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传统精神
文章来源: Windy20092017-11-29 21:21:20
 
 
 
我是北京本地的人,京城百姓,世代血缘祖籍都在那边的当地人。很多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旅游古迹,以及很多高大上的著名历史去处咱也没去过啊。一来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平民百姓官宦都别琢磨这些事。另外二三十年前北京没什么外来人口,而且本地人都很平淡,压根儿就没觉得人在京城怎么着。原来咱们那儿没有那么拥挤紧张,人与人经济利益没那么大竞争。可能老北京就这样,城根儿小老百姓,坐看风云,荣辱不惊。北京人不用装,很平淡,实在,低调间可以感受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文化感的厚重。当然,当头儿当官儿的都是外地人,能耐人都是外地人,没北京土著什么事儿。内城都是有抱负的外来人口,外城本地都是小老百姓。外地人和他们的孩子拿进京挺当回事,  北京本地人一般不琢磨这些事儿,安贫乐道,一点儿都没企图往高大上那儿钻营。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传统,规矩,具有等级观念。南方人可能有点反抗心态,军区大院弟子有点小叛逆,而北京本地人压根儿没这些,一个个老实巴交,规规矩矩,但是也挺仗义的,挺注重维护秩序的。老世家表面还是很注重礼仪和体统的,对尊卑过重的评论也是失礼的。或许家世富贵与倒未必最重要,关键是人品人格才是最关键的。大家彼此各就各位才不会越礼和造成错位。
 
很多外地人以游客眼光看北京有两个印象过于局限,一个是宫廷文化,一个是京痞文化。后者基本都是八九十年代机关大院子弟的产物,跟本地人当地风俗没多大关系。本地非常讲礼貌懂规矩,而且颇为守旧,根本就不打架骂人。除了的旧时宫廷官僚文化,我们还有非常多的民俗与市井文化,都在犄角旮旯儿里藏着,正所谓大俗大雅两个脉络,形成了燕京文化的丰厚。非物质遗产当中,当地的价值观念,地域文化特征,方言,哩语,口头艺术,礼仪风俗等都是有着独特性的。这都是家传和民间的影响,日积月累才会继承这些地域特色与地域气质。
 
 
想要了解一个地方,你得顺着历史往回倒,才能够追根溯源的认识很多地域特征的根源。早期历史中,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些北方的殷商人在北方建立的诸侯国,史称燕国, 也伸延到了辽东半岛南部。里面包括了中夏农耕民族以及一些北方渔猎民族。其实河北人和东北地区本土人相貌更接近一些。燕国就是燕山地区河北北京一代,北京本地汉族就是燕国人的后代,最早的诸侯国的首都是蓟城,也就是现在的房山一代。北京是一个比较混杂的地方,因为是个塞外民族进入中原的入口,自古也是战乱频繁的地区。所以燕赵民风彪悍尚武。唐宗宋祖的祖先都是河北的人。中原,草原,东北地区交界的地方,古有燕云十六州,此乃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争霸天下的关口。华北人口流动性大,改朝换代频繁。古人不是说吗:“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久居战乱之地,很有侠义,也不拿自己当回事,很仗义,可靠,士为知己者死,够哥们。当地女子个个如同巾帼英雄,女中豪杰,豪爽大方。北京人作为燕赵文化圈子里的一个部分,在很多方面也体现了这些气质。交朋友,当地人也许也许老实不善言辞,但是大多都很忠诚,平淡而恒久,绝对是可以托付的众生的朋友。
 
也说说京城平民的权势观:贵族的本质是要有政治实权,有统治者的权威性,和维护文明秩序的力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没有实权说什么都是纸上谈兵。中国没有延续性的皇权,一直改朝换代。历朝历代皇帝们的出身从走卒乞丐到公侯,只要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可以成为霸主,谁拳头大谁就建立政权成为贵族。大家族“君子之泽, 五世而斩”,同样的, 任何的封建王朝都有个寿命,精神贵族的产生是需要百年沉淀才能达到顶峰登峰造极的。之后逐渐就会盛极而衰,走向颓废和瓦解。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是历史的写照。皇城小老百姓坐观兴衰。把权力斗争的本质看的很透。因为对贵族的命运很了解;兴衰成败不过是过眼云烟。咱活到这个份儿上看的很透, 没有一个没有政权没有缺陷,有问题的历史事件的背后或者有着某种大势的必然性,国运不是某个个体决定的,都是随着历史轨迹运行着,最终都会回归合理的轨迹。中国封建王朝已经借结局了,但是北京人好像始终没有从这个记忆里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