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舞蹈文化区别
文章来源: 荷美2011-11-18 12:42:29
中西方舞蹈文化之艺术精神分析
作者:-
摘要:舞蹈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一个方面来说,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扣象征。因为不同地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艺术必将会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艺术精神。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舞蹈艺术一些具体风格特点的分析,旨在研究舞蹈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为继承传统舞蹈,借鉴外来舞蹈,光大舞蹈精神做抛砖引玉之探讨。
  关键词:中西方舞蹈;舞蹈文化;艺术精神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0)01-0110-03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之一,史学家认为“舞蹈是艺术之母”。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舞蹈艺术,必将会映射出不同的文化艺术精神。以下我们从舞蹈最基本的动作语汇、队形调度、结构形式和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舞蹈艺术的不同风格和特色,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中西方舞蹈的文化艺术精神。
  
  一、动作语汇是形成舞蹈风格、艺术精神的基础
  
  就像文学的文字、话剧的语言、声乐的鸣唱、绘画的色彩一样。动作是舞蹈最为重要的表情达意、抒发情感的“语言”形式,这是由舞蹈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对于舞蹈编导来说,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世界是首要的问题,但是只有将这种观察和感悟到的东西用形象的人体动作表现出来才最为关键,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用丰富多变的动作去表现多彩的世界,才能达到表情达意、抒发情感、感悟人生的目的。由于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舞蹈艺术实践中,对舞蹈动作的认识和感受逐渐打上了民族的烙印,不同民族的舞蹈及其动作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并带有自身独特的浓郁的文化艺术精神。1、在舞蹈动作的象征意义上,有着明显的东西方差异。例如,在表现含蓄的情绪时,如我国“秧歌”舞蹈所呈现的人体动作之美主要是“含、收、拧”的特点。动作的发力点在于躯干,上身所呈现的是从展到含的动律和动态,臂膀运动的线路是从外向内的收敛;而产生于西方的芭蕾舞等,更多表现为身体动作的展与放,臂膀的收敛也不及秧歌舞蹈中的幅度大。在表现激情的动作时,秧歌更多的会在保持“含、收、拧”的体态中来舞蹈;而芭蕾舞中人体动作的扩展性和动作幅度就会更大一些。2、中西方舞蹈,都十分重视动作在舞蹈中的作用。舞蹈作品的内容、情绪和风格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得以展现,不同的动作形式、趋向和幅度表现出不同的内容、情绪和风格,展现在作品中各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中国古典舞动作中“欲前先后、逢左必右”的动律。就概括了中国古典舞动作的基本法则,“欲前先后”这一法则就是注重对动作韵式和韵律的表现。通俗地讲,就是欲向前做动作时,先将身体和臂膀向反方向(向后)运动,然后再到达动作运动的目标。这种对动作的运用方法,更多的是为了增强舞蹈动作的韵律感和艺术效果,带有很强的修饰作用;“逢左必右”这一法则就是注重动作的“回法儿”,和中国书法中的“回锋”有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这也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动作观。而经过几百年锤炼的西方芭蕾舞,其动作也具有科学、系统、完整的理论基础,十分注重以“开、绷、直、立”的人体动作为原则来表现自我和抒发情感,动作中更加要求人体的直立、高大,身体线条的修长、延伸,腿部的绷直、外开。在对待舞蹈动作问题上,中西方舞蹈的文化精神,可以归纳为:中国舞蹈所体现的是动作的韵律之美、形神兼备之美;而西方舞蹈追求更多的是动作瞬间的形式美、色彩美。
  
  二、队形调度是形成舞蹈风格、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
  
  舞蹈语言中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表珊形式就是队形调度。队形调度是构成舞蹈最主要的手段和词汇。这里队形调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的积累和凭想象力创造出来的舞蹈队形运动词汇和可视性语言,是舞蹈中人们认识和反映自然形态和情感的最概括、最简明的表现形式,它存在于整体舞蹈和动作与动作之间。人们用队形调度描绘出舞蹈流动的线条和态势,表现事物和情感发展的状态和美感。然而在人类长期的舞蹈实践中,队形调度中也积淀了人们的观念和感情色彩,也渗透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而不同的舞种会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
  中国舞蹈历来特别讲究对队形调度的运用,以队形调度作为情节、情绪发展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通过舞者在舞台上的调度创造出丰富多样、变化多端的队形及线条,并赋予了队形调度一种内在生命力和个性特征。例如,“龙摆尾”、“螺旋”、“绞麻花”、“太极图”、“二马分鬃”、“五连环”等队形,就是从我国文化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常用舞蹈队形,由此可见中国舞蹈队形变化万千和队形调度的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中国舞蹈的队形调度还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例如,在舞蹈家房进激、黄少淑编导的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之中:“小溪似‘浮烟流溢’,江河像‘干堆之雪’,大海如‘九天银河”’,在舞蹈的队形调度中。编导赋予了“溪、河、海”时而娇小柔情、自由舒缓,时而汹涌澎湃、激昂向上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体现了编导在队形调度运用上的高深功力和非凡成就。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国民间广场龙舞表演中去想象和理解队形调度在中国舞蹈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之下,从整体上看西方芭蕾舞在队形调度运用的丰富性、多样性以及感情色彩上不及我国,这与中西方对情感的不同表现、表达不无关系。西方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和展示,热情外向的性格,在舞蹈中单一的和“块状”队形格局表现的相对比较充分,情感的表达也较为直白;中国人相对丰富而含蓄细腻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曲径通幽之妙趣,以小见大之意象,其灵活性、流畅性和丰富性无不胜于前者。
  
  三、结构是作品布局的组织安排,是形成舞蹈风格、体现艺术精神的框架
  
  结构是舞蹈作品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它在中国传统戏剧中被称为“布局”,并被认为是“戏剧之总要”。舞蹈结构是指编导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题材的需求,将要表现的内容通过舞蹈的段落层次、队形的布局等形式,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所作的组织安排和处理。使之构成一部协调而完整的结构形式,用以表现舞蹈中起承转合、抑扬顿挫的形式和气氛。通过这种结构形式的安排,把舞蹈中一个个段落的布局、一组组队形的层次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最终达到准确表现舞蹈作品思想内容和情绪的目的。在对舞蹈结构形式的处理上,除了一些相通的艺术规律以外,中西方舞蹈存在一些较大的差异。例如,以芭蕾舞为代表的西方古典舞蹈。在其训练上十分注重追求科学性,几百年前就在人体解剖学、力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合乎自然的科学

的训练方法和规则,遵循着“模仿自然,再现真实”的理念,因此舞蹈中多采取合乎科学规律的真实再现现实场景和空间的“块状”结构形式,将现实中的“交响场景”运用到舞台上,“交响场景”是编导将缤纷波澜的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面,以舞蹈的形式再现与舞台。因为“块状”结构形式的相对单一和相对稳定性,所以舞蹈中所展现出的舞台空间就会给人以相对绝对、相对静止、变化较少之感觉,因而给人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就会有限。西方舞蹈中的这种“块状”结构形式,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力,在精神上给人以震撼感,符合人们对再现真实的视觉和心理体悟。以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代表的舞蹈,在结构形式上和西方舞蹈明显不同,遵循的是“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在结构形式和队形安排上,打破了“块状”结构形式对视觉和想象的局限,结构形式不再受拘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编导和舞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舞蹈和舞台空间的理解和感悟,从情感需要出发,灵活机动地处理时间和空间,常常采用线条式、散点式、运动式的结构形式,给人以多角度、多视点的空间美、层次美之感,给人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之开朗,从而达到“几人之舞。现江河之景”的意境。在舞蹈结构安排和队形调度中即可唱小溪,以抒“温婉之情”;亦可舞江河。以发“豪迈之气”。所以在舞蹈结构的安排上,中西方的舞蹈结构形式更能体现出编导和舞者的艺术风格和精神,亦可体悟中西文化不同之美妙。
  
  四、文化心理、文化背景对中西方舞蹈风格、艺术精神的影响
  
  以上我们从舞蹈最基本的动作语汇、队形调度、结构形式等方面分析了中西方舞蹈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出现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背景、文化差异有着密切的关联。
  首先,从文化心理来讲,我国自古就有以“阴阳”、“点线”为美的审美意象,以“阴”为柔、“阳”为刚;以“线”为柔、“点”为刚,从而达到阴阳互补、点线相辅。例如,“阴阳面”在我国传统戏剧和舞蹈中是以“子午相”的形式来表现的,“子午相”:身体正面向第八方位,双手插腰,头部转向第二方位,平视,这时观众能够看得到的身体部位就是阳面,看不到的部位为阴面。动作有阳有阴,给人以层次之美,不使人有直白之感;又例如,在我国的戏剧、武术与古典舞中经常所做的“拉山膀”,其“拉”的过程就是手从“按掌”至“山膀”的运动路线,手到“山膀”位置后的“亮相”就是“点”。“线”要柔而长,“点”要劲而刚。动作只有做到阴阳互对又互补,“点”与“线”完美结合,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悟。这种审美意象的积淀和中国传统画“白描”中的运笔方法和线条,书法中的运笔为线、回笔为锋(点)的艺术审美异曲同工。这种律动大大加强了舞蹈动作、造型等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功能,使舞蹈动作、造型等紧密地结合着立意。而西方舞蹈艺术也会受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审美观也会在其舞蹈中得以表现,例如,芭蕾舞以“挺、展、长,开、绷、直、立”为美,表现了西方人信仰上帝、表现气度、追求个性、力图扩展的文化心理内涵。所以说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的审美意象是形成中西方不同舞蹈风格和艺术精神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文化背景来讲,西方艺术重科学性的观念,芭蕾舞中则体现为对解剖学、几何学等的运用,这些学科在中世纪的兴起,使得西方舞蹈形成了特有的科学性风格,他们先后制定了芭蕾舞动作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性准则,舞台上和训练中追求的是接近自然真实完美的视觉效果。而中国的文化和人文观念体现在舞蹈中则是:不求绝对的真实,追求“神似”的艺术境界,其艺术及其舞蹈观念是“形神兼备,以神领形”,运用的是“意象”的创作手法。特别是中国古典舞“身韵”动作如行云流水、不求形似。更是以舞蹈家主观意趣为主要追求目标,从而使中国舞蹈具备了与西方相距甚远的特有审美情趣。总之,西方舞蹈艺术重形式,重再现,追求更多的是自然的真实,而中国舞蹈强调的是舞蹈家对内心情感的抒发,更多的追求主观意趣之美,强调的是“意境”。以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背景、文化因素在各自舞蹈中的分析,我们将更深刻体会到中西方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好地了解和领悟中西方舞蹈文化的艺术精神。
  综上所述,中西方舞蹈艺术既有外在形式上的不同,亦有内在文化精神上的差异。通过这些比较和分析。我们对中西方舞蹈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舞蹈艺术。吸取外来舞蹈艺术之营养,创造更加灿烂的舞蹈艺术,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