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摔倒在路边上,道德的一点常态理解
文章来源: 南国铁树2017-05-30 06:46:28

上周星期四,妈妈摔倒在马路边的街口上。

八十多岁的妈妈,今年已经是第三次摔跤。只是这一次较前两次又更惊险(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发生在家里),因为这次是摔倒在大街红绿灯拐角处的路口边上。
 
妈妈很幸运。当时,她脸朝地摔倒时,恰逢红灯阻住了车流。在不远处,一个骑电瓶车的男子看见后,迅速过来,把我妈妈扶了起来。
 
其时,我姐姐正在附近叫出租车。那天,她是陪妈妈出去办事。她去找出租车时,就叫老妈妈在药房前等着。哪知,母亲也慢慢跟着后面走。走到街边,那里有两个台阶,她以为只有一个。一脚踩空,就背朝天摔在地上。
 
我姐姐赶过来时,妈妈已经被那个不认识的好心人,大约有三十多岁,扶起来,站在了街道里。
 
姐姐说她在那边目睹到那番情景时,差点吓昏了,心想这次妈妈完了。妈妈脸颧骨和鼻梁骨都磨破了皮,母女二人都惊慌失措。
 
那个陌生的好心男子,询问我姐姐,是否需要他帮忙,送妈妈到医院检查。他在那里等了一会,直到她们稍微镇定下来,而且比较确定,我妈妈行走没有问题,不像有骨折之后,他才离开。我姐姐想记下他的名字,他并没有留下。
 
姐姐描述当时的情况,妈妈扑倒在地的位置,是在红绿灯处的大街口路边,头在外面。绿灯通行的时候,朝右拐的车,就有可能压着我妈妈了。如果没有那个好人飞快赶过来,将她扶起来,护送到街沿上面去,那是不堪设想的。
 
这些年,常常听到 “摔倒的老人”,“下滑的道德”说法。媒体网络上关于碰瓷老人,讹诈事的讨论,可以说是排山倒海(遗憾的是,大多同一件事,千篇一律的转贴,少有个人自己的经历),并也因此成为很多自由时评人对中国当代 “道德低迷”,最常见的抨击。
 
只是我感觉很奇怪,为什么我们家常常碰到的总是好人好事?
 
我跟我妈妈外出上街乘公交车,总是有人给她让座;上大热门餐馆,因为有老年人,常常可以优先就座(另文讲这个事);当然,更难预料到,在此 “扶不起的道德” 斥责叹息声下,居然还有人冒着 “被讹诈” 的巨大风险,将八十多岁摔倒在街上老妈妈,扶起来,送到安全地带。
 
不知是人云亦云者太多,还是我妈妈这个普通老百姓运气太好?
 
联想到另外一件事。那一次,我姐姐给我寄包裹时,将手提包忘在了出租车上。包里有现金和一串钥匙。她发现时,跑回到下车的地方茫然期待。那个出租车司机居然就是将包送回来。他说,已经载了另一客人。那个客人看见包后,下了车,让出租司机赶快回去寻找失主。
 
我姐姐非常感动。她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了 “成都晚报” 上。我先是很惋惜啊,居然就没有任何其它的网络媒体转载,评论这件正能量的事。好人好事,未受 “待见”,就那么风吹云散了。
 
很快也就释然了。我的一点理解是,好人好事,无非是中国社会一如既往的道德常态。而新闻媒体需要的是 “猎奇”,以满足一些世俗的 “好奇”。于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于是“碰瓷人”粉墨登场,并俨然“出奇”成为了“道德”的代名词;于是终于,听见了那些理直气壮,不假思索的质问:“中国还有人会扶起摔倒在路边的老人吗”?
 
我妈妈上周摔倒在成都一条大路的街口边,一个骑电瓶车的男子,将她扶起,护送到安全地方。他不留名而去,我们家人都相信,这是中国人的传统善举,道德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