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不懂的《卖米》
文章来源: FarewellDonkey182018-06-01 14:17:50



《卖米》是篇好作文,因为现在能打动年轻人的作品,难得了。我说的年轻人是大约三十到五十之间,六十岁以上的农村出来的人,不会太被触动。而零零后,读了估计会是一脸懵逼。其实这篇文章的泪点,在代沟。是作者那一代人和上一辈之间生活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反差。当然,作者认为她理解母亲,是因为贫穷限制了母亲的选择,也限制了母亲智商的运用。我认为,她其实不懂,这一代人,大都不太懂。


这件事大概发生在全国八九亿农民,每人一两亩地的时代。其实这一方面是延续中国千年来的常态,恰又面临巨变正在发生之际。全国遍地小农,这种整片大陆落后生产方式和资源紧缺的结合,总是撑成死局。每次都是靠战乱和饥荒大量减少人口来暂时缓解的。全世界没有一个规模接近的地区是这种局面。没有良性的改变机会。长期在这种局面下生活的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而作者的母亲,就是这种文化中千千万万的一个普通人。


没有机会,就是这个文化的总特征。她母亲不是智商问题,不是脾气问题, 也不是她家特别穷的问题。在过来人看来,她母亲做的决策是对的。为什么中国文化看似愚笨,特别讲究吃苦耐劳,反对技术进步?因为特定的格局,承担不起变化的风险。母亲知道家底,如果每斤米少卖了三分钱,那就是少了这些钱,今年少了,一辈子都少了,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补回来。家里就那么几亩地,留着力气有什么用?省了时间有什么用?机会限死了,你再分析什么沉没成本机会成本都是扯淡。


农民不是脑子不够用,而是他们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积累了一套特定的生存智慧。你看上去很“蠢”的其实可能是农民找到的最大受益选择或者最小风险选择。世世代代的农人,以及我们早年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能充分理解作者母亲的决定。但作者生来经历了一场革命,中国从五十年代始到上世纪末的工业化的完成,彻底改变了经济结构,也造成了一个文化思想上最大的断层。代沟每一代人或多或少有一些,但这次不一样。小农社会和工业社会,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在思维和推理方式上是根本不同的。即使那些共同的考量要素,在权重分配上差异过大。引发了决策的决定因素和风险底线的颠覆。作者和母亲生活在同一屋顶下,但思想已经到了沟这边,看似理解,其实不很真切。不仅是作者,整个这一代人,都或多或少的无法理解上一代人的经济思维和生活习惯。所以,正是作者在文中隐约透露出的不理解,引发了沟这一边的年轻人的共鸣。


小农经济的贫穷和恶化,是无可避免的,历史上天天上演。过去的思维,从《卖炭翁》到《多收了三五斗》,都是责怪奸商。历史上也曾将商人打成贱民。找到个替罪羊出气筒,并不解决问题。从现今读者反应中看到时代和思维不同的地方,就是对《卖米》,不再是一片声地去骂奸商。毕竟现在市场经济自由贸易深入人心了。大都来怪社会、制度、国家。国家、社会和个体的职责,如果是依据道德或情理的话,是很难分清的。而且,不能拿同一套情理去套用。


中国的贫穷,主要是资源和人口配置造成的。古人是通过幻想过去曾有过黄金时代来解压。其实,一边说“人活七十古来稀”,另一边说黄金时代“七十可以衣帛食肉矣”。。。放在一起就是在说“这是不可能”。作者家庭的贫穷,与全国其它农民基本一致,生老病死是家家户户早晚遇到的。有人想作者家为什么不做点小生意或种点经济作物,也许能发家致富。这对中国农民来说太难了。有限的几亩地,除了口粮所剩不多,根本没有本钱也承担不起风险。种了经济植物卖不好可能口粮都没了,不能拿一家人的性命去赌。


如果在文革时候也可能会怪不让农民搞副业造成贫困。这是站在个体和国家不同视角的差异。没有一个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和市场,八亿农民都搞副业,别说发家致富,先饿死一半都有可能。国家的责任,就是尽快实现工业化转型。但是中国的人口和土地限制,造成资本短缺。中国从五十年代初的工业化,是靠剥削农民完成原始积累的。到了八十年代初工业化初步完成,对农民的剥削减弱,曾让农民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农村相对贫困化无法阻挡,毕竟这有限的土地有限的产出支撑不了日益升高的现代生活基本水准。


其实简单工业化未必一定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想要进一步过得好,就要比其它国家更工业化。中国就走上了这条路,却同时减消了其它一些国家的机会。这也是目前美国为什么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制造的关键点。中国能走到这一步,一是要靠早年艰苦奋斗打下的全面基础,另一方面要感谢两代农民付出的牺牲。至于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工业化成果,要解放农民就要消灭农民。让绝大多数人离开土地生活。好让少量剩余农民有多得多的土地生产资源。


在工业化之前的阶层上升机会很少,却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梦想。作者的家庭也是这样,让子女脱离农门,是他们能看到的唯一出路。这个才女也是被家里向这个方向培养的。所以除了时代造成的代沟,她的教育和经历增加了她与母亲之间的思维差异。其实我觉得,她实现改变生活的方式最有效应该去学理工科,不要去学文科。历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生产力进步几乎无帮助。他们最后荒唐到宣称“天下财物自有定数”,彻底放弃了对机会的探索。后工业社会里都是富家子女才去学这百无一用的文史。可能是她父母能给她的只有传统学问,影响了她的偏好。


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道理,是扭曲和隐晦的。读《红楼梦》读不到卖米。书里唯一的贫穷农民刘姥姥,逛了一趟大观园,又吃又喝还带走了几十两银物,遍地是机会,遍地是黄金。。。


《卖米》,是在一个在千年大代沟里震荡的一缕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