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他们而不朽——看电影《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
文章来源: 点缀2014-04-08 15:41:58







因为有他们而不朽
——看电影《卡桑德拉大桥》(The Cassandra Crossing)
 
 
由于时代的进步,科学的昌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活在今天的人比他们上一个年代的同龄人有着更多的不一样。你看,今天的儿童,更懂事,也更聪明,他们的领悟力比他们的实际年龄可要老到得多。比如说一个三岁孩子,从他们的智力看,更像是一个以前的七岁孩子。那么成年人呢?他们的变化就更大,几十年前,一个五十岁的人就是一个正宗的老者了,后来奇迹般地流行了一个说法:五十正当年。现在看好像六十或七十岁才是正当年,五十岁的人还年轻着呢!可见,小孩子们越来越早熟,老年人则越来越不显老,这个特点已经成为今天这个时代,与往昔显著不同的一个重要标志了。
 
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特别是电影作品上同样也有这么一个并不显老的现象,具体地说,如果有一部三十几年前的老片,以今天的审美标准来看,却一点也不过时,一点都没有因为年代的久远,而令今天的观众产生的距离感。那么这并不奇怪,因为价值观没有变化,又因为有艺术的生命力使然,所以一部不太久远的老片,跟现在所拍的片子不会有本质上的大不同。给观众的感觉完全可以是,里面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今天一样,里面的人物也同今天的人一模一样,别无二致,不管是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善恶底线,还是他们在情与爱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纠结或坚持,都让今天的人没有丝毫的陌生感。眼前的一部影片就是一个这样的例证,这部影片就是《卡桑德拉大桥》。
 
不过,这部电影被人们提起的时候,常常都会被定义为是一部灾难片,其实这个说法除了是一种人云亦云,也显示了最初判断者的武断与肤浅。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一切的经营宣传都离不开充满了物欲的功力模式。这种定位也是对这部影片的极大不公,完全忽视或者是抹杀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事实上这是一部讲述人们在灾难面前,是怎样的不惧险恶,顽强抗争,直至扭转局面,脱离险境的故事。这个故事虽说是杜撰的,可是却具有一切的现实特征,既真实可信,又不脱离实际,还能够跟上时代的特点,特别是在恐怖主义随着911事件的发生,而变成一种国际公害的时候,这部影片的故事更具有经典性的启示与示范意义。
 
这部电影故事的离奇性在于,乘坐同一辆由瑞士日内瓦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客运列车的人,虽然他们来自天南地北,素昧平生,可是他们的命运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了,因为他们都遇到了同一个危险,那就是有一种致命病菌正在列车上迅速传播开来了,每一个人都有被感染上的可能性,他们的生命安全遭受了极大的威胁。但是这还不可怕,可怕是在病菌后面还有更大的阴谋。根据医学专家的推断,感染病菌的概率是百分之六十,也就是说全部1000多名乘客中会有600多人被感染。然而隐藏在病菌后面的那个巨大的阴谋,却要夺走全部旅客和后来上车的43个武装军人的生命。这个主题沉重而震撼,不能不引起观众的强烈感触与严肃思考。
 
这部影片也被一些人定义为是一部动作片,其实也不尽然。故事到了后面虽然也枪声大作,惊心动魄,可是故事的自始至终也都贯穿了许多温馨感人的时段与情节。片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张伯伦医生和女作家詹妮弗,这两个人是欢喜冤家,他们刚一出场时的对手戏就先声夺人,精彩至极。后来在危难之时,他们又联手为拯救众乘客的生命安全,而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编导对于他们之间的爱情诠释,既细腻又有层次,不仅使这两个人物鲜活灵动,也让他们的爱情在生死考验面前,得到了重新的凝聚与升华。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攸关生死的反恐片,倒不如说这是一部货真价实的的爱情片。在反恐的大背景下,观众深度地感受了爱情的宝贵与力量。
 
在一列长途国际客运列车里所发生的一切,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在一个特定的时空交错里,所定格下来的一段极具代表性的画面。列车上的乘客,包罗了来自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等,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多彩多姿。火车上有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的妻子,她招摇另类,极有个性。她带着一个小男友,一个登山运动员,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刑警组织正在通缉的毒贩。有一个扮成牧师的国际刑警也在车上,跟踪这个毒贩。有曾经在波兰有过苦难人生的一位犹太老人,他在车上一直忙着贩卖他随身携带的手表,当然在解救列车脱离险境的关键时刻,他立下了大功。也有一对年轻的情侣,站在车门前等待下车时,那位女伴突然激情难抑,听说到巴塞尔还有半个小时,就带着男友急忙跑回包房去如愿以偿。此外还有婴孩,有幼童,有列车长,有恐怖分子和众乘客。一部人间大戏在这个沿着铁轨运行的舞台上轮番上演着。
 
影片中巨大阴谋的代表者和执行这是麦肯其上校,他的公开身份是美国陆军派驻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的情报官。在他的上级授意下,他一手策划和导演了阴谋的实施和完成。他的理由似乎冠冕堂皇,不能让细菌传染到列车以外的人。可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宁可置车上全部旅客和他派到车上的全部军人于死地。如果,这是逼不得已的,也还情有可原,毕竟两害相权要取其轻,用少数人的生命来换回公众的安全是值得的。然而,当证明这个病菌的危害性没有一开始以为的那么严重时,这位麦肯其上校还是不听劝阻,还是执意要将这列火车连同车上的人,全部送上前往卡桑德拉大桥的死亡之路。为什么呢?怕真相败露在世人的面前。
 
这个病菌是美国利用世界卫生组织作掩护,在日内瓦的世卫组织总部的美国使团驻地里进行秘密培植试验的。一旦这件事情被暴露在大庭广众之前,就一定是一个天大的丑闻。所以有关方面便要不择一切手段,对那班国际列车进行被灾难处理了,而最好的掩饰与推托就是那座长年废弃不用的卡桑德拉大桥。利用危桥实施一个掩盖全部真相的恶毒计谋,这个手段令人发指,也与国际恐怖组织的野蛮行径没有根本上的区别,所犯下的都是反人类罪。不过,最具讽刺的是,这个麦肯其上校尽管忠于职守到了令人不可原谅的程度,但是随着任务的最终完成,他也成为了一个被阴谋集团秘密监视的对象。不难想象,以后的某一天,他很可能被成为一只公开的替罪羊,或者干脆就被意外地死亡。无论怎样,也都是他的罪有应得。杀人帮凶的最后下场都好不了。
 
其实,完全可以救下一车人性命的人,是在纽伦堡率领那批军人上车的斯高特上尉。张伯伦医生,还有那位国际刑警都向这个上尉讲明了卡桑德拉大桥早已弃之不用,危在旦夕的事实了。他们相信当列车通过时,这座年久失修的大桥一定会因为承受不住重量而倒塌。他们要求上尉下令火车停驶,以便车上的人能躲过一劫。可是这个顽固的德国军官就是不听劝阻,坚决不允许火车停下来。并且向张伯伦医生等人开枪射击,打死了多名乘客,包括那个在危机关头,主动要求从列车的外侧攀爬到车头部位,要驾驶员停驶的登山运动员。还有那位国际刑警,他为了救起一个女童,被车上的军人开枪从后背射中身亡。这个斯高特上尉最终也随着火车摔死在倒塌的卡桑德拉大桥底下,可是因为他的愚蠢与盲从,即便是死了,他也是永远背负杀人刽子手的骂名。
 
这部影片具有一部经典大片的全部要素,不仅故事情节紧凑紧张,引人入胜,而且风格也靓丽清新,别开生面。在演职员方面更是名人荟萃,要角云集。导演,也是编剧之一的乔治·科斯马图斯George P. Cosmatos),是意大利人。看过他导演的《逃出雅典娜》和《第一滴血》人就知道他是一位多么出类拔萃的导演。尤其是他于1985年导演的《第一滴血》,让史泰龙扮演的美国越战老兵兰博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早于《第一滴血》十年的作品,这位大导演那个时候就气势如虹,才情洋溢。他用最朴实的手法,最简捷的语言,最直接的途径,中规中矩地讲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并且通过所有的细节而显示出来的有关对人性的刻画,既有艺术感染力,又达到了不言自明的目的,那就是贬恶扬善,弘扬正义。
 
影片中的张伯伦医生的扮演者,是爱尔兰人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他形象帅气,处事干练,演活了这个张伯伦医生。在前妻的面前他是一个既大度,又有责任心的男人。在传染病菌的面前,他是一个既有爱心,又英勇无畏的白衣使者。在阴谋面前他是一个既有胆量,又头脑清醒的坚强战士。他行事果断,憎爱分明,坚决不向恶势力屈服。不容置疑,这位名角创造了一个英雄级的电影人物。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哈利波特》中前两集的邓布利多校长的扮演者,这个足智多谋的角色虏获了无数哈利波特迷的心。
 
女作家詹妮弗的是由意大利国宝级的巨星索菲亚·罗兰(Sophia Loren)饰演的。索菲亚·罗兰,这个名字是激情与魅力的等同语。半个世纪以来,她以动人的风采、卓越的演技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而她有幸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这部影片里,因为有她的鼎力参与,她所饰演的角色就变成了一个灵魂人物。再因为,她的表演热烈却不张扬,靓眼却不抢戏,所以她以感性与睿智的底蕴,极恰当地确立了角色的地位,也托起了张伯伦医生这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看她的表演,观众不能不为她昂扬的气场与厚重的实力所叹服。
 
还有许多饰演者,也都非常有水平,为这部影片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亮点。比如那位军火商的妻子的扮演者艾娃·加德纳(Ava Gardner ),她的戏份不是很多,但是她的眼神,她的表演都会让你过目难忘。那个道貌岸然的麦肯其上校的扮演者,是奥斯卡影帝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第19名。在这部影片里他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反派人物,也是一个大奸之人,却又长着一幅正义的面孔,具有很大的欺骗性。他的表演不温不火,入骨三分地描绘了这个角色在人格上的矛盾,以及他阴险狡诈的本质。
 
影片中还有一位演员,在当时包括他自己,谁都不会想到,日后他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辛普森( O.J. Simpson)。他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被警察追逐的视频,至今还被人们记忆犹新,俨然已成为史上最真实版的警非大片。有关他杀妻命案的审理也成了举世瞩目的审判。在这部影片中,他扮演的国际刑警这个角色是那么得刚毅,正直,非常正面。可是世事难料,一个在事业上有着如此良好开端的人,到后来却一败涂地,官司缠身,最终又身陷囹圄。这个活生生的人的前后三十几年的变化,真是让人无比感慨,无话可说,不胜唏嘘。
 
前文已经说过,尽管这部影片并不显老,在今天看依然还会让人感觉到,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是一部刚刚问世的新作品。不过,对于每一个包括演职人员在内的普通之人来说,三十七年的光阴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瞬间了。在这段岁月里世界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从中国到美国,从前苏联到东西欧洲,再到中东南亚和非洲,以及南美洲,举目望去,如果说这个世界早已是人去物非,沧海桑田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不足为怪。
 
因此,影片中的三位重要的演职人员也都无法背离时间的法则,而先后离开我们多年了。他们是导演兼编剧之一的乔治·科斯马图斯George P. Cosmatos),张伯伦医生的扮演者理查德·哈里斯(Richard Harris),还有麦肯其上校的扮演者伯特·兰卡斯特(Burt Lancaster)。看到他们留下的形象,很难想象得到此刻的他们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
 
所以要感谢人类的智慧,通过影视科技的手段,可以把人的物质生命记录下来,并能够呈现在任何时间里。因而对于那些伟大的艺术家来说,即使是他们的本人不在了,可是他们的影像还在,他们的音容笑貌还在。也就是说他们的作品还在,这些作品还继续产生着影响,挥洒着艺术的魅力。同时,他们的成就与才华借此也被后人缅怀与景仰。其实,他们曾经的存在,本来就是艺术与文化的一段历史真实。他们的人虽说是离去了,但是他们的印记却不会消失。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精彩诠释而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