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奋斗 所谓忠诚——看电视剧《蜗居》有感
文章来源: 汉代蜜瓜2009-09-01 07:06:07


前一阵一口气看完六六的电视剧《蜗居》,心中斗争半天,要不要发发评论。发吧,又有人该说我对人家的作品指手画脚进行大批判了,不发吧,心中的郁闷实在是不吐不快。
 

这个故事讲在上海日益高涨的房价下,新上海人(在上海打拼的外地人)为了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困境。它以白领姐妹海萍、海藻的职场与情感经历为主线,市长秘书宋思明和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权术运筹为副线,描摹了上海白领一族的生存状态。

本来这个故事,除了几个主角的背景不太真实外(姐姐海萍作为复旦毕业的高材生,在上海工作了五、六年后薪水才税后2600)是不错的,很多地方让我看得热泪直流,很煽情,但是作者或者导演加诸在上面的“思想”却令人说不出话来——姐姐郭海萍成为“靠自己奋斗”的典范,妹妹成为走捷径的“二奶”们的反面教材。

如果这个故事用两条独立的线索分开写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的姐妹的不同道路,那也算可圈可点,可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这部电视剧里,令妹妹滑下深渊的每一个关键的原因,都是这位“靠自己奋斗”的姐姐肤浅,短视,挑剔,虚荣,不自量力的结果。

都说上海女人“作”,《蜗居》中的姐姐郭海萍比任何一个上海女人都要作。她很早就在计划买房,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到处看房,不是嫌房子小,嫌房子旧,就是嫌风水不好,跑断腿地看了不知道多少次,也不看看自己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钱,能负担得起什么样的房子。她没有预料到上海的房子涨速如此之快,错过了最佳买房时机,等她醒悟过来,发现她能买得起的新房子只能是上海边缘江苏地界里小区。

就是这样的房子,还超出了她的预算,于是她不得不回自己娘家要钱,也让自己老公跟婆家伸手。老公不好意思加重父母的负担,私自去借了高利贷,于是这位海萍同学跑到妹妹家号啕大哭,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让妹妹海藻以为她马上要家破人亡了。

妹妹海藻为了给姐姐凑头款,在男友小贝处碰了钉子后向宋秘书开口。她察觉到宋秘书对她的企图后,迅速从小贝处要来钱还了这笔钱。等到姐夫高利贷事发,海藻为了帮姐姐度过难关,明知道宋秘书那里是个陷阱,还是硬着头皮跳进了这个陷阱,一步步地滑落深渊。

其后,在高利贷事件的阴影下,海萍几乎变成了泼妇,甚至为了一元钱把老公骂得狗血淋头。听到妹妹想跟男友小贝结婚的想法,还以自己为例子劝妹妹三思后行,不要嫁个像姐夫那样没用的男人。

这位姐姐同学,她所租住的房子要拆迁,买的新房还未交付使用,她临时过渡的房子是妹妹海藻通过宋秘书找来的;她兼职教老外学中文的机会也是妹妹通过宋秘书提供的;她的老公被逼找机会赚外快,不留神被原单位以“泄商业机密”罪报案抓进去,也是宋秘书要讨好海藻给捞出来的,最后宋秘书出事,海藻被宋太太打得胎儿不保,子宫切除,海萍却因为教老外中文教得好要开办培训学校,成为“靠自己奋斗”的典范,反过来在家里小区外的亭子里教育妹妹,要“靠自己奋斗”。

简直雷人!她拍着桌子骂老公无能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要“靠自己奋斗”?

如果她当初没有那么挑剔,根据自己的实力先买套二手房住着,那么过几年把它卖了做为首付再换大一点的房子,也不会给自己,给妹妹造成那么大的悲剧。

这世界上有没有这种人,自己目光短浅,得尽便宜之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教育那些被他/她沾过便宜的人说——你们要如何如何?

有,还不是个少数。

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婚姻中在精神上往死里折磨配偶,等到对方揭竿而起,到外面去寻找温柔的安慰的时候,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回来批判被折磨得九死一生的配偶——婚姻最重要的东西是忠诚。

我相信《蜗居》里的郭海萍就是这样的人。当她为了高利贷向老公发飚的时候,妹妹海藻担心地劝她不要离婚,她这么说,我不会离婚的,离了婚我没地方去。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男人对她说,你跟我吧,我给你大房子,舒适的生活,我相信她会毫不犹豫地甩掉“没用的老公”绝尘而去。

她没走,是因为那个时候她没有选择。如果他老公因为精神苦闷而外遇,我的同情百分百在她老公身上。

所谓奋斗,所谓忠诚,啊,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