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那份安静与孤独
文章来源: 晓青2018-10-15 10:49:43

生活中我们看得到的是,每个人活着都在折腾,但实际上也是为了谋求一份安静。

我们所说的奋斗也好,为了家人也好,为了自己也好,都是想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为自己的未来挣得一份能安心享受的生活,也就是要赚足够的钱,让自己最后有一个安静的日子。不必为了生活得好一点而不安心,不会为钱的不够而不安心。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也是生活中多数人的共同特点。

看过不少影视剧,尤其是现代的那些生活剧,多是表现年轻人奋斗路上的林林总总,事业上的,感情上的,生活上的,与同事朋友和闺蜜间关系上的。热闹得一塌糊涂。

虽然有些剧情并不符合现实,但大家还是都愿意看,因为复杂,因为有矛盾冲突,所以能吸引人看下去。人们的好奇心总是有的,一定要看看故事最后是怎么样的结局,跟自己想得是不是一样,是就高兴,不是就觉得编得不好。给自己生活平添很多的热闹,有些是快乐,有些是烦恼。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没有电灯,每天晚上都是用煤油灯,外婆总是坐在灯下给我们纳鞋底做鞋子,而我们总是在边上安静地玩着,外婆戴着老花镜,那安静的样子非常难忘。

后来外婆跟着我们家住在城市里,每当外婆收了洗好的衣服,不是叠叠就收起来的,每件衣服,裤子,袜子她都仔细看过,有哪里需要缝补的,她戴着花镜,一件件补好,然后叠起来。现在想着外婆的样子你都会觉得那份内心的安静是多么的珍贵。

而今的人们还有几人能有过去人的那份安静?没有了,每天的风风火火,每天的东奔西跑,每天的下半夜还不能睡觉,哪怕家家户户都闭着门窗,里面依旧是非常的热闹。这一切让人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繁华、多么的热闹,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又是多么的紧张和不安。

过去那些莫名其妙的病人很少,焦虑症、忧郁症,也鲜为人知,除了媒体的不发达,跟人们内心的安静不无关系。人没有追求是没有前途的,没有事业心是不求上进的,而那种拼命的追求,让我们首先失去的就是那份安静。内心的不安静是万病之源。

美国,是全世界人向往的国家,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应当个个享受着阳光雨露,享受着民主自由,享受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福利。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实际都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得以生存,更不要说生活得多么好了。每一份收获都要靠自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特点。

然而,无论你生活在哪里,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制度下,心态都是最重要的。

认识一个美国老人,今年88岁了,认识她的这几十年,对她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她从来没有工作过,嫁给老公后生了一双儿女,一直呆在家里。也许有人说她老公一定是大款,不需要她工作了,我开始也是这么想的,还想,女人不是都应当自立自强吗?万一有一天老公不要她了咋办?其实,她老公做了一辈子的推销员。家里只有一个普通区的普通房子,几十年住下来也没卖多少钱。

老人年纪稍大的时候,视力不行了,不能开车,所以每次出门都得老公拉着。老公对她非常好,直到患癌晚期无论去哪儿都是他开车,而且出门的时候总是忘不了帮太太穿外套。

记得最后一次看见他们夫妻跟几十年前一样的那些表现,我想,这个老先生很快就要不在了,太太将来剩下自己可怎么活呀?这么些年,先生情愿地做着,太太自然而然地享受着,却没有了未来。

老先生走前把家里房子卖了,买了一个给太太养老的老年退休房,有人会在太太需要的时候开车拉她出去,可以自己做饭也可以交钱吃食堂。房子是独立的,但也有邻居,不是公寓楼的那种。

老先生走了,太太起初很想念他,每次去了超市看见肉、菜都会掉眼泪,她说一看见那些先生生前喜欢吃的肉和菜就想起了她先生。那段时间看到她有点打不起精神来的样子。

没有多久太太开始适应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了,人也恢复了精神,不像想象的那样无依无靠的样子。是不是她骨子里就有一股独立的劲头呢?

这个美国太太,从我认识她就感觉得到她心里的那份安静,那份心安理得。几十年过去了,经历了孩子们对她的不理不睬,经历了失去先生的痛苦,过渡到了现在的独享孤独的那份安静的生活。

88岁的她,没有什么关节病,也没有什么慢性的老年病,只是视力不好。没有问过她是什么毛病,只知道她要写什么东西得戴两副眼镜还要用放大镜,她是看不了书报的,她有一个随身听,出门带着,到哪儿没事儿就坐那儿听。这么大年纪了,听力一点问题都没有。

人总要有点毛病的,不是这病就是那病,88岁有这样的身体,应当属于健康的。她一辈子没有工作过,在老年中心还当起了负责人,因为只有她身体算是好点的。

很多人都觉得女人出门要打扮,要经常换自己的行头。几十年过来了,这位老人没有画过妆,也没有更换过什么漂亮的服饰,那几件衣服穿了这么多年,还在穿,只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这一点非常让人佩服。我看见她的包包只有两个,都是大大的,不是什么名牌,但也是不错的。

她有一个让人能感觉得到的那份内心的安静。她也担心自己的钱会不会在她活到100岁的时候就不够用了,我劝她,真的到了不够用还有政府帮你呢,她马上摇头说,我可不想去那样的地方。

其实,即便她老公现在还能陪着她,他们的经济条件也基本是一样的,她老公比她年长几岁。但剩下自己了,心里那份孤独感会让她觉得无依无靠,虽然她现在生活在条件不错的老年住所里。

美国的多数老人,年老后身边是没有子女陪伴的,不是因为美国的福利很好,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精神带来的后果。原来大家都以为美国的福利好,所以老人不用靠儿女,现在生活在美国久了才发现,早早独立了的儿女很快就适应了独立的生活,没有跟老人生活在一起的习惯的年轻人,再想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困难不是一般的大。

人们孤独感的多少,多来自于身边有没有自己信赖的人,能不能放心地起居。老来更是如此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生活在新时代中,觉得半路过不下去离婚是追求人生自由,是符合人性要求的,拿离婚当时尚,对家庭、对儿女没有责任感,越来越多的女性认为自己有工作有钱能自己生活得更好,为什么要将就孩子他爹。

其实一个家庭,夫妻能白头到老,能在老年的时候还在枕边有人叫你起床,哪怕是为他/她端茶倒水,擦屎倒尿,那都是一种陪伴,是你内心不孤单的良药。对彼此是都有好处的。

现代人,由于追求的路上有太多的荆棘,由于不管自己的能力如何都在奔富有,内心的那份慌张是时时刻刻存在着的,没有几个人是完全健康地活着的,每一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着问题,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精神上的。所以,每当遇到矛盾问题的时候,都不会冷静,不会理智,只想尽快摆脱眼前的烦恼,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持续性的,不可逆的,也是沉痛的。

女人的情商可能普遍比男人高一些,但智商多数应当不如男性,身体状况也是,虽然女人活得年龄稍长于男性,也是跟因为没有拼命的经历很长有着关系的。

那些以为自己现在的收入能养活得了儿女的,能自立自强的女人,在一旦失去工作的时候,就会马上陷入困境,而心理上的难以支撑也会让自己的生活一下跌入谷底。就像那些失去老伴的老人,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差,但内心那份孤独感,不安全感,才是致命的。

将就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一个能将就的态度,生活就无法快乐幸福。那些跟生活中矛盾和问题斗争了一辈子的人,那些想改变别人而徒劳地奋斗了若干年最后还是不得不放弃的人,其实都是为了生活得快乐和幸福一些而做过的努力,失败的不是斗争的结果,而是通过斗争学会了改变自己,最终才得到了相对安生的晚年。

如果起初就懂得将就,懂得心安理得,懂得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会轻松多少呢。

我还认识一个美国人,她一辈子做会计,最后在一个政府部门做会计主管,七十岁那年她退休了,不是为了别的,她说,我一辈子就想改变别人,现在才明白那是徒劳的,我只能改变我自己了,我决定退休了。退休后的她搬进了山里,说要过一过安静的生活。

我觉得美国就没有不安静的地方,还需要去山里?看来她是内心还是缺少安静,希望她的余生能不再有那些她想着改造的人的影子吧,毕竟已经七十岁了。老人家家里只有自己。

是不是内心安静的人,会有孤独感,是不是一个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和奋斗激情的人,内心就不孤独了呢?我感觉还是内心的那份奢望,那份贪婪,那份要比谁都强的不安分,使得我们每天都生活得如此紧张而不安。

说是说,做是做。无论谁都做不到最好。还是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吧,毕竟生命是自己的,那么短再那么痛苦岂不是自己难为自己。将就一时,幸福一生,较劲一时,痛苦一生。

看过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朋友一定还记得,何以笙对等待了他十几年的何以玫说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如果那个人出现过,别的就都是将就,我不想将就。”为了这句话,因为他有这样的信念,他的日子过得是多么的不安生?

还没看完这部剧,不知道结局,但他生活的这些年,因着他的理念,自己有幸福有痛苦,也给那些爱着他的人带来了不少的幸福和痛苦。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内心的不安,让人们每天生活在看似激情四射的日子里,却摧残着我们最宝贵的原本健康的心理。使得一个个鲜活的人,健康、乐观的人都变得忧郁、焦虑,生活在哪怕再好条件的环境中,都体会不到那份舒适和享受,有的就是无尽的烦恼。这是何苦呢。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