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和宋楚瑜的家乡,被人遗忘的湘潭老县城
文章来源: MichaelC2009-09-16 08:45:22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湖南湘潭县城度过的,那是
1970年到1977年,我8岁到15岁之间。正好是童年之后,开始懂事、记事的年头。我在古老的湘潭县城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那里有很多我当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湘江边游泳、木排上玩水,池塘里钓鱼、抓脚鱼(王八),桑树下吃桑子、采桑叶养蚕,铁道旁玩耍,老城庙里捉迷藏,那是一个多么无忧无虑的年代。

湘潭县城靠江而立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清朝时,在湘潭老城附近的湘江上,曾国藩的弟弟率领的湘军第一次打败了太平国的军队,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机。湘潭县是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宋楚瑜等近代名人的家乡。在这座老县城里,都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从这样一个普通的小城的近代变迁,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国情的一角。

从清朝的湘潭城图可以看出,当时这里是个很小的城市。方圆可能几里路而已。估计人口不过一两万。古时湘潭城建有城墙、城门、城楼。听说城墙在民国时就被毁了。我小时还能看到很多处城墙的地基。地基成了一条环城的路,不过路面比四周高很多。

老县城原来只有一条主要的街道,叫 “城正街。”文革时期和后期,城正街被改名“红卫街。”八十年代又改回“城正街。”对我来说,“红卫街”更熟、更亲切。我就是在“红卫街”长大的。这组照片都是2005年在这条街上拍的。

县政府就设在原来的县衙门里。这里是华国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看不出原来衙门的样子。但衙门口上挂着一个“人民之光”的牌子,那字体很美,印象很深。记得是“解放”初当地的人民送给新政府的。县图书馆也设在县政府大院里。图书馆收集着很多老书。

城里有两座庙,但我记得的只有一座,原来是“关公庙”或“城中庙。”但我在的七十年代庙早已被关掉。八十年代后庙被恢复。现在路过,可以看到关公的雕像。庙的后面是湘潭师范学院(后改名、扩充成湘潭师范大学)。

我读的小学、初中原来就是这所师范学校的附小,不知什么时候独立出来,改名“曙光学校。”宋楚瑜第一次回大陆时,到湘潭老家探亲,就访问过这个学校。他离开大陆去台湾之前,四八或四九年时在这个学校读过小学一个学期。这样说来,他是我的老师兄了。当时学校出奇地在县图书馆找到他当时的成绩单送给他,让他甚觉惊喜。

说起宋楚瑜,不得不提一个故事。我曾对一位来自台湾的朋友说,我是宋楚瑜的校友。这位“深蓝”的朋友立即表示不满,宋楚瑜?没有他,陈水扁就不可能做总统。让我灰头灰脑。

县城外的北边有一条铁路和铁路桥。那是我和我的少年朋友们经常去玩的一个地方。我们把铁钉扳弯,一头放在铁轨的夹缝里。火车过来就把另一头压扁了。我们拾起来,就成了我们自己做成的小刀。

城南外以前是沿江而建的码头。以前,码头是交通的重要工具,也是当地的经济要脉。湘潭的码头有数字编号,但不叫码头,而交“总。”离城最近的叫8总,最远的叫18总。这种称法也许只有湘潭有。

五六十年代,湘潭市成立后,城市在老城外急剧地朝南及河东扩充。市政府及相关机构都建在了城外,约14总的地方,老城里就成了湘潭县政府的所在地,但两者是连成一片的城市。现在看来,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整个湘潭城市所占面积扩充了50100倍,人口也增加了几十倍。可以想象,在扩充的范围里有多少原来是农田或树林。大自然被破坏的局面在湘潭也充分体现出来。

九十年代,湘潭县和湘潭市“分家,”县政府及相关机构均一次性地搬到了原来湘潭县的一个镇,易俗河。听说那里建了一个全新的县城。老湘潭县城就成了湘潭市的一个小区。

如今湘潭市已有很多高楼,新建的大马路很宽,高速公路好几条,湘江大桥也新加了两座。市区里,麦当劳、肯德基都有。大学也有好几个。但老湘潭城区很难改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里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时间好像被疑固在七十、八十年代。

这里收集的是我2005年回湘潭老县城照的一组相片(1-3张是湘潭市)。虽然没有奇特的风光、美丽的景色,这些相片对我却有特殊的意义。

(0)湘潭古城城内平面图(拍自齐白石纪念馆)


(1)湘潭市中心的雨湖公园。城市中难得的一片绿洲。小时经常在这划船。公园里有一座假山,我们喜欢在里面捉迷藏。雨湖和湘江相同,可用来防洪。来休斯敦后,遇到一位曾在湘潭老城里住过的朋友。他说他在休斯敦曾遇到过一位湖南老人,她说雨湖原来是她家的花园。湘潭出名的龙牌酱油也是她家的。可惜听说她已去世,否则一定要去采访她,听听她讲很多老湘潭的故事。


(2)雨湖路上的法国梧桐树。这是从湘潭市区去湘潭县老城的主要街道。这也是我们小时候,从“城里”走路到市军分区看电影的必经之路。那时看得最多的电影是“小兵张咔”


(3)湘潭市图书馆老地址。


(4)从老县城南门口进来,这就是城正街。街面曾是石板路,如今已是水泥路,但街道很窄。齐白石就在这里做过木匠。听说,毛泽东也曾在这条街上留下足迹。


(5)街边一景。的确有些荒凉。


(6)在城正街的中段是这所曙光学校。我曾在电视上看到宋楚瑜访问曙光学校的情景。铁门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是绘画老师周声灿老师写的。周老师因为在民国时在国民党的军队里做过官,那时经常被拿来在台上批斗。他能写一手好字、画一幅好画。听说他已于前几年去世。去世前他被平反。


(7)学校的操场。我们的体育老师是成(湘潭话读“常”)老师。记得他的个子很高大。


(8)当时周声灿老师的家就在左边那栋平房里的一间房。那座平房当时是个仓库。我家就在隔壁大院,右边的那栋。那时两个院子之间的墙很低,我经常翻墙而过,在周声灿老师家看他写字、做画。他家门前有一颗黄色的腊梅树。黄色的腊梅很少见。武装部和学校之间曾发生过地产纠纷。在我看来,当年武装部凭权利占了学校的一栋1949年前的老楼和一片地。武装部把老楼拆了,建了一栋办公楼。在老楼的废墟里,我还拾到过一块蒋光头的大洋。


(9)这就是我上过课的老教学楼。一楼右边的那间就是我的教室(新7班)。我的班主任是傅薄仙老师(语文)。去年回湘潭时,我还曾和几位同学去看望她老人家。她应该已有九十多岁了。祝愿她的身体继续如此健康。那栋教学楼如今已是行政楼。在一楼的校长办公室我遇到了年轻漂亮的校长。她还问起当年武装部占领学校用地的过程。如今武装部已被解散,房地产被卖掉。她希望能把本属于学校的那部分要回来。我告诉她,如有我们能帮忙的地方,一定帮忙。


(10)这是新教学大楼。很气派。据校长说,学校一直办得很好。但自从县政府搬走之后,城里人口降低,学校的生源已大大下降。校长还介绍了接待宋楚瑜的情形。那次几乎是全城欢迎。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学校在湘潭县图书馆找到了宋在这里上学时的成绩单。给宋一个惊喜。宋后来还给母校捐了款。让我吃惊的是,女校长从湘潭长大,却讲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年轻人就是不一样。


(11)左边的这片小花园曾是一个鱼塘。我就在这个鱼塘里抓过鱼。离鱼塘不远处,曾有一片菜地。我们的课外活动之一就是给那片菜地浇水。左边墙外就是湘潭师范。我读书的时代中国正在搞教育改革,减少学年。所以小学只上了五年。曙光学校在那时心血来潮,办了几年初中。我就是他们第一年初中的产品(初1班)。


(12)曙光学校的正对面是一所很老的天主教堂。不知建在何年。屋顶原来应该是个红色十字架?


(13)我住在县城里时,教堂被改成仓库。我就在教堂里的讲台上玩过。左边的教室曾是街道办事处。这里就发生过我在“偷情的结果”里描写过的一幕。


(14)“死里复活”教堂宣传黑板报


(15)街边一景。这不是贫穷是什么?


(16)从曙光学校出来朝北走就是原湘潭县武装部。我就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六、七年。


(17)走进大院就看到这幅傍我长大的宣传画。我家的窗口正对着这幅画。画里除了工、农、兵以外不知另外两位代表谁。


(24)从武装部出来,我继续在城正街上朝北走。让我吃惊的是,在这条街上,我看到一位欧洲白人在轻松地走着,不像是旅游者。后来听说,湘潭师院有好几位外教。我在国内时,从没有听说过这里来过外国人。可见是一种进步,这种角落也有外国人定居。


(25)街边一景。这座阁楼应该有些年份了。也许是城正街最老的建筑之一吧。


(26)从这条小胡同朝东走就是湘江。我小时经常走过的一条路。那时夏天的湘江有几个月水是很清的,水位也很低。江中停了很多木排。我和同伴们从木排走到江中心游水玩。水的那种清蓝我至今还能回忆起来。前几年回去问我的一位在水文站工作的朋友,如今的湘江偶尔还会那么清吗?他说已经完全不可能。他的回答让我很失望。


(27)泗洲淹巷。很独特的名字。我的很多同学就住在这条巷子里。


(28)危楼?这里原来有家铅电池厂。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厂里的工人在炉子里镕白色的铅。后来80年代工厂被迁往城外。而铅电池厂的隔壁是家食品厂,生产的是酱油、腊八豆之类。现在想来,这两家厂子实在不应靠得那么近。


(29)街景。右边的小平房曾住着一位疯女人。


(30)城正街的“商业区”。我经常来这买豆腐、火焙唧鱼。湘潭有名的龙牌酱油、灯芯糕就产在这。


(31)卖肉的摊子


(32)包子、馒头摊子


(33)农家自产茶叶


(34)槟榔;湘潭特产。有很多故事和传说。相当于如今的口香糖。槟榔上加了一种“辣子油,”会上瘾。听说现在长沙人也有喜欢的。与台湾的青果槟榔很不一样,是干的。传说,明末清初,清兵围剿明军到湘潭,全城杀死很多人。为避免疾病传染,当地人口含着槟榔度过难关。这个习惯就一直留传至今。但依我看,嚼这种槟榔对口腔不利,嚼完的渣子乱吐,也不卫生。


(35)红梅子(杨梅)。每看到这张相片,我都会流口水。


(36)桃?李?


(37)当年县城里唯一的照相馆。在这里留下过很多家人、同学、老师的影子。如今仍在运业。不知为啥,这家照相馆当年用了我家的一张全家福放在柜台上做样品。我从学校放学回家的路上,有好几次被顽皮的同学“劫持”到相馆里,被指着相片傻笑欢乐一通。


(38)这是湘潭县城里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原百花剧院门前已摆满了摊贩。听说剧院已倒闭。记得有几次,没有票,混进去看过几场。最有印象的是“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样板戏。后改成电影院,还是不能经营下去。


(39)在十字路口朝东去,就是沿江路。那边就是湘江。朝西去,就是原湘潭县政府。


(40)路口朝北去是我的中学。相片的右边曾是家我常光顾的杂货店。左边有家简陋的餐馆。那里有我记忆里世界上最好的葱油饼(已记不起来湘潭话的名称)。


(41)越往北走越荒凉。那“住宿”招牌是指湘潭县招待所。我的同学的妈妈曾是招待所所长。听说早已关门。


(42)被遗忘的角落?可能是家蜂窝煤加工厂。 无论哪里都可以是儿童的乐园。左边的小孩穿着开裆裤。我们小时都穿过。和尿布相比,开裆裤对环境比较好。


(43)鳝鱼摊子。小时候还亲自杀过鳝鱼。如今的做工还没有改进。


(44)活鳝鱼


(45)偶尔也有这种“洋楼”突然出现在杂乱的邻居里


(46)再次证明被遗忘的角落?


(47)湘潭市第八中学校园。当时已改名为湘潭第四职业学校。但前几年听说,已经关门。地产已被卖给发展商。很快就会成居民区了。嗨,我的母校已没了。中国人口因计划生育有一个断层,对教育等影响很大。


(48)这栋教学楼就是我当年高一用过的(高十三班)。那一楼的窗户里留下了我和很多同学的记忆。那时,我们还是十四、五、六岁的娃娃。不过也有早熟的,其中故事还不少。


(49)高二时用的“新”教学楼。前面是操坪。记得就在这个操坪上,学校举行过毛主席逝世追悼大会等活动。我也是在这里学习开手扶拖拉机的,那是中学的必修课之一。那时还有学农和学工课。学校有自己的农场和工厂,供我们“学习”用。农场离学校很远,走路要一个多钟头。那时还没有车。年纪稍大的个别同学已开始用自行车。听说,当年我们从荒地开发出来的农场现在已是劳改农场了。


(50)如今仍有人在用“藕煤”,北方叫“蜂窝煤”。小时候,每家都自己做藕煤。那可是个苦差事,又脏又累。先把煤和黄泥按比例混好。黄泥太少,煤不耐烧,泥太多,烧不着。加水后捣成泥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然后用磨具把煤压成一块块蜂窝,摆在院子里,晒干后存起来。每隔几个月就得做一次,比买煤厂加工作好的便宜。现在可能还自己做藕煤的不多了。从这张图片来看,那些藕煤体形都很标准,应该是机械加工作成的。也许推车着是送藕煤外卖的。烧煤对环境极不好。现在,湘潭市区大部分家庭应已用上了煤气。

我十六岁离开湘潭去武汉,就这样越走越远,但总也忘不了那“城里”的一切。希望仍住在城里的朋友们健康、快乐。也希望已远离这里的朋友回去看看。

下次回老家,计划去生我的地方,我的外婆家,湖南/江西边界山区,酃县(现炎陵县)。记录那里更朴实的生活,找回童年时的一些回忆。

编后:(1)中国还有老城墙的古城不多。看过北京、西安的老城墙以后,我有时会梦想,假如有人投资把湘潭老城楼、城墙重修起来,留下那几条“古路,”开着“古店”,做些表演,整个城里就可以开发成一个湘江边上的文化旅游区了。不知国内如今有没有重新恢复古城墙的先例。(2)更正:老乡来QQH说,湘潭师专改名后叫湘潭科技大学(不是湘潭师范大学)。


向大家推荐谢尤勤的摄影大作。所有盈余都将用来成立“谢尤勤奖学金”支持家乡教育事业。

Photo Book by Eugene Xie

从一个化学博士到摄影发烧友,热爱大自然、探索艺术的心路历程
大峡谷、梦娜湖、犹他州、白沙公园,和作家一起漫游在壮丽的美国大西部

《行走于西部》邮购网址: http://www.directron.com/xie.html

《行走于西部》的第一印象
《行走于西部》宣传海报
回忆尤勤的八个感人故事
“谢尤勤奖学金”宣布成立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偷情的结果
  • 怀念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欧阳却芜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