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推荐很牛的审稿人
文章来源: TJKCB2015-09-03 10:01:43

DNAgene分享http://blog.sciencenet.cn/u/DNAgene 我的博客都是随兴而发,随便写点感想。随便收录、修改完善。写不写我的名字怎么写,都没关系。如果改了,还写我的名字,请通知我一下。

博文

国际期刊主编泄露审稿过程的“潜规则” 精选

已有 10505 次阅读2015-9-3 13:12|个人分类:论文写作投稿|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联系方式 潜规则 陌生人 小动作 命中率

向国际期刊投稿过程中,一般期刊都会要求作者提交一个建议审稿人(Preferred reviewers)和回避审稿人(non-preferred reviewers)名单。哪些国际同行对这个问题熟悉、适合评审你的稿件,哪些专家由于彼此竞争或者利益冲突等原因应该回避。

这一制度的设计是建立在作者和期刊编辑部完全诚信、完全信任的基础上。但实际操作中,作者和编辑部的表现经常偏离这一原则。

作者经常想搞点小动作,建议熟人或者对自己印象好的人审稿,增加自己论文的命中率,同时建议回避那些也可能不是利益冲突而仅仅是严厉认真难缠的审稿人。为此,一般期刊会规定,建议的审稿人中不应该包含作者的合作者或同一单位的同事。但熟人,或者干脆是陌生人、但之前审稿经历感觉此人是个老好人,这是不违规的。但这些还是属于“合理避税”的范畴。我们国家最近一两年被批量撤稿的论文,就属于违法、违规了。一些作者或者机构编造审稿专家及其联系方式,不仔细的编辑部如果按建议的专家名单送审,那就是自己审稿或者内部人审稿,没有不通过的。

有小偷就有警察。作者群体中,有小动作,有大违规。编辑部那边也不是吃闲饭的。除了骗钱的垃圾期刊外,正规期刊的编辑要通过保证发表论文的质量、维护期刊的声誉。所以他们要做出反制。怎样反制呢?除了不许建议合作者和同事作为审稿人这样的明文规定外,他们也有一些“潜规则”。就是最近BioEssays主编Andrew Moore泄的密。

期刊编辑部对作者总是猜疑的。他们一边要求你建议一个审稿人名单,一边又在防着作者。你建议的名单,他们会通过Google等检索工具,搜索一下名单上的专家与作者是否有联系。如果他们发现迹象,无需找你确认,直接将你的名单列为可疑名单,你建议的审稿人少用、不用,甚至可能采用你建议回避的审稿人。

上面这一点,很多作者可能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因为自己心底无私天地宽,没有任何试图操纵审稿的企图,不会惹这个麻烦。但这位主编泄露的下面这条秘密,很多人可能就是无辜受害了。

常有作者(如本人)希望加快审稿进度,为了降低编辑部的工作量,把所有合适的专家的联系方式都找出来,提交给编辑部。这样,理论上讲编辑部省事了。一些人不审,还有一些人可供选择。虽然这长长的名单作者可能一个都不认识。但这种好心,经常会被编辑部误认为你试图操纵审稿过程,他们会倾向于部分或全部从你建议的名单之外找审稿人。如果容易找到的人都上了你的名单,那他们也许要从你建议回避的人中选择。这一点,我也从别的国际期刊编委那里听到过。有期刊编辑部内部规定,作者建议的审稿人不能超过总审稿人的一半。你试图给编辑部帮忙,但很多合适的审稿人被排除在外,你却堵死了自己的路。

最后,这位主编建议,为避免误解,不容易找审稿人的时候,就告诉编辑部让他们自己找。但你的领域不是很窄,同行人数众多,怎么办?我的建议是,他们要几个你就建议几个。一个也不要多。建议回避的名单最好空着。

展望一下未来,网络信息时代,搜索个合适的审稿人其实花不了多长时间,大的出版社应该可以自己开发寻找审稿人的软件。也许不久以后,建议审稿人不再是投稿必须的选项。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es.201500100/ful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772-91810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牛登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检测自己是否说错话,这个办法行吗?

23蔡小宁孙学军檀成龙褚海亮蒋永华牛文鑫徐旭东王启云王红兵戴德昌Editage意得辑赵保明李刚LetPub编辑武夷山李学宽黄永义彭真明zqs8011xchenqzwdeciphererbiofan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19]JohnT 2015-9-3 23:24
 
又是一个猫捉耗子的游戏,呵呵!
博主回复(2015-9-4 00:41)差不多
[18]黄永义 2015-9-3 22:19
 
跟着形势走。
博主回复(2015-9-3 22:25)
[17]俞磊 2015-9-3 22:11
 
另外,我觉得认真审稿人,就算把文章拒掉了,但给出切实有用的建议,还是值得感激的。
根据审稿建议修改后的文章,甚至可以投更好的杂志。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文章被拒后改投影响因子更高的杂志成功了。
没有人规定被拒后只能投更低影响因子的期刊。吸取审稿人意见好好修改后的文章,质量会提高,投更好的期刊也是有把握的。
所以现在,我现在形成一个套路,对于没有把握的文章,往往不先投好期刊(以免经常性地被据稿而损失credit,影响后面投稿),而是先投一个影响因子2.0级别的期刊,听听评审人意见如何。如果中了固然好,如果被拒了,得到有用的信息,修改后可以冲3.0,乃至更高影响因子的期刊。
博主回复(2015-9-3 22:25)
[16]马军 2015-9-3 22:03
 
我受理的180篇投稿好像还没作者申请回避审稿人的,如果真的如此,我到有兴趣测试下这个作者回避的审稿人如何,如果真的如作者申诉理由一样那到是给编辑部提供了正面消息剔除不合格审稿人。
博主回复(2015-9-3 22:05)编辑部可以试验一下。
[15]马军 2015-9-3 21:44
 
其实作者建议回避的审稿人名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果稿件送这个拟回避的审稿人评审,该评审人的意见很反常挑刺,则会被编辑部列为黑名单的。一般而言,只要和作者没有合作过论文且有良好的发表记录且在稿件内容范围之内都可以用来审稿。
博主回复(2015-9-3 21:58)
[14]xxhong 2015-9-3 21:21
 
编辑不采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这可以理解,也合常规。但是,如果编辑采用作者建议回避的审稿人,那这编辑太卑鄙了!
博主回复(2015-9-3 21:57)确实有这样的现象。
[13]俞磊 2015-9-3 21:11
 
呵呵,下次我就在建议回避的审稿人里面写曾经的导师和合作者
这个是非常符合学术道德的
如果编辑非要拧着来,选择建议回避的审稿人审,那我正好沾光了
博主回复(2015-9-3 21:56)
[12]俞磊 2015-9-3 21:08
 
一起发过文章的人和同事肯定要回避的
另外曾经的导师也要回避

一般的我按照要求推荐的人数推荐审稿人
有时候会在Cover letter里面说明,不一定要找我推荐的审稿人,但是鉴于这篇文章属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建议找有机化学方面的专家审稿

今年吃过亏,一篇文章,看上去像是交叉学科内容,其实是有机的
投到综合性期刊,材料和高聚物领域的专家把这篇文章批得一塌糊涂
投到有机专业的期刊,非常严谨的J. Org. Chem., 找了四个专家审稿,
一个建议大修,但是评价这个文章是Top 5%
两个建议小修
一个建议不修改直接发表
后来终于发表了
所以以后推荐审稿人,可以不必指定推荐某一个人
但是要在cover letter里面提醒编辑,鉴于文章内容,建议选择哪个领域的专家
尤其是向综合性期刊投稿的时候
同样的工作,不同领域专家评价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仁
博主回复(2015-9-3 21:56)谢谢分享您的经验。
[11]蔡宁 2015-9-3 18:37
 
“建议回避的审稿人”,往往是作者比较了解的同行冤家。
作者从审稿意见很容易看出来是他审的。这样可以投诉该编辑!
博主回复(2015-9-3 21:54)看作者在业内的地位了。
[10]蔡宁 2015-9-3 18:34
 
找建议回避的审稿人来审,这么干,实在太下作恶劣了!
建议回避的人,基本上都是得罪过的,或者是学术观念不合的。
博主回复(2015-9-3 21:53)这种情况我自己就遇到过。
[9]Editage意得辑 2015-9-3 18:08
 
我上周的博文也讨论了期刊编辑该不该让作者推荐审稿人的主题,请老师点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69813-916496.html
博主回复(2015-9-3 21:52)拜读了。确实很相关。
[8]陆珊年 2015-9-3 17:55
 
"展望一下未来,网络信息时代,搜索个合适的审稿人其实花不了多长时间"。博主是不大了解中国互联网的自由、开放、有序。
博主回复(2015-9-3 21:47)我说的是国际期刊。在我们的墙内的期刊,其实搜索墙内的审稿人也不难。
[7]韩永和 2015-9-3 17:51
 
我一般是很牛的推荐1-2个,中间的推荐1个,比较差的推荐1-2个。也就是两头多,中间少。回避审稿人从来都是空着。我的观点和moore相反,我就是故意推荐很牛的审稿人给他。其实,这样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不审的,因为我的稿子质量一般。最后他不得不找差一点的给我审。
博主回复(2015-9-3 21:46)不知道这一招灵不灵。
[6]王红兵 2015-9-3 17:09
 
还是老实为好,要几个就推荐几个,别耍小聪明。
博主回复(2015-9-3 17:12)也不要好心办坏事。
[5]qzw 2015-9-3 16:25
 
我就将自己的”冤家”(论文批评的美国兩院院士)列为推荐的第一审稿人。此文经过长达4月的评审已由主编决定大修(major revision) ,而且主要评论似乎就来自該院士。因为比我预料的rejection 要好,打算化一个半月的时间(也是主编要求的)来修改论文。这个一审结果在国内是不可能的。
博主回复(2015-9-3 16:32)这种情况在国际上也经常很麻烦。
[4]何联毅 2015-9-3 16:00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总是被拒了,我总是把该领域的专家全部奉送。。。
博主回复(2015-9-3 16:01)me too.
[3]孙学军 2015-9-3 15:30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QxODE3MQ==&mid=213806156&idx=6&sn=0a18152769a771108b3e4dc6134390de#rd
博主回复(2015-9-3 15:31)紧跟时代的步伐。
[2]youhoen 2015-9-3 14:33
 
编辑部偷懒的做法啊
博主回复(2015-9-3 14:38)要求作者提供可能的审稿人名单,这在生物学期刊中是普遍的标配。不算偷懒。
[1]孙学军 2015-9-3 13:41
 
请求微信公众号转发,
博主回复(2015-9-3 14:32)没限制。随便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