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中国行(12)----又见紫禁城
文章来源: spot3212016-08-24 15:25:20

非常的佩服能把紫禁城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完完整整走上一圈儿的人们!去了那么多次紫禁城,却从来都没能把它仔仔细细的全部走完过,除了许多地方根本就不开放的外因,逛紫禁城确实是太费时间和精力了。儿子至少也去过两次,有一年还和大学组织的暑假自费旅游两岸三地的旅游团一起去了紫禁城,当时他还很兴奋地给我们打了长途电话。看起来,游紫禁城就得人多势众、声势浩大,有气势有气氛才能有兴致。

那天一早起来就抱着试试的想法问儿子还想不想再去故宫----forbidden city转转?他居然没有犹豫就说好。匆匆忙忙梳洗完毕,我们不到九点就出了门。旅馆的门口儿每天都有几辆出租车在那里停着,既不主动拉人,也没见有人主动上过他们的车,估计都是专找机会挣大钱的主儿。可我还是明知故问的走上前问他们去不去故宫?结果被人家一口回绝了。太近了,谁也不愿意干这块八毛儿的活计,那还能叫钱吗?人家压根儿就看不上眼儿。于是乎站在街口四处踅摸,半天也没打到一辆车,傍边一位等着过马路的老大爷似乎都有些看不过去了,问我们这是要去哪儿?我说我们要去故宫,老大爷连声说:嗨,去故宫还用得着打的?走着去就成,就在前边儿,没多远儿。我忙问:那得走多长时间?大爷说:二十分钟足够。得。走就走吧,好在天气不热。我和儿子顺着大街一路向前疾步行走,走啊走,我们超过了几乎所有在同一条人行道上走路的行人,结果也还是用了四十分钟才到达了神武门。多亏那位大爷说的是二十分钟,他要说四十分钟,估计我们真的就不会走着去了。

中国美术馆。喜欢北京的一个原因就是到处都能看见覆满金黄色琉璃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

终于看见了紫禁城的南门----神武门。以前从这个门买了票就可以进到城里面,这回却发现这个办法已经行不通了。神武门不再允许游人进入故宫博物院,想进里面游览的人们一律得到正门儿卖票处去买票方才许可进入。那又得多走不少路。别急,做生意的人早就十分周到的为人们安排好了挂有两节车厢的电瓶车,只要肯花钱,坐在车上“呲溜”一下子就被运到了卖票的北门----午门。

故宫,辛亥革命前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个朝代共二十四位皇帝曾经居住过的皇宫。它始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406年),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现在为故宫博物院的所在地,它是国家5A级景区,单日客流量曾突破18万人次,全年的最高客流量也曾突破了1500万人次。故宫的吸引力确实是超级大。不论什么时候去故宫都能见到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人同游此地的热闹景象。那天因为不是周末,又刚刚过完“五一”,去故宫的人明显地不如前几天多,但就是那样,卖票的三十个窗口外都排满了一队队的人。难怪故宫博物院是国家创收的大户,三十个窗口一起卖票,那场面真够壮观的。一张票60元人民币一张,一个窗口平均半分钟就能卖出七八张票,估计坐在里面卖票的人点钱点的都不耐烦了。后来跟天津的堂哥讲起故宫的票价,他感慨地说:我是在北京出生的。记得小时候上紫禁城里玩儿,那时候的票价才两三毛钱一张。嗨,今非昔比。现在,就是卖100块钱一张票也照样有人买。要是再卖三毛钱一张票,估计紫禁城的房顶子上都得坐满了人。

午门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庆六年(1801年)再修。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因其主城楼两侧向前延伸出的城台上东、西各有两座方亭与中央的主楼形成呼应,形若朱雀展翅。其形制实际上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宫殿的传统----即南以朱雀门为皇宫正门。城台中央门洞为皇帝出入的“御路门”,此外只有皇后大婚时喜轿入宫,殿试高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时可以走中门,以示皇帝的优崇。宗室王公则出入西门,文武官员出入东门。城台左右转角各辟一掖门,只在大朝日开启。城楼上置钟鼓,皇帝出午门祭太庙时击鼓,祭社稷时鸣钟,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午门也是皇帝经常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遇有大规模的凯旋献俘礼,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午门前举行庄严的大型仪式,尽显皇权的威仪。明代,皇帝施淫威处罚大臣的“廷杖”也在此进行,因此,“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就是由此讹化而来的。事实上,明清时代处决犯人一般都在菜市口法场执行。

一进入太和门广场,眼前豁然一片开朗。昔日皇朝的威严与排场,权力的争夺与角逐,国家的尊严与耻辱,一幕幕一场场似乎就在眼前浮现。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亭台楼阁更依旧,故人逝去再无有。

(万国来朝图----网络图片)

雄狮右前爪下一个缠绕绶带的绣球,象征着统一寰宇。

紫禁城里面正在大兴装修,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旨在挽救已经逐渐残破的昔日皇家殿堂。此工程是从2002年正式开始的,计划要到2020年才能全面完工。许多地面已经换上了当今的建筑用砖,好是好,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好像看到过一篇关于某个欧洲国家保护古老街道地面的文章,说他们严格按照几百年前的烧制方法烧出和过去一模一样的石砖,使新街面和古代无异样。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北京故宫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该殿是明清两朝北京城内最高的建筑,是开间最多,进深最大和屋顶最高的大殿,堪称中华第一殿。昔日皇帝登基,册封皇后等大典都在此举行。太和殿是皇权的象征,因而在各种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与众不同。

人少多了。到处都是一队队打着不同颜色小旗子的旅游团,导游们大声地吆喝着,叮嘱自己的队员们千万不要掉队。

人们成群结队的在故宫里转悠着,昔日的皇家禁地成了今日百姓们开心游玩的乐园。

钟表馆里有许多各国进贡给清廷的西洋时钟。记得小时候进钟表馆,感觉那些珐琅钟表稀奇古怪、精雕细琢、光彩夺目(其实并不是真的有什么光彩),还能发出不同的响声。现在再看那些老物件儿,每一个都是黯淡无光,沉寂无声,越发的使人感到光阴的无情与残酷。虽然知道它们都很值钱。

出了钟表馆,已经是中午时分,看见珍宝馆的旁边有一个餐馆,就和儿子一起进去了。里面的人很多,买食物要等很长时间,但还是看着菜单订了一份八个的炸春卷。拿着收据找了张小桌坐下,等啊等,等了足足有十五分钟,那份炸春卷才终于现身了。

可别小看这几只小小的春卷儿,带着它的能量,我们又继续在故宫里走好长时间。

虽然这回走了不少的路,在故宫里面一直马不停蹄的闲逛了三、四个小时,但还是没有往东、西方向纵深。就这样一路走着,到了和景山遥遥相望的时候。

从门洞里可以看见对面的(说旁边的更好)景山。

近瞅景山门远眺万春亭,别是一番意境。

出了故宫往前走,希望能找到一辆出租车。一抬头,发现角楼就近在眼前。这机会难得,必须得给它照一张。虽然沿着河沿儿有许多人都靠在铁栏杆儿上争相给角楼照相,我和儿子还是逮着个空子钻进去拍了几张。头脑里想象着专业人士给角楼照的倩影,但还没等走到地方就找到了一辆私家车,估计就是Uber打的那种吧,结果也就没拍到角楼的最佳影像。司机是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人,开着一辆挺新的家庭车,车上的冷气突突的开的那叫一个足,是我们在国内打过无数辆车中冷气开的最足的一位,令人心情愉快。他问我们想去哪里?我说儿子想吃炸酱面,您就把我们送到老北京炸酱面馆儿吧。到了北京,儿子想吃的就三样儿:炸酱面,烤鸭子、涮羊肉----北京人传统的吃。

炸灌肠、干炸丸子都是老北京的大众名吃。咯吱盒是我最想吃的,只是店里没有,令人大失所望。那盘炸灌肠似乎有些过厚,咬着挺费劲,和前些年吃过的很有些不同。再一次见到了脸大的海碗,没有吃惊。这是吃炸酱面,要在碗里把面条儿和酱掺合在一起搅合半天,碗小了不好拌。吃炸酱面除了要有好酱以外,菜码更不能马虎。炸酱面里要放豆芽、黄瓜丝儿、芹菜丝儿、心里美萝卜丝儿、白菜丝儿、煮黄豆等等,这碗里样样素素的就有五种不同的菜,只是太少而已。话说回来,人家这是开饭馆儿,哪能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吃嘛嘛管够,那不得赔个底儿掉才怪呢。下回来北京还是得再吃一碗炸酱面,谁让咱就单好这口儿呢。父亲活着时最爱吃面,什么打卤面、牛肉面、芝麻酱面、捞面、阳春面、热干面、烩面,只要是面做的条儿他都来者不拒,而我最喜欢的也就是这个炸酱面。由此,儿子也变成了炸酱面的爱好者,有时比我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如要问他下次来北京要吃点儿啥?回答准还和这次一样:炸酱面、涮羊肉、烤鸭子。

 

 

 

 

 

(文章中的所有图片都是用手机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