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借景在越南战争纪念碑中的体现
文章来源: 御树林枫2011-11-30 04:43:36

“ 越南战争纪念碑 ” 的设计者林璎( Maya Ying Lin , 1959 年 10 月 5 日-),参加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时她才 21 岁,上大学三年级。
                               


在耶鲁大学上学时,教授们告诉林璎,你要么到建筑学院学建筑,要么到艺术学院学雕塑,但不能两者都学。 要知道 林璎的姑姑林徽因1924年 同梁思成一起先在康乃尔大学修习美术相关暑期课,后赴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 学习建筑,由于当时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只得到美术学士学位。但毕业时获得优异成绩。林璎后来承认,她是建筑学院正式学生,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由于同时受两个领域的训练,这无疑为林璎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她说: “ 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

  在设计时,林璎研究了各个领域艺术和文化,了解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纪念物是如何纪念死者,还阅

读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关于战士的杂志。两个星期以后,她做出了模型。林璎的老师将她的设计评为 B ,却仍然鼓励林璎将设计寄走。结果林璎的设计在众多设计师 的作品中获得第一名,反倒是应征者中那些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们 —— 其中也包括林璎的老师选送的设计名落孙山。



 按照林璎自己的解释,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黑色的、像两面镜子一样的花岗岩墙体,两墙相交的中轴最深,约有 3 米,逐渐向两端浮升,直到地面消失。 V 型的碑体向两个方向各伸出 200 英尺,分别指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这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



 中国 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 之景: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岳阳楼近借洞庭湖 水,远借君山 ,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 在 “ 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 ” 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 ” 互借,各个 “ 景 ” 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借景 ” 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治 》一书。计成在 “ 兴造论 ” 里提出了 “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 “ 泉流石注,互相借资 ” ; “ 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 ; “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 ” 等基本原则。北京颐和园 的 “ 湖山真意 ” 则是“得景则无拘远近”的典范:远借西山 为背景,近借玉泉山 ,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林璎的设计引起了广泛争议。虽然艺术界与新闻界均对她的作品赞许有加,但退伍军人协会却表示不满。一些越战老兵认为,纪念碑本该拔地而起,而不是陷入地下,与阿灵顿国家公墓和硫磺岛 升旗雕塑那样反映传统军队形象不同,她的这份色调灰暗且朴实无华的设计方案是对战死者的不敬,还有人认为,阵亡者的名字应该按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排列,而不是按照他们战死的时间排列;甚至,由于她是华裔,受到种族主义分子和一些越战老兵的抵制。他们从政治上施加压力,要求评审委员会更改原设计。


  但是在重新组织评审团后,第二次评审结果她的设计仍然获得第一名。委员会为慎重起见,重新仔细审阅了林璎的作品,审阅之后觉得仍然是一个佳作,就拒绝了退伍军人的要求。当时,内政部长华特还曾经出面,下令暂停工程进度,并要求在 V 字型建筑的中间,放一座雕像并悬挂一面美国国旗。林璎面临种种压力仍不肯妥协,毅然要求撤回自己设计人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如此这般的要求和篡改,已经破坏了她的原设计精神,刻上她名字不但是个谎言,对她来说也是一种侮辱。在她的坚持下,插国旗之举取消,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也被移往 V 型碑石的侧面。 (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出资人的刁难,最后决定将她的设计和第二名的设计一起在华盛顿特区建造)就是因为林璎的坚持原则和据理力争,我们才能看到今日的越战纪念碑,才能看到一位才华横溢的华裔女性的原创精神。林璎说: “ 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得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

        大多数美国人都认为越战是一场噩梦,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为此付出了代价,这段黑色的墙揭示了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页,诉说着过往沉重的苦难,但是,它所体现出来的超越于政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却让参观者对美国人民肃然起敬。这座看似简单的纪念碑无言地促使美国人正视越南战争的结局,开始了治疗战争创伤的漫长历程,特别在那些越战老兵的心中,这座纪念碑引发了他们无穷的思考,促使他们来到这里,怀念战死的人们,思索生活的意义。



对家暴说不博客文章

  • 遭遇义工,做对家暴说不义工及入组周年感言
  • 关于家庭暴力的迷思(误区)
  • 男女性家庭暴力受害者的异同以及男性受害者的特别注意事项
  • 美加家暴热线和避难所的汇总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