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月随笔
文章来源: bymyheart2013-10-02 08:20:06


风月随笔
只要是晴天,这个月的每天的月亮我都认真地看过,圆缺,阴晴,早晚。今天早晨那一弯月牙挂在头顶,是残月了,但非常的亮,周围星光黯淡,想起月初时那个傍晚看见的桔黄色的新月与金星同辉。
披星戴月的日子轮换着 ,滚动着,这些时候太阳升起的越来越晚了,每天都比前一天晚几分钟。我收拾完了出去走路时已经是华灯初上,月亮大的时候走路好似有了一个伴儿,有时我会期待着有云,那样月亮就一会在云里,一会又露出脸来,忽明忽暗,端的是调皮地游戏,在夜色里行走比起以前在绿色里行走有许多不一样的情趣。
时而仰头看月,猜想着到底是风动还是月移?是风吹还是云飞?天上的这些博弈在幽蓝到黑蓝的天空上编写着各种图形和符号。
时而低头看路,急急地走着,地上的影子被路灯的光线拉得一会儿修长,一会粗壮,没有诗的日子,我无聊地想着风与月,云与月是这样的关联,风动了云,云遮了月,月不紧不慢地移动。没有太阳时风月成了天空的主角。
秋分以后天已渐渐地凉爽了,黑天的时候越来越长,不过现在我可以在夜色中行走,因为有街灯。
路还是挺黑的,即使有月在天。
花好月圆的中秋夜,看见了圆月,但连月饼也没有弄来吃一下,只是记起要给家人打电话,祝贺节日快乐。花好月圆毕竟不是常态,庆祝那些难得的美集聚在一起成了人们祈福的心愿。


古字中观
写字写得意趣盎然,从隶书延伸到篆书,那天读帖,看见吴昌硕临摹的石鼓文的墨迹,耳目一新,欣赏不已,心血来潮试着写一篇篆体的心经,写了好几个小时,一笔一画,重重叠叠,反反复复,写着写着体会到古字中运用最多的部分是我们生活基本元素,比如金木水火土,器皿,刀具,车马,动物,人,男女,日月,农耕,狩猎,渔事祭祀,然后更复杂的概念就在这些最基本的东西上面演绎添加。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初的表达,使用这个文字的人习性,礼仪,精神和文明都在这些字迹中表达,从具象到抽象的演绎。源于生活器物的照猫画虎的文字,于是成就的文化也不是逻辑思辨先行的,唯物的文化浸透在我们的血脉中。在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更看出这种特质。
揣摸这些篆字,似乎有一条隐隐约约的线告诉我们从哪里来,那些概念,文化的由来和延伸,变异,也意识到在绵长的岁月里我们与自己的源头离开了多远。
我们原本是环境的一部分,自然的一部分,刀耕火种,饮食男女,快乐而辛苦地,有机地生活在阳光下,在粗砺的自然中讨生活,劳作,生息,观天象,察江河,事农事,累瓦结绳,做崇拜,祭祀,拜神,祭祖,求福避灾。
而今现代生活使人越来越缥缈,脱离了土地,横空出世的许多新概念已不不是基于物的形象,而是进入另一个维度的思考和实践。铜鼎石刻留下的记事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活动和思考的要求。异化也使人越来越远离了根性,我们不再是大地之子,常常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因为自己的贪婪而以为是生活的最大价值,我们变得支离破碎不再从整体的概念去看自己和世界。
回到这些古朴的字迹里,寻根的感受爬满了心头,就像那些老树伸向天空的枝桠,不管离地面多远,我们都离不开根的营养和绵延。
文字是文化最开始记录的工具,又成为文化本身的重要组成。我们的祖先怎样认识世界,价值观,世界观在每一个造出的文字上都有痕迹。那些古字体携带着上古的气息和味道,朔本求源,揣摸着这些稚朴笨拙的原始的字体,帮我廓清满脑子的浮云八卦,认清生活和生命最基本的需要,原不是那么啰嗦和庞杂。
清清淡淡地活人,才能看见山石之美好,日月之伟大,泥土之肥沃,庄稼之玄妙。在稚朴中参悟生命的玄机,宇宙的奥义。究竟之后时间的沉淀。
生活有机,味道才纯正浓郁,而不乖张轻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