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学钢琴的心得汇编 (4)
文章来源: 南挥北秃2009-09-11 21:33:34
多少次在门外静听女儿的演奏,多少次为某些技术上的失误叹息,多少次焦急地等待比赛结果,多少次满怀喜悦地 捧回奖杯。而今,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自从2001 年搬家,到2006 年女儿住校,在那五年多内,我这陪练加司机从没请过一天假。每星期天一早全家先忙着把中文搞定。然后脖子(虽说我是一家之头,但是只有脖子才能控制和支撑头)计划午餐,自备或是外食,接着上路。

从我家到钢琴老师家,正好是50英里。上完钢琴课,对付一顿午餐,接着是中文学校。因为两个孩子在中文学校都有发小,我又在中文学校教课,这也是我们保持原来的钢琴老师和同一所中文学校的主要原因。我认为这星期天的100英里很值。细算一下,一年52 个星期,乘上5年就是260。再乘上100 就是两万六千英里。我想孩子们一定很明白这司机发出的信息 -- 有很多事情不能光靠一时的热情,而是要坚持数年才能有结果。

因为钢琴,使女儿得到了一年四千的奖学金,这奖学金的条件是成绩优秀和大量义工。在住校两年内,女儿在校内所有主要活动中担任钢琴演奏。譬如每当家长会和新生来校参观的会议之前,女儿会弹上半小时至四十五分钟,以制造气氛。当家长们步入会场时听到肖邦,贝多芬的乐曲,当未来的学生听到熟悉的电子游戏中的主题曲,都会倍感亲切。我曾经指责女儿,我觉得在这种场合弹电子游戏中的主题曲是否不妥,现在看来我女儿的做法是对的。 她说,尽管我们学校在学术上有很高的声誉,我要给新同学们一个信息,我们不是书呆子。和你们一样,我们也玩电子游戏。

因为钢琴,使女儿明白了遇到困难绝不轻易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有些钢琴曲难度较大,除了不断练习外别无它法。这道理在其他方面也适用。在刚开始接触高等数学时,女儿对如何求证函数的连续性一筹莫展,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通过大量的练习,最终她还是硬啃了下来。上学期的复变函数更难对付,如果没有以往的经历,很难过关。我认为这些都和坚持练琴有关。如果练琴时因为困难而放弃,那末,在生活中遇到其他困难也一样会放弃。

回顾女儿学钢琴的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初学阶段,那是突飞猛进时期。因为女儿喜欢弹琴,而且是竞争型的。所以在头三年内她逐个超过了比她学得早的小朋友。这也是她兴趣最高的阶段。第二是反复阶段,也是技术上提高的阶段。我认为我有责任对基础训练不严,导致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如果在第二阶段打下扎实基础,今天就有可能成才。听我女儿的琴声,忽悠外行是可以了。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就是这个道理。如要仔细推敲,那就漏洞百出了。第三是成熟阶段,也就是在技术上很难再提高了。

通过女儿学琴的这段经历,使我感悟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对学琴没有兴趣,那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是一件异常痛苦的事。因为把孩子从没有兴趣培养到产生兴趣是比学琴更困难的事。如果孩子对某件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学习的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同时,在督促孩子的时候,要注意分寸。适当的压力会产生动力,过度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因为兴趣与本能不同,既然可以培养兴趣,那也一定可以丧失兴趣。

对我教训最深的是急于求成带来的无可挽救的结果。当我认识到只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希望家长们能引以为戒。车尔尼(Czerny)的练习曲加上大量反复的音阶练习是加强基本功的主要手段。对于女孩以及双手细小的男孩来说,八度音的练习也十分重要。在基本功尚未打好时千万不要弹速度快,难度大的名曲。这是学琴的一个大忌。

总的来说,女儿学钢琴是一件好事。她性格比较文静内向,弹琴是对大脑和四肢的一个锻炼。女儿放假回家时,每天都会抽空练琴大约二,三十分钟。在学校里也会隔三差五的去练一下。我认为这挺好的。她还时常把过去弹过的曲子逐个重练,这比盲目地瞎练要强得多。我让她总是有一首保留曲目,以便即兴应酬。几年前去加拿大重访旧友,她的保留曲目给老友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阿Q 一点来说,成不了钢琴家,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娱乐也未曾不可。

附上一首女儿7 年级时弹的肖邦的“Minute Waltz” (完)

祝大家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