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国内“很不出活儿”
文章来源: 专职抬扛2010-07-04 12:38:49

看了trendspike兄的文章,也聊聊所知道的国内创业有关的效率和产能问题。

曾经有一个欧洲制药公司的主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既然大家都准备用印度和中国的CMO,那么我们在认真考虑把一部分R&D 也搬到那里去。最后这家公司比较了印度和中国的情况后,决定用印度的CMO而把R&D放在中国。好象是2006年进去的,快四年了,投了差不多450M了,还没有见到很多结果,现在很多的R&D实验室基本上就是做CRO或是临床实验室来用的。上次有机会到那里看了一下,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人做事情很快。很没有计划。

大的国际制药公司里面做研发的人应该知道,一个项目从立案、验证、feasibility testportal approval,到最后的funding 每一个环节都是很严肃很耗精力和时间的,一个案子作下来,如果是拿到了funding,一般就是原来报上去的那个数字,不会有很大的差别。而且在实施阶段,因为基本上的情况都在contingency plan有了,不会有很大的惊讶。也就是说project 的管理不要经常去进行危机处理。

在中国的R&D不是这么做的,即使是外国的公司。难道真的是橘到江北为栀?中国R&D部门所有的流程还是一样的,不过时间很短,看上去象是走过场。再往后就有意思了,funding是从来不给全额的!一般是杀掉50%。为什么呢?有道理的。因为和外国的公司不同,中国的R&D很多时候不是一组人马负责一个项目,而是一组人马先开始干着,如果遇到了什么情况,可以随时加人或者干脆再开一组人马换一个方向干。那里的人一般称之为“船小好调头”。因此,开始的funding是不会给全的。

不过,这个“船小好调头”浪费的是时间和全盘规划。因为预算是根据全盘出来的,不给全不会开全局。那里的朋友说几乎最后化的钱都比开始的预算多,而且时间长。很难的是做project经理的,经常要做“crisis management”。因为,一是计划本身就粗糙,而contingency在计划里基本没有;二是大家也不把计划真的当会事,deviation是家常便饭。重复工作很多,资源浪费很多,“很不出活儿”。

回来后看到几个朋友的意见和疑问,那就接着说说制药领域的中外不同吧。还是要说(个人意见,很可能是偏见哈,最近忘了常说这个词,得罪人了,呵呵):中国现在没有制药工业上的真正意义的R&D-个人意见,很可能是偏见呀。:)

无论是传统的小分子制药还是现代发展起来的大分子,生物制药(包括基因、疫苗等),其真正的基础都在那个R上,而真正能成为工业化制药的则关键在于那个D上。中国现在的R应该说还是有几个做的相当不错的单位的,尤其是纯本土的人和机构。那里面其实是一个大金矿的,看看怎么挖罢了。当然,这个R 里面也有中国特色的问题。尤其是很多海龟们主导的R的项目,唉,不多说了。要说中国有希望,还是在于中国还有老一代的做学术的人在。

不过,说到development,觉得中国和世界一般水平不是追上,而是相差越来越大,据说还不如80年代。我觉得这里面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在Development上面概念的差距。做事情的时候真的是不能改造改造就用的,就是你要做biosimilar也要基本上从头做到尾的。和印度专长于小分子的药物制造不同中国的生物制药满兴盛的,可是在做的时候,全盘的计划,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有架子没内容,每个项目论证的时候基本上是在画饼。执行的时候,下面的人对于项目的决定影响不大,尤其项目经理对于项目的进程时间点的控制力和美国公司的项目经理还是差的很远的。

一个朋友总结:中国有的是人力资源,因此中国可以搞多头马车,一个方向同时上几组人马,重复的投资和人力浪费实在是不少的。预算不给全应该是满常见的。这么说把,同样一个新药,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能够把R&D按照国外agencies的标准全程做下来,即使照猫画虎。山西的疫苗出问题,看看他们内部的流程和SOP,都是好好的呀,和GSK的相比所差无多怎么会出问题呢?

而在中国的国外制药公司,第一波的R&D热潮已经下去了很多,其原因和投入产出不无关系吧。同样的一个项目,计划列好了,timeline 定好了。到了时候就是不能deliver。如果在中国做R&D 只能是在纯金钱投入上有优势, 损失的是时间的话,这个帐似乎是很不话算的哈。时间就是金钱,这个不是口号而是真的要命的东东呀。罗氏上新药晚一天就是好多的金子呀。

我不是专家,可能很多的朋友懂的比我多,大家说说交流一下也算是开门有益。如果,有在国内做研发的朋友不同意,就只好祝福并存异了。

顺祝在美国的人国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