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比特币的投资价值
文章来源: deewoo2013-12-12 17:44:33

 

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四部委发布了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几乎可以说是把国内火热的“比特币”投机狂潮给腰斩了。《通知》表示:“比特币不是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从性质上看,比特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具有与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且不应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通知》禁止各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以比特币为产品或服务定价,不得为客户提供其他与比特币相关的直接或间接的金融服务。

 

此噩耗传出一小时后,比特币一度狂泻35%,从6970元跌4520元。不过,很快价格又大幅飙升,跌幅在12%左右企稳百度“加速乐”也在其首页发布暂停接受比特币支付的通知。

比特币乃何方神圣?为何引来央行枕戈待旦,大动干戈?

说得学术点,那就是比特币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点对点的传输意味着一个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比特币不依靠特定货币机构发行,它依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比特币经济使用整个P2P网络中众多节点构成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交易行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与算法本身可以确保无法通过大量制造比特币来人为操控币值。基于密码学的设计可以使比特币只能被真实的拥有者转移或支付。这同样确保了货币所有权与流通交易的匿名性。简单点说比特币种经高度加密保护的电子账户内的数字单位。想拥有的同学可以在上用信用卡或Paypal等方法支付就能买到一定数量比特币(以BTC单位),放入加密保护电子钱包(wallet)现在世界上有多个国家的商家都接受比特币,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交方便安全,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

比特币火歪歪之后,激发了许多有趣的经济学讨论。比如,比特币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笔者以为,比特币乃草根行为,非官方为之,因此不算法定货币,但它又被许多国家的商家接受,因此你不能说他不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货币吧?

到底什么是货币?在没有货币的古时候,人民只能以物换物,你有猪肉但你想要羊肉,你就必须找到一个有羊肉的人,而且他必须想要猪肉,否则便无法成交。交易的基础是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意即欲望的双重巧合。每一次交易都像找对象一样艰难。之后人们便用贝壳,金子,银子等等来作交换的媒介,也就是货币,再到后来我大宋国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至此以物易物的交易瓶颈才被彻底打破。

自交子以来,所谓货币,其自身并无价值一张人民币也就是一张印有图案的纸,如果拿到人民银行去,给他们讲你不想要这张纸了要换点别的他们也只会把同等数额的纸币换给你你想要金本位,想要他们换给你金子,门都没有。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相信一张纸呢?

所以货币的关键不在于货币有价值而在于做交易的人是否普遍接受这个交换媒介这就是比特币是货币的关键,因为它被普遍接受。如果有人早从经济学上悟透了比特币的货币属性,他就能发大财。

和货币相比,比特币的最大优点,就是它的数量有限,超级保值,不用受印钱通胀的苦恼。自2009年初开始发行,比特币每十分钟出一批,头四年共1,050个BTC发行,以后每下一个四年数量减半,直到2040年总量达到2,100万个BTC,发行量就封顶因为比特币数量有限如果它的通用范围越来越大,那么比特币就必然通缩,通俗的意思就是更少的比特币买更多的东西,也就是升值。比如1000个BTC能买一栋房子,往后只要300个BTC就可以了。特币虽号称上限,但小数点可无穷拆分实际上就等于无限比特币从最初几美分一个BTC炒到最高上千美元一个BTC,虽然涨跌幅度远远超过传统货币,但只要它的接受范围不断扩大,其汇率只能向上。

比特币对全世界的央行都是个威胁,因为比特币会抢走他们的铸币税,而且比特币的升值会导致传统货币的贬值和通胀,所以全世界的央行可能会联手把它给除掉,咱们的人民银行已经提前动手了。这就是投资比特币的最大风险。

原文发表于【每日清算】中文版
Dropshots

 

作者:公民经济学家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