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本质
文章来源: 欲千北2014-08-27 11:12:19
气功种类和流派极多,功法各有不同,但有四个共性,很少有例外。一是身体处于静态或缓慢运动状态,没见过上窜下跳急忙奔走的功法。二是强调呼吸。对呼吸的要求一般是要用腹部呼吸,并且细长缓慢,简单来说就是每次气要吸足,但呼吸次数尽量减少。三是注意力要集中与一处,最常见的是丹田(下腹部),所谓心无杂念,意守丹田。四是要求全身放松。
 
我有一个朋友,练功时每分钟呼吸4-8次(一呼一吸算1次)。这种气功式呼吸的结果是,总的来说,每分钟吸入的氧气大大减少。由于吸入氧气减少,必然要求身体处于静态或缓慢运动状态,减少氧气的消耗。但另一方面,大脑是机体的耗氧大户,大脑的耗氧量约占机体总耗氧量的20%,并且基本是有氧呼吸过程,消耗的葡萄糖约占人体总消耗量的25%【1】。尽管脑的耗氧量非常稳定,但是脑部的神经活动增加时,对氧气的需求增加,局部血管会扩张,耗氧量会有些微上升2】。当吸入的氧气大大减少时,血含氧量减少,大量耗氧的神经活动受限,会抑制脑的活动。气功也要求排除杂念,就是尽量减少“杂念”引发的思维活动,以便适应低氧含量的情形。并且大脑会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其它活动,以降低氧耗,减少对氧的需求。对身体放松时要求,也与在低氧条件下尽量减少耗氧有关,肌肉松弛了,氧耗自然下降。因此,气功的4个环节就是在通过调整减缓呼吸,主动地大幅减少进氧量的情况下,机体相互协调,通过大脑主动的有意识的让全身各个组织去适应低血氧。总的结果是脑活动受抑制,兴奋度下降,机体代谢水平下降。所以气功可以改善失眠。前面提到的那个朋友有很严重的失眠,工作中压力也很大,通过气功练习,虽未完全解决失眠问题,但有相当的改善。很多年前看到过一篇中国乒乓球队的报道,其中提到某次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队一个主力队员压力大,很紧张。教练让他临上场比赛前做气功,结果情绪是稳定了,但兴奋不起来,输了那场球。这个例子说明了气功对大脑和机体兴奋度的抑制作用。
 
除了对大脑活动的抑制,气功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相当影响。有文献指出,气功和太极拳可以增强天然杀伤细胞(NKnatural killer cell的活性3】;增加白血球,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量【4】;提高中性粒细胞的噬菌能力并降低细胞代谢水平【5】;还可以提高机体注射流感疫苗后的抗体水平【6】,与对照组相比,注射流感疫苗后,气功组的流感抗体水平大大增加。这些对免疫系统的强化作用,我认为可以通过气功降低血氧饱和度来解释。与低氧环境(hypoxia)下免疫系统的反应一致。实验指出,低氧环境会增强人的先天性免疫或固有免疫系统(innate immune system),如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等等,提高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杀菌能力【7】【8】。对气功练习者的测试结果与低氧环境对免疫系统的效应吻合的很好,总体结果是增强先天性免疫功能。气功对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影响,如提高抗体水平,一个联系环节是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的重要功能是向适应性免疫系统(adaptive immune system)提供赖以识别的抗原片段。树突状细胞表面呈现抗原片段,这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免疫细胞的重要起始步骤。低氧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增强,解释了为什么气功会提高注射流感疫苗后的抗体水平,因为气功练习时降低了血氧含量,机体经历了一个低氧过程,导致了树突状细胞功能的增强,最终结果就是相应的抗体水平升高。根据这一判断,气功也应该可以增强 T 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杀功能,因为其特异性识别的起始步骤也依赖于树突状细胞表面提供的抗原片段。先天性免疫或固有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第一道和重要的防线,气功通过低氧效应提高先天性免疫或固有免疫系统的活力,因而长练气功的人不容易生病。我看到的文献指出,气功对先天性免疫细胞活性的提高比较短暂,对免疫细胞数量的提高时效也不长久【3】,【4】,因而气功须经常练习才会有效。
 
我认为,低氧效应是气功的主要机制,气功对免疫系统影响与低氧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吻合得很好。除此之外,气功的另一功能是抑制代谢活动。有文献【5】指出,练气功者的代谢受抑制。这也与练功时的低氧状态有关。实验证实,在低氧情况下,细胞减少蛋白合成,降低输送钠、钾离子的ATP 膜蛋白活性,减少ATP合成,减少养分吸收,等等,以降低代谢水平,适应低氧状态。个人猜测,练功者在做气功时的意识也对抑制机体的代谢水平起作用,估计是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或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来实现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分为交感与副交感两个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相互拮抗,同时又相互协调,都处在大脑皮质总的调节影响之下。一般而言,肌肉运动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副交感神经。但练习气功时,肌肉处于静态或大体静态,只能靠意识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度。所以意识对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不应忽视。交感神经是植物性神经,意识很难控制,这也可能是气功要求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的原因之一。所谓的气感,大概就是植物性神经在练功时的强烈活动。有文献指出,交感神经的兴奋会减低胃口,减少进食,有助于控制体重【9】。“蒙娜丽莎假说”就指称:绝大多数的肥胖者是由于交感神经活力低下。在气功长期练习者中,很少见到有肥胖的,可以视为气功可兴奋交感神经,抑制代谢活动的佐证。气功对副交感神经可能也有影响,估计是抑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进而抑制内脏活动和代谢。
 
为了验证气功对血氧含量的影响。我自己做了一个实验,用指头式血氧含量计测量我在练气功时的血氧变化。我去坐姿,练功时尽量放松,尽量深度腹式呼吸,呼吸尽量长而缓慢。每次实验时间不长,约510分钟。几次结果非常类似。其中一次结果见图。我的血氧饱和度由练功前的99%将为96%。证实了气功的确会降低血氧含量。





气功是否有害?未见报道。但我认为气功是可能有潜在的危害的。这个危害是由于低血氧含量,对脑部的伤害。医学研究指出,低氧促进脑癌的生长【10】。至于低氧是否会诱发脑癌?不清楚。听说法轮功创始人李洪志患有脑癌,不知是否与他练功有关?气功中号称可以治癌的郭林新气功不要求减慢呼吸,从反面支持笔者的观点。另一个与此相关的例证是对智力的影响。很多年前,我看到一篇报道说,与做桑拿前后,对比实验,发现做完桑拿后IQ下降。报道未说明原因,现在找不到那篇新闻报道了。我认为是桑拿室里氧含量低所致。做气功时血氧含量低,对IQ应该有相似影响,前面提到的那个乒乓球运动员,上场比赛前练功,结果输球,也可能与短期降低IQ有关。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学告诉我,在西藏工作的汉人,大都不愿让孩子在西藏生活,说是汉人的孩子在西藏会变笨。大概也是高原低氧的结果吧。
总之,气功的共性是(1)身体处于静态或缓慢运动状态。(2)腹部呼吸,呼吸饱满而缓慢,呼吸次数尽量减少。(3)注意力集中,心无杂念。(4)除控制呼吸的肌肉外,全身放松。气功本质上是机体各方面在低氧基础上相互协调,主动经历低氧状态和强化对植物性神经的意识控制,对脑和全身机体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Human Brain, http://en.wikipedia.org/wiki/Human_brain
 
2.       Appraising the brain’s energy budget, Marcus R. Raichle, Rebra A. Gusnard ,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24895/
 
3.       Acute effect of qi-training on natural killer cell subsets and cytotoxic activityLee M, Kang CW, Ryu H,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5764007
 
4.       Effects of Qigong on immune cellsLee MS, Huh HJ, et al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2856872
 
6.       Effects of a Taiji and Qigong intervention on the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accine in older adults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7708626  
 
7.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HIF) function in innate immunity and infection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109-007-0282-2http://nizetlab.ucsd.edu/Publications/HIF-JMM-Review.pdf
 
8.       Interdependence of hypoxic and innate immune responseshttp://www.nature.com/nri/journal/v9/n9/abs/nri2607.html
 
9.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in the Control of Energy Balance and Body Weight: Personal Contributionshttp://www.hindawi.com/journals/nri/2013/639280/
 
10.    Brain tumor hypoxia: tumorigenesis, angiogenesis, imaging, pseudoprogression, and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J Neurooncol. 2009 May;92(3):317-35.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35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