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斗 之敌我伤亡】
文章来源: 弓尒2014-05-24 13:42:14




平型关战役
是第二战区长官 阎锡山部署督行的, 历时一个月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大捷”
是 平型关战役的组成和序曲,历时一昼夜约十来个小时,
是 第八路军 第一一五师 林彪 聂荣臻 指挥的一场战斗。是中国抗日军队的第一次较大的胜利。
 

  从战役角度看,平型关战斗是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侧后伏击战,
是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歼灭的是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个辎重部队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的二十一旅团,更不是坂垣师团。
一一五师虽然没有进入正面战场,但是首战就取得了胜利,切断了敌人的交通线,有力支持了正面战场。

  平型关战斗的意义,主要是政治上的。
八路军首战告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友军树立了榜样,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战争的希望。这次战斗,
也使八路军认识到了日本军队的特点,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经验与教训。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与多派系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协同作战,
这次合作的成功,为以后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平型关战斗,八路军的代价是巨大的: 不是歼敌一千 自损八百, 而是 伤亡一千多,
而且 还都是长征过来的红军骨干,为此老毛十分痛心。(这是老毛的话, 见新近电视剧《毛泽东》)

红军主要战将: 杨得志,李天佑,杨勇 等

林彪的胜利 主要是 平型关的地形,峡谷两侧伏击天成,




 

日军的不败 主要是 武器优势,战斗结构较好, 困兽犹斗。

据说, 朱德曾说: 此次战斗,日军被打死500余人

有说 我一一五师 伤亡 800余人

(歼灭 ~=~伤亡, 不是绝对单纯死亡数字)



====================================================

   平型关战场的硝烟未散尽,在东河南至韩家湾一线指挥687团担任阻击任务的344旅旅长徐海东早已等不及了,亲自跑到战场收缴战利品。他随手拾起一把日本军刀,往地上一戳,轻蔑地骂道:“什么皇军不可战胜,狗屁!”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师长林彪走向阵地,他兴奋地挑了一件日本军呢大衣披在身上,挥舞着日本军刀,嘴里叽啦呱啦地叫着,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参谋给他牵来一匹雪白色的高头大马,林彪一跃而上,他挥舞着马鞭,在乔沟内任意驰骋,心中充满了不尽的喜悦和自豪。转了几圈后,他下马吩咐道:“将这匹战马送给毛主席,再挑件大号军呢大衣,也一同送去。”

    天色已接近黄昏,战场上的战利品大多已整理干净。此时林彪接到报告,因晋军郭宗汾部作战不利,日军已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晋军防线,板垣师团重新组织力量,大部队正向平型关方向开来。为避免不利决战,林彪命各部队迅速打扫战场遗物,随后大部队向蔡家峪方向转移而去。

    至此,平型关伏击战宣告结束。这次战役,我英勇的115师,经过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大车200多辆,缴获九二式野炮1门、轻重机枪20多挺、步枪100余支、掷弹筒20多个,战马53匹,日币30万元,以及大量的食品及棉衣。同时,我军也为此付出了伤亡近900余人的代价。193710月,林彪撰写了《平型关战斗经验》一文,从12个方面总结了我军在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论述我军成功经验时,他认为山地作战和夜袭战以及日军的疏忽轻敌、日军后方补给线过长、物资运送困难等方面因素是此次战斗获胜的重要因素;战地群众对我军的欢迎与援助是战斗胜利的关键。在谈到教训时,林彪指出友军在战斗中配合太差,日军顽强的战斗力及长期的武土道精神使得他们死也不肯缴枪,都使我军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和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平型关战斗的胜利消息传到祖国各地,举国为之振奋!全国各地祝捷的战报,像雪片一样飞向延安,飞向八路军总部和115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的窑洞里看到战报后,大为兴奋,他即刻起草中央军委给115师的贺电,对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表示热烈的祝贺,蒋介石也致电朱德、彭德怀说:“二十五日一战,歼寇如麻,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东渡黄河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所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伏击战,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一扫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节节溃败的失败主义情绪,使全国人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从而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民心、士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正如国民党同盟会员,第二战区战地动员会主任范续亭将军所说:“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史丛书》


http://www.huaxia.com/thjq/zzhg/2005/07/21021.html

www.huaxia.com/thjq/zzhg/2005/07/21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