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同乡会想到我那群星璀璨的中学母校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9-05-06 13:24:26

经“湖北同乡汇”群的招集,组委会昨天在圣路易斯郊区成功举办了首届湖北老乡的聚会。法国蛋糕上写着:“From Hubei Meet in St. Louis” (“来自湖北,相会在圣路易斯”)。我们近三十年在这里,对这“首届”的感触可想而知,太感谢这次聚会组织者的辛劳了,让我们能有机会见到几十年的故友和刚从湖北来的新知。

我在聚会后发在群里的总结是“相当好吃的家乡菜,让我们开眼界的广场舞,还有这么多湖北佬。谢谢组委会的努力,以后每年至少一次”。我出于对此活动的喜欢提议每年一次,更有参会的湖北佬这样说:“首届湖北佬联谊会办的如此成功地道!乡音,美食,广场舞,美不胜收!这样的活动不介意每年来两次[Chuckle]”。这每年二次的建议恐怕会令组委会犯愁了,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后,如果国际奥委会要求再举办一次,北京组委会和北京人民都会说“你饶了我吧”。

湖北是给中国贡献过屈原和王昭君的故乡,写中国近代史永远离不开武汉这个重要的城市。这美国圣路易斯确实与武汉更有缘,却阴差阳错跟南京成了姐妹城市。武汉大学有位院士的一双儿女长年定居在圣路易斯,我昨天有幸见到她在华大工作的儿子。我拥有很多机会去美国别的地方发展,但是我都选择留在圣路易斯,不愿意离开这里的人和环境。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我当年在同济读书期间,永远没有留在母校读研究生和工作的计划。现在看来,在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时,我都做出了相当正确的决定,留在圣路易斯不走便是其中之一。

从这圣路易斯湖北老乡首次聚会的报名情况看,武大、华工和华农的都有,但是以我们同济的最多。我对此一点都不奇怪,武汉和圣路易斯都拥有中国和美国最杰出的医学院之一,我们班在高峰时期曾经拥有九家人在圣路易斯。如果当年有微信的存在,同班同学来圣路易斯学习和定居的会更多。为什么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形成这样的同学聚集状态呢?我被很多人问过此问题。我想首推的原因当然是我们资金充足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另外就是本身就豪爽热心的湖北佬融合了美国中西部人的友善,这里的美国人的热情和友好与美国东西海岸形成了对照。昨天遇见在圣路易斯大学做教授的同济校友也有同感,他曾在Yankees的故乡生活了很长的时间,从看不起我们中西部人到喜欢这里,我们圣路易斯华大也有不少拥有相似认知转变的教授,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

谈到这里也使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这篇文章的段落:“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这首歌应该是和密苏里联系在一起的,更准确地说它咏颂了密苏里河。发源于蒙他那州的密苏里河,流经美国大平原的六个州后在圣路易斯巿附近汇入密西西比河。我们在这两河相遇的地方已生活了二十多年,常把它类比我们居住过多年也拥有两条河流的武汉。从北向南(更准确为从西北向东南)的汉水在武汉汇入长江,这样就将武汉分成了三镇:江南的武昌,江北则被汉水分成了汉阳和汉口。武昌起义,汉阳的兵工厂和汉口的通商口岸,既使是分开的武汉三镇,它们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都可圏可点。

当不熟悉美国的朋友问我们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在哪里时,我们常定位它为离芝加哥以南不到三百英里的地方。但是作为中国人或炎黄子孙,我们最应该记住密苏里的是抗日战争是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正式结束的,密苏里是当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的故乡。在1945年的九月,日本在停泊在东京港的密苏里号上签下了投降书。“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frontend.php?act=articlePrint&blogId=61002&date=201301&postId=3747”。

长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文明支持着两个伟大的国家,武汉和圣路易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这两种文明。几乎所有人类文明的发源与兴衰都与水相关,我曾经在比较了我到访过的各类世界文化名城后,发现只有北京没有大海和河流般流动的水源,北京幸亏离天津近,但是皇城缺水是不争的事实。小布什总统让大家不要从好莱坞电影里了解美国,我则希望学生在Iowa City, Iowa; Lawrence, Kansas或Columbia, Missouri这些美国深部的地方留学,学习勤劳的美国中西部人是如何靠双手而不是华尔街的键盘挣钱与谋生的。喜见国内亲戚将来密苏里哥伦比亚参加他们儿子的博士毕业典礼,他们当年听了我的建议拒绝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现在的结果是在美国找到大制药公司的工作。

身为武汉大学校友的学生家长送给我几张楚天都市报的截图,并且留言道:“记得老师好像是十四中的,这应该是武汉校友实力最强的中学了[强][强]“。他是一位资深武汉人,所以我应该相信他所说的,只当我是孤陋寡闻了。

我的高中母校居然培养出这些左右中国近代史的人物:李四光,严文井,聂华苓,董必武,陈潭秋,宋教仁和赵紫阳。我都不敢相信,但是白字黑字摆在那里。这位朋友进一步评论道:“十四中集中了这么多大人物是很罕见的,可以反映出上世纪初直到30年代,武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根据这楚天都市报的报道,我的中学母校与创办于上海的同济一样历久悠久:“凤凰山下,武汉市第十四中学8.1万平方米的天然氧吧,校园风景宜人,追溯至1903年的百年办学历史更是厚重。湖广总督张之洞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创办“文普通学堂”,荆楚大地第一所新学体制的公办学校由此发轫”。在近代的中国,武汉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地方,当年广州、重庆或杭州怎么能跟大武汉比,喜见武汉近期renaissance般的复苏。

我对那位分享文章的朋友这样回答:“是的啊,我的母校,没有研究过她的历史,还出了如此多的名流[强][玫瑰][玫瑰],但是我不奇怪。没有14中我是绝对考不上大学的,也不会有今天,有钱了就会去母校以我母亲的名义设立奖学金。我们当时每天早晨去凤凰山上背古文,山上还有驻军,说是保护长江大桥的。14中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学习环境和后勤食堂都很好,我是教工子弟,便住校,全部四年生活在14中,图书室的藏书丰富,我喜欢看杂书的习惯就是在那里养成的,当时所有力气就是用在读书上。我是天门来的乡里人,当时口音还闹出不少笑话,78年开学的时候从14中开始读初二,与现在状元之乡的天门不同,当年我们天门的教育与武汉比差很远,武汉毕竟老底子厚,我在14中才接触到英语、听到走廊上高年级汪松拉的小提琴、在小东门看火车。我们14中以前是武汉大学附中,各科老师都有武大校友,数学、物理、政治和历史都有武汉当年最好的老师,敬业精神让我至今难忘,我调皮在课堂活跃也为我妈妈惹出不少麻烦,让她在同事中难堪。确实,教工子弟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有后果[微笑]。虽然我们和母亲是住的一间屋的集体宿舍,只有我们现在走廓一半的大小,不忘母亲恩[强][玫瑰][玫瑰]。是否有完整版本?右边的看不见。多谢你那[强][玫瑰][玫瑰]”。

我当年为同校老师的妈妈捅过不少篓子,有时她的同事们在食堂告我的状,尤以母亲描述的这个例子最为记忆犹新,注意我当时是在课堂上公开顶撞过老师:“当时教英语的老师每教一个单词都是先写英语,再写音标,再写汉语。为了巩固你们的记忆,老师擦了这,要你们读那,擦了那,要你们读这……,于是老师的这种方法被你说成鬼板眼多”。

当然我这乡里人也沒少被武昌人笑话过,学几何时经常说到线段AB或BC,偏偏出现线段OC,我用天门话说OC(发音成:喔C), 那发音就是武汉人说的“撒尿”,自然是轰堂大笑了。我独特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以后的人生之路帮助很大,使我能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包括冷嘲热讽。

那时我的中学老师和同济教授同样敬业,我的老师为我们几位教工子弟和想学习的学生补课,根本沒有额外收费之说。我当时的数学老师恐怕是武汉最好的数学老师之一,很可惜后来得知他因车祸去世。这些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几位是武汉大学校友,包括后面重返武大外语系的张丽华老师,我永远都会铭记从他们那里受到的教育:数学:龚延华 物理:刘乐芳(女) 生物:陈德教 政治:李凌翔 历史:何耀华 化学:张唯聪或胡珠诊,英文:张丽华。

楚天都市报报道我的母校。

首届湖北同乡聚会的照片。绝大部分照片来自摄影师任南,有张合影来自摄影师鲁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