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德奥自驾游(2):巴洛克古城德累斯顿,班贝格和维尔兹堡
文章来源: aranjuez2012-11-11 12:41:56
德累斯顿(Dresden)坐落在柏林东南两百多公里,离捷克边境很近的易北河谷,是萨克森州的首府。德累斯顿建城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史书记载见于1206年,梅森的边疆侯迪特里希开府于此。从1485年起,德累斯顿便是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国,以及后来萨克森王国的都城。在萨克森的强盛时期,这里曾经十分繁荣,城中无数精美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被誉为“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在二次大战之前,德累斯顿是德国工商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1945年2月13日情人节的前夜,盟军对德累斯顿发动了猛烈的空袭。从13日夜晚至15日,英国皇家空军和美国空军先后出动了2000多架轰炸机,投下了4000多吨炸弹。由于天气良好,加上德累斯顿的防空力量薄弱准备不足,致使盟军的投弹命中率非常高,虽然投弹量不算很大,可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德累斯顿市中心的建筑80%以上被炸毁,这座德国最美的巴洛克城市,“易北河上的佛罗伦萨”,化作一片废墟。死亡人数保守的估计也超过3万,有人说多达十几万。美国作家冯尼古特根据亲身经历写了一本有名的小说“第五号屠场”,据他的估计死亡人数有13万。作为战俘,他被关在一座废弃的屠宰场了,侥幸躲过一劫。轰炸结束后,他和其他盟军战俘帮着清理废墟,掩埋尸体。据他回忆,尸体多得埋不过来,最后只能用火焰喷射器来处理。

德累斯顿空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备受争议的事件之一。盟军的官方说法,是为东线的苏联红军提供战略支援。可德累斯顿并没有大量驻军,东线的苏军距离那里也还远。作为对纳粹德国的惩戒,是否有必要出此重手。小人之心一把,我猜由于德累斯顿被划在苏联占领区内,盟军不想把这座工业重镇的设施留给苏联人。关于德累斯顿空袭,普遍的观点认为是过当,激进的观点甚至认为是战争罪行。冯尼古特曾经尖刻地写道:“德累斯顿空是一场毫无意义的行动。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受益的人就是我。我写了那本书(指第五号屠场),赚了钱,从每个遇难者身上我都赚了几块钱。这买卖不错啊。”

战后,德累斯顿被苏联占领,民主德国(东德)成立后,德累斯顿成为主要的工业中心。从六十年代至80年代,东德政府修复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比如兹温格宫,森伯歌剧院等。但由于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原因,东德政府无意恢复德累斯顿战前的资本主义风貌。很多老城区的旧房子被铲平,代之以社会主义的钢筋水泥建筑。德国统一之后,随着外来投资的涌入,老城修复多方位的展开。在庆祝德累斯顿建城800周年前夕,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老城的圣母大教堂重建完工,历时12年,耗资1.8亿欧元。2013年,德累斯顿王宫也将完成修葺重建。这些修复工程,尽量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整旧如旧,很好地恢复了老城原有的风貌。德累斯顿空袭一个甲子之后,一座巴洛克式的老城在易北河畔浴火重生。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地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可令人悲催的是,五年之后,因为易北河上离老城两公里处一座现代化大桥的兴建,德累斯顿的世界文化遗产惨遭摘牌,成为第一个被剥夺资格的欧洲城市。

由于GPS的一点小故障,我们从波茨坦到达德累斯顿已经是下午3点。因为晚上8点以前还要赶到班贝格,我们在德累斯顿的停留只有两个小时多一点。虽然是匆匆一瞥,还是被这座巴洛克老城深深惊艳。

1. 易北河畔的德累斯顿老城。



2. 于2005年重建的圣母大教堂(Frauenkirche)是德累斯顿新教路德会的主教座堂。教堂前面是新市场广场(Neue Markt)。



3. 宫廷教堂(Hofkirche)和德累斯顿王宫(Dresden Castle)。



上图左侧的宫廷教堂是德累斯顿最重要的天主教堂,建于1738至1751年。为什么在新教占统治地位的萨克斯,宫廷教堂会是一座天主教堂?这要从当年的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二世说起。奥古斯都二世(Augustus II the Strong)生于1670年,1694年成为萨克森选帝侯。据说奥古斯都力大无穷,徒手断金,被称为萨克森大力士,号称“强力王”。1697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的王位空缺,奥古斯都为了能继承波兰王位,宣布放弃萨克森王室一直信奉的新教,成为天主教徒。在俄国和奥地利的支持下,奥古斯都当上了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公爵。奥古斯都死后,身体埋在波兰,但心脏却葬在德累斯顿的宫廷教堂。

德累斯顿王宫是德累斯顿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前身是13世纪的一座堡垒。旧宫殿毁于1701年一场大火,之后“强力王”奥古斯都重建了的巴洛克风格的王宫,并创建了宫廷博物馆,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德累斯顿绿穹珍宝馆(Grünes Gewölbe)。王宫的屋顶在德累斯顿空袭时被摧毁,战后经历漫长的重建,修复将于2013年完成。可惜我们停留德累斯顿的那天是星期二,绿穹珍宝馆闭馆。

4. 德累斯顿王宫。



历史上,德累斯顿的繁荣得益于历代萨克森君主对艺术建筑的热衷和赞助,特别是“强力王”奥古斯都二世。他在位期间,增加了王室的艺术收藏,吸引艺术家来德累斯顿,欧洲久负盛名的梅森瓷器就是奥古斯都重金聘人研制开发的。奥古斯都还大兴土木,在德累斯顿修建了许多地标性的建筑,其中之一就是兹温格宫。

在继承王位之前,奥古斯都曾游历法国威尼斯等地,对那里的宫殿建筑赞赏不已。即位之后,他决定在德累斯顿建造自己的凡尔赛宫。兹温格宫建在德累斯顿王宫对面,原来是德累斯顿要塞内墙和外墙之间的一块空地。建筑风格采用了洛可可,包括花园,回廊,展馆和举行庆典仪式的广场。从1710年动工,到1728年完成。兹温格宫在1945年的轰炸中基本被毁,东德时期重建。

5. 兹温格宫西侧的大门,顶端的建筑宛如一座王冠,被称为王冠门(Kronentor)。



6. 王冠门上的雕饰。



兹温格宫面向易北河的东北翼原本打算建造一座宫殿,因为奥古斯都二世去世后工程停工,留下一片空地。1847至1855年,受萨克森王室委托,建筑师森伯(Gottfried Semper)设计建造了一座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森伯画廊(Semper Gallery),作为新宫廷博物馆的馆址。

7. 森伯画廊。



如今,森伯画廊分为三所博物馆,分别是:历代大师美术馆(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德雷斯顿瓷器博物馆(Porzellan​sammlung,展出著名的梅森瓷器)和科学仪器(Mathematis​ch-Physika​lischer Salon,王室收藏的钟表仪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历代大师美术馆,来自是萨克森历代君主的私人藏画,收藏包括15至18世纪欧洲绘画,特别是意大利文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丁托列托和荷兰弗莱芒大师鲁本斯,伦勃朗的作品。当然,最耀眼的明珠,当属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的不朽杰作“西斯廷圣母”(Sistine Madonna)。
 
这幅“西斯廷圣母”作于1513至1514年间,是拉斐尔生前亲手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这幅画是为意大利北部城市皮亚琴察(Piacenza)的圣西斯铎教堂(St. Sixtus Church)的祭坛绘制的,故而得名。以前一直误以为西斯廷指的是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Sistine Chapel.)。1754年,“强力王”奥古斯都的儿子奥古斯都三世斥巨资买下这幅名画,“西斯廷圣母”越过阿尔卑斯山,落户德雷斯顿,成为萨克森王室收藏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

二次大战期间,“西斯廷圣母”和历代大师美术馆的其它藏画一起,被转移到萨克森小瑞士地区的一座岩洞里藏了起来,躲过了德雷斯顿轰炸的一劫。可是战后却被苏联红军发现,运会苏联,被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收藏。斯大林逝世后,为了增进苏德(东德)友谊,苏联将这批藏画还给了德雷斯顿。兹温格宫修复后,历代大师美术馆重新对外开放,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一睹易北河畔圣母的芳容。

我们虽然在德雷斯顿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却不能放过这个机会。美术馆不大,展出的作品一共七百多件,但是颇多精品,而且很多都是几米的巨幅画作,让人不能不惊叹一个肖像的萨克森王室竟有如此之收藏。当然最令人震撼的还是那副“西斯廷圣母”。美术馆内不允许拍照,只好从网上找一张。

8. 拉斐尔杰作“西斯廷圣母”。 (来自网上)

File:RAFAEL - Madonna Sixtina (Gemäldegalerie Alter Meister, Dresde, 1513-14. Óleo sobre lienzo, 265 x 196 cm).jpg

森伯歌剧院(Semperoper)最初建于1841年,由建筑师森伯设计。1869年大火之后,由森伯的儿子主持重建。瓦格纳的歌剧“唐豪塞”,理查·施特劳斯的多部歌剧就是在举行首演的。歌剧院在德雷斯顿空袭中被毁,80年代由东德政府重建。1985年2月13日,在德雷斯顿空袭四十周年纪念日,重建的歌剧院举行首次演出,剧目是空袭前最后一场演出的节目,韦伯的“自由射手”。

9. 森伯歌剧院。



德雷斯顿王宫东侧王宫马厩的外墙上这幅巨大的壁画,被称作“国王的行列”(Fürstenzug)。为了庆祝统治萨克森的韦廷王朝建立800周年(1889年),于1871至1876年间,创作了这幅壁画。后来由于壁画褪色,1904年至1907年间,改用23000多块梅森瓷砖拼接而成。壁画全长102米,包括了自1127至1904年间统治萨克森的35位君主(骑马者)和59位平民。

10. 国王的行列。



11. 国王的行列局部:中间的骑马者为“强力王”奥古斯都二世。



在德雷斯顿短短的两个小时,只能是浮光掠影,匆匆一瞥。如果以后有机会重游,希望能住上一两天,细细品味这座美丽的城市。

离开德雷斯顿,飞车300公里,于黄昏时分到达巴伐利亚北部依山傍水的小城班贝格。办好旅馆入住手续之后,我们来到河边一家餐馆就餐。坐在餐桌旁,欣赏着夜色中河上美丽的老市政厅,晚风徐来,快意无比。

12. 班贝格老市政厅夜景。



晚饭之后,又在老城的街道上逛了逛,还尝了一杯班贝格著名的烟熏啤酒,说实话不太习惯那股特殊的朽木味道。然后回旅馆休息。我们的旅馆就坐落在老城中心,与班贝格大教堂一街之隔,是座三四百年的老房子。这是我们在德国住的第一家家庭旅馆,主人就住在楼上,楼下是客房。房间中规中矩,简单干净。小小不足是临街,隔音不太好。教堂的钟声和街上行人的脚步声,都听得一清二楚。早上听到店主人开门,骑着摩托车出去,大概是去买面包。早餐虽不算丰盛,但也应有尽有,还有刚煮好的溏心鸡蛋,用小勺敲破挖着吃。早饭之后,离开旅馆去参观老城。

班贝格(Bamberg)是座山城,同罗马一样,建在七座山丘之上,雷格尼茨河(Regnitz)从城中穿过,最后汇入美茵河。自公元973年建城,班贝格的历史已逾千年。公元1007年,巴伐利亚公爵,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海因里希二世驻跸班贝格,并将其提升为主教的驻地,作为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为打造他的“新罗马”,海因里希二世在班贝格建造了主教堂,修道院,为班贝格日后的繁荣奠基。中世纪时期,班贝格的统治者是亲王主教(Prince-Bishop)。十七十八世纪再度繁荣,建起了以主教宫为代表的一批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历史上虽有战乱,但对班贝格破坏不大,特别是二次大战中奇迹般地未遭轰炸,使得老城完好地保留至今。作为德国保存下来规模最大的中世纪老城,班贝格于199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除了老城,班贝格出名的还有烟熏啤酒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第一次见到班贝格这个名字,就是在一盘古典音乐磁带的封面上。

13. 班贝格的标志:建在河上的老市政厅(Alte Rathaus)。



14. 据说当年班贝格主教和市长之间矛盾很深,原来的市政厅烧毁之后,主教不允许在他的土地上重建。最后聪明的市长带领市民在雷格尼茨河上建起一座人工岛,把市政厅建在了岛上。



15. 市政厅最初的建筑是哥特式的,建于1467年。1756年由建筑师Johann Jakob Michael Küchel设计,改建成目前的巴洛克风格。



16. 外墙上的壁画出自艺术家Anwar Johann之手。



17. 海因里希二世修建的班贝格大教堂(Bamberg Cathedral),1012年竣工,到今年整整一千年。现存的教堂建筑是1237年改建的晚期罗曼风格,前后共有四座高81米的钟楼。



18. 教堂里停放的海因里希二世皇帝和皇后Cunigunde的石棺,是维尔兹堡雕刻家Tilman Riemenschneider于1499至1513年间创作的。海因里希和皇后都是虔诚的教徒,死后被教廷封圣。据说他们的婚姻也是柏拉图式的,两人没有留下子女。



大教堂里有一座神秘的班贝格骑士(Der Bamberger Reiter)雕像,出于十三世纪无名艺人之手,几百年来一直是班贝格的象征。骑士的身份不详,据猜测是皇帝海因里希二世,也有人认为是匈牙利国王斯蒂芬一世。班贝格骑士曾经被纳粹的宣传当作日耳曼精神的代表,眼望着东方,意欲征服那里的土地。驻防班贝格的第17骑兵团就被命名为班贝格骑士团,当年密谋刺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上校曾在这支团队服役。

19. 班贝格骑士。



20. 精美的木雕“圣母祭坛”,纽伦堡雕刻家Veit Stoss于1530年为他的儿子主持的一座纽伦堡天主教堂所作。因为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被逐出纽伦堡,这幅木刻祭坛也移到班贝格。



21. 旧主教官邸(Alte Hofhaltung)是十六十七世纪班贝格主教的驻地。



22. 大教堂广场对面这座宏大的巴洛克宫殿是班贝格新主教宫(Neue Residenz),建于1695至1704年间,由当时的主教Lothar Franz von Schönborn委托建筑师Leonhard Dientzenhofer设计建造。



我们在这里买了巴伐利亚宫殿联票,第一次使用。参观宫殿内部,必须跟随导游。我们那天一早进去,第一班的Tour要等到10点。由于我们下午还要赶去维尔兹堡,时间比较紧,在我们的请求下,工作人员破例为我们俩单开了一场。

23. 宫殿里最大的大厅:皇帝大厅(Emperor's Room),四周的墙上画着16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故而得名。据导游介绍,这个大厅是为接待皇帝专门建造的,可历史上没有一位皇帝来过。



24. 天顶上的壁画出自奥地利画家Melchior Steidl之手。



25. 导游介绍说,顶上壁画里那只猴子,当你从它下面走过,它的脸仿佛随着你的移动而转动,一直朝着你。当然这是你的错觉,不知画家用的什么手法达到这个效果。



主教宫虽然没有接待过皇帝,却有一位国王在此度过他的余生。希腊国王奥托一世是巴伐利亚王子,路德维希二世的叔叔。1832年,新近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希腊决定恢复君主制,17岁的奥托王子被选为希腊王国的首任国王。从1832年到1862年,奥托一世当了三十年希腊国王,这期间他把首都迁到雅典,颁布了君主立宪的一部宪法,起初人民对他也还算拥戴。但是奥托一直拒绝改信东正教,在一系列政治外交事件的立场上,与希腊臣民的矛盾分歧也越来越大。1862年,各地纷纷发动叛乱,甚至发生了谋刺王后的事件,10月雅典发生政变,宣布废黜奥托一世。奥托一世逊位之后,离开希腊回到老家巴伐利亚,就住进了班贝格的主教宫,直到1867年去世。

26. 主教宫内奥托一世和王后的宝座大厅(Throne Room)。



27. 新主教宫外的玫瑰园,以丰富的品种而驰名。



28. 麦克尔山修道院(Michaelsberg Abbey)建在班贝格七座山丘之一的麦克尔山上,最初是海因里希二世修建的圣麦克尔教堂。十二世纪毁于地震之后重建,以前是一座本笃会修道院。现在改为养老院。



29. 修道院的花园。



30. 从修道院俯瞰班贝格老城。



31. 雷格尼茨河畔美丽的房子,被称作“小威尼斯”(Klein-Venedig)。



32. 城里那家著名的啤酒屋Schlenkerl​a,最早能追溯到405年,以烟熏啤酒(Aecht Schlenkerl​a Rauchbier)闻名。头天夜里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招牌门脸还很漂亮。



古城班贝格不大,但处处古色古香,走在老城的鹅卵石路上,仿佛置身几百年前的中世纪,是我们此行觉得最有味道的小城之一。虽然知名度比不过罗腾堡,纽伦堡甚至维尔兹堡,但确实值得一游。

从班贝格到维尔兹堡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维尔兹堡(Würzburg)位于巴伐利亚北部弗兰肯地区的美茵河畔,人口13万,比班贝格大得多。历史上,凯尔特人,阿拉曼人和法兰克人先后在此定居。公元7世纪,爱尔兰传教士圣基连(St. Kilian)在此传道并殉难。从742年维尔兹堡主教区建立起,直到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维尔兹堡一直是政教合一,亲王主教(Prince-Bishop)拥有绝对的统治。作为弗兰肯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维尔兹堡历史上曾经十分繁荣,老城中心留下来许多历史古迹,特别是以主教宫为代表的巴洛克建筑。

维尔兹堡拥有德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创建于1402年维尔兹堡大学(University of Würzburg),是德国著名学府之一,隶属于拥有40所欧洲顶尖大学的科因不拉集团(Coimbra Group)。发现X光,诺贝尔物理学奖首位获得者伦琴,曾任教于此。德国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出生在维尔兹堡。海森堡是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人之一,提出来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二战期间曾主持德国的原子弹计划。要不是他手下一位科学家算错了一位数,以德国物理学界的雄厚实力,有可能就在二战结束前研制出原子弹。那样的话,世界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当然,历史没有假设。

1945年3月16日,维尔兹堡遭遇盟军空袭,17分钟之内,百分之九十的城市建筑被炸毁,五千人死亡。城市破坏的程度甚至超过德累斯顿。战后,维尔兹堡市民(主要是妇女)立即投入了城市的重建,经过二十几年的艰苦努力,许多历史性建筑得以重建。作为浪漫之路北端的起点,维尔兹堡是巴伐利亚的一个旅游热点,街上的游人明显比班贝格多。

维尔兹堡老城内最主要的景点是主教宫(Residenz)。1720年,维尔兹堡主教Johann Philipp Franz von Schönborn(修建班贝格Residenz的那位主教的侄子)下令动工修建这座宫殿,作为他的官邸。1724年Johann去世后,他的弟弟,继任的主教Friedrich Carl von Schönborn继续这项工程,于1744年完工。建筑的总设计师是德国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大师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主教宫是一个凹字形建筑,宽167米,深97米,内部共有将近400间房屋。作为南德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主教宫规模宏大,内部装潢也美轮美奂。二战期间,主教宫被盟军轰炸,几乎全部焚毁。战后马上开始重建修复,于1987年完成,耗资两千万欧元。1981年,维尔兹堡主教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参观主教宫内部,必须跟团。每天的英语团有两次,上午11点和下午3点。凭巴伐利亚宫殿联票,可以免费参观维尔兹堡主教宫。

33. 维尔兹堡主教宫。



34. 主教宫的后花园。



主教宫内部著名的楼梯间,由约翰·巴塔萨·纽曼设计的巨大的穹顶,长30米,宽18米,高23米,中间无一根梁柱支撑。维尔兹堡聘请当时最著名的威尼斯壁画家提耶波罗(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绘制了这幅世界最大的天顶壁画,上面画着代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人物,动物和自然人文景观。

35. 主教宫楼梯间(Grand Staircase)。



36. 主教宫内的镜厅(Spiegelkab​inett),墙上挂满了镶着金边大小不一的一面面镜子。原建于1740至1745年,1979年至1987年使用传统工艺修复。



37. 镜厅的天花板。



38. 圣基连主教堂(St Kilian Dom / Würzburg Cathedral)是维尔兹堡的主教座堂。这座罗曼风格的教堂始建于1040年,二战中被毁,1967年重建。



39. 十八世纪巴洛克风格的新教堂(Neumünster Kirche)。



40. 老城Döpfner主教广场上的一座巴洛克式建筑。



41. 圣母教堂(Marienkapelle)是一座晚期哥特式建筑,建于1377至1480年。



42. 建于十六世纪维尔兹堡老市政厅(Rathaus)。



43. 老美茵河大桥(Alte Mainbrücke)将维尔兹堡老城和玛丽恩城堡连接起来。这座石桥建于1473至1543年间,长180米,有八个桥洞。1730年起,在大桥两边增加了12座宗教和历史人物的雕像。



44. 桥上表演的小丑。



在美茵河的另一边的玛丽恩山上,雄踞着玛丽恩贝格要塞(Festung Marienberg)。从1253年起,这里是维尔兹堡主教的驻地,直到十八世纪新主教宫落成。去玛丽恩贝格要塞,自驾比较方便。车可以一直开到城堡的围墙里面,少走很多路。要塞现在改为博物馆,包括在巴伐利亚联票里。不过里面的内容不太吸引我们。

45. 玛丽恩贝格要塞。



46. 从要塞上鸟瞰美茵河畔的维尔兹堡。



黄昏时分,我们离开维尔兹堡,沿浪漫之路南下,前往罗腾堡。

下集预告:浪漫之路,从罗腾堡到新天鹅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