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之魂--H三魂三十年畅回首
文章来源: 老生常谈122018-03-24 14:23:19
海之魂
H三魂三十年畅回首
(代序)
 
“地球表面,70%被海水覆盖;世界人口,80%居住在水边;全球运输,90%经过海洋;全球海洋,100%受美军海军保护。”这段美国海军的征兵广告,最后一句有自吹自擂之嫌,但几个数据应比较接近实际,说明了海洋对于人类生存繁衍的无比重要性。

清王朝入关之后,为扫尽明朝残余,抵御洋人入侵,曾经闭关锁国,封港禁渔,几乎与海洋绝缘。甲午年,历史上唯一一场大规模海战全军覆没,国耻至今未雪。大海似乎并不是中国的朋友。

然而古往今来 中国人对海的依恋,敬畏,崇拜 和神化从未间断。语言里用到“海”的词汇,多是生动形象的 赞美词。饮酒 须“海量”,吃饭用“海碗”;做人要“心胸似海”,谈吐要“海阔天空”;对爱人“海誓山盟”,对敌人“血海深仇”;享福时“福如东海”,落难时“苦海无边”。。。。。。等等,无以尽述。

时值H工三班毕业三十周年,几位活跃热心的同学,即所谓“南帮”和“北丐”,联合倡议搞一次全班团聚活动。深圳和大连两地相争举办 ,地点一时胶着,最后选定在共同学习生活过四年的大连。作为活动中独具H三特色的一项内容,有人提议全班集体创作一本纪念文集,畅回首,诉心声,思未来,共寻 海三之魂 。

提议一出,迎来积极热烈的响应。离活动开始还有一个多月,已经收到了 十几份来稿和照片。文章有长有短,体裁不一,原汁原味,精彩纷呈。令我吃惊的是,平日网上对话里 沉默寡言惜字如金者,反而率先踊跃投稿,对班里列位大笔杆,尤其是对着当年引来西山 办报墙万头攒动的我的几个偶像,重重地将了一军。

JQ邀我 为文集写序,一开始曾想借故推辞。孤悬海外数十年,思想已经异化,何以能归纳出全班人共同的心声,找到 海三魂之所在?读完ZFD《光阴》和DP的《我们也曾“酷”过》,感到有点灰心丧气。《光阴》如山东快书,诙谐流畅,合辙押韵,一气呵成;《酷过》如论文摘要,信息准确 ,理论精辟,归纳洗炼。仅仅两文,已将各位大学四年的韵事,以及毕业后的发展和现状,面面俱到 天衣无缝地总结出来了,我似乎已无所可写。

接着读了DY的《与大海结缘》,掩卷沉思,豁然开朗。苦苦寻找的海三班之魂,莫不是就隐藏在这“海”字之中吧?


一九七八 年早春,三十几位扛着简单 行囊,头戴旧军帽,手提网兜脸盆,浑身土气却一脸朝气的年轻人,走进H工专业的教室。沉醉在高考录取的喜悦和初进大学的新鲜感里,没人料到自己一生会从此与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H工专业为何,将来又何处去,起初大家都模糊不清,但海对心灵的冲击已经 开始了。大学依山傍海,内陆来的同学常去看海弄潮,我生在海边,对它的痴迷亦不次于他人 。看海往往 选在暴雨前后风高浪急的日子,爬上南海头东边的半山腰,看着滔天巨浪一遍遍冲到断崖上,在震耳的 轰鸣声里,任由扑面而来的水花浸透全身。

暴风雨之海是美与力的完美结合,受其震撼,高尔基和海明威分别写出传世之作《海燕》和《老人与海》。同样地,H三人成长于海又服务于海,灵魂深处必然受到海的洗礼。与其他班乖孩子相比,我们当年也的确是很有特点的一班人。待人似海,古道热肠;形骸无忌,不拘小节;我行我素,波澜不惊;风平浪静时懒洋洋,一旦行动起来,就像反复冲击的海浪,充满契而不舍的能量。这些,都表现出一种大海的风格。

三十年 过去了,海的风格一如既往。从塘沽的渤海到大连的黄海,从苏格兰的北海到瑞典的波罗的海,从湛江的北部湾到休斯敦的墨西哥湾,从圣地亚哥的太平洋到纽约的大西洋,处处有H三同学的足迹。每一次看见海,就像看见了故乡,看见了同窗,也看见了我自己,因为海已经是我们终身的朋友,是我们的灵魂所在。

 
[CD,2012年“五四”节为怀念我们的青春年代写于纽约]
 
阿D博客:万维网: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