设事情发展就是这么踩着狗屎运,所有的巧合就是碰到一起,理论上倒也行得通。当然,这样说的话,理论上抗战也不需要八年。

      我同意有些网友评论的,男主女主们不是普通人,所以过不了普通人的生活。他们当然有不寻常的设计能力,观察细节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我更惊叹的是他们的心里承受力。徐会计天天在外翻江倒海,回到家围上围裙就做饭;田丹前一分钟目睹杀人,后一分钟就吃巧克力;刚把日军医院折腾得天翻地覆,转眼就给药品分类;那边老料在步步走进死亡陷阱,这边在温良贤淑地织毛线。

   如果真把此剧当推理剧看的话,可能会感觉不过瘾,因为大事没几件,三十几集以后尤其拖沓。编剧有时很津津乐道一点小巧思,或生恐观众是弱智,一件事絮絮叨叨好几遍,比如仙乐丝事件。

  最后的结局是非常喜剧的:徐大英雄好莱坞式地消灭了所有的敌人,遵循中国特色把媳妇和妈同时救出来,最后自己从下水管道胜利穿越到了桃花盛开的地方,向党致敬。


     瑕疵一定有,但瑕不掩瑜。像看所有电视剧一样,端正态度,拿出娱乐精神,不特别较真。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什么电影电视都别看了,直接锁定20/20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