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进商店
文章来源: spot3212018-05-20 16:35:07

昨天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德国连锁食品店Aldi在美国某个地方的见闻。也看到了不少跟读者在文章后面的留言。那些留言有斥责的,有赞同的,都是因为文章把Aldi定性为了“穷人店”。这就让我想起了二十几年前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进Aldi买东西的经历。

以前曾经说过,刚来美国的我们是可以用生活中处处捉襟见肘去形容的。多年以后和美国同事聊天才知道,我们那时的月收入还不如美国最低贫困家庭被政府每个月接济的钱多。所以,一分钱虽然不可能当真被掰成两半花,但花钱处处精打细算,能省就省是我们当时的主要目标。

先生第n次领着我和儿子去买吃的,就是在听了周围穷学生们的建议以后,专门舍近求远去了离我们住的学生住宅区很远的一家Aldi店。记得那时是刚过了农历春节不久的三月,伊州还是相当寒冷的。天寒地冻中两个大人或领着或抱着一个小孩子坐公车好几站地就是冲着穷人店的便宜去的。

我之所以对“穷人店”这三个字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当时和先生为了去不去Aldi还发生了不愉快。因为,前几次去买东西,虽然花钱也不多,但都是去的离家不远的店,一个是越南人开的小杂货铺,买了油盐酱醋,再一个就是附近的美国超市,相当于地方性的Walmart一样。后来有人给先生介绍,说你应该去一个叫Aldi的超市,因为去那里的人几乎都是穷人,所以里面的东西会比别的商店更加的便宜。当先生告诉我要去更远的穷人店以后,我就很有抵触。我当时就和他说:虽然我们现在没有钱,但我们绝对不是穷人。花钱可以节省,但绝对没有必要刻意贬低自己的定位。我们在中国不是穷人,到这里也绝不是来当穷人的。可当时没有拗过他,我们俩还是领着孩子去了。

和现如今许多占地面积巨大的美国超市相比,Aldi的店面并不是出奇的大。记得我们去的那个店好像就有四、五排的货架子,靠墙两排,中间地带两、三排双面货架几乎就是全部了。货架子不够用了,很多东西就放在纸箱子里直接摆在地上。也许是因为中西部穷白人多的缘故吧,去Aldi的人看上去确实和去别的商店的人不一样,说白了就是看上去真的是很穷。买东西要立即付现金,那里不收非现金的支票。买了东西出来,我们一手拎着大包小包,一手领着孩子在冰冷的天气里等了好久才等来了汽车。回到家我就坚决地对先生说,从此不会再去Aldi买东西。我到美国不是当穷人来的。

“Aldi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无固定收入的居民及退休的老年人。在欧洲目前老龄人口的比重已达到20%。在德国已接近25%。因而,为适应这些人的需。Aldi的大部分连锁网点设在市中心居民区和各个小城镇。这样,对低收入者、老年人和家庭主妇的采购十分便利,因为他们主要居住在市区和小城镇。此外,Aldi还特别关注大学生、外籍工人的需求。每个城市差不多都有10%以上的外籍劳工,而每个设有大学的城市又都有许多学生,平日这些人群用餐多以方便食品为主。。。”这是网上对Aldi商店的定位与布局描述。

事实上,每个商店在开门之初都是有其自身定位的。只是,去什么样的商店完全是由想去商店的个人说了算,而不是由商店本身所决定的。所以,谁爱去哪里逛商店一般是没有办法管的,除非你破坏了商店的规矩和商店的服务标准以及商店所接待顾客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举止做派。这也许就能够说明为什么有些人身揣大把的金钱进了高档商店却感觉好像被店家怠慢了的原因。就如同很多人其实并不是真的很有钱,却经常性出入高级精品店,非名牌而不买,使人觉得他们好像是家财万贯的富贵子弟。反之,有人身价不菲,却偏爱找便宜没够,开着欧系高档车却专门找穷人扎堆的地方大逛特逛乐此不彼。而我,就喜欢去和自己身份相符的商店,不高却也不要太低。因此,我从来也不会见了Louis Vuitton、Hermes和Chanel就非进不可;却也不会去Dollar Store流连忘返。

记得那时的我们除了吃,买什么都去Kmart。虽然当时钱不多,但我儿子身上穿的都是在那里买的新衣服。有一次,先生带的美国硕士生Chris去我们家里玩,正赶上我们要买什么东西,我们就和他一起去了离家不远的Kmart。当时Chris就问:你们为什么喜欢来这里买东西?我先生于是反问到:难道你不是吗?Chris回答:从来也不。他的那个回答令我们很吃惊。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原因。几年以后,我们到了圣迭戈,先生在大学里工作,我在一家环境实验室工作。午饭时间,大家聚在一起经常聊些日常生活。一次,听几个东欧人聊天,说去哪里买东西。一个人说她有时去Kmart,另一个人说她觉得Target比Kmart要好不少。这时我们的经理----一个搞仪器分析的犹太女人插了话,她说,Target和Kmart的东西其实相差并不多,但Target的管理却比Kmart要好几倍。同样价格的东西在Target卖给人的感觉就比Kmart要好得多。一进Target,你会觉得里面的一切都井井有条,布局很人性化;一进Kmart你会觉得眼前乱糟糟一片,感觉一切都很劣质。她又说,如果让她选,她宁愿去Target买东西也绝不进Kmart。那时,我忽然想到Chris说过的话,才知道在不少美国人眼里,Kmart原来是如此的不堪。又过了几年,当我们也开始慢慢的改变了喜欢去Kmart的习惯时,我更加的理解了当年对于一个出生在优越白人家庭的Chris来说,去Kmart意味着什么。

还是那句话,有钱没钱是一回事,进什么样的商店是另一回事。没钱的可以装作有钱人进出高级店而自嗨;有钱的可以怀揣黑金卡闲逛穷人店寻开心,充其量就是个人爱好。但是,商店到底有没有隐形的等级之分?您还别说,真有。想当年,学校附近就有一家Kroger超市,和我们常去的另一家超市隔街相望。我们在大学城待了五年多,却从来没有踏进Kroger半步。因为那里的商品价格不是当年的我们可以承受的,能够进出那里的人几乎没有学生,都是学校的教授之类的人物。

说金钱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不一定就十分准确。因为那样就没办法解释没钱的人敢大手笔的买起奢侈品眼都不眨一下;就没办法解释有钱的人惜金如命舍不得多花半分钱。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在现实中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有我的答案,您也有您的,估计都是经过了长时间考验后才得到的结论吧。

 

 

 

 

 

 

 

作者:spot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