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知多少?
文章来源: Easy.Spin2011-02-21 10:47:33

海外华人常提到歧视的问题。有的人很敏感,常常觉得被歧视;有的人很大条,似乎很少经历过歧视。大家凭感觉决定有没有歧视,很少人能客观地说明什么是歧视。就像是色情图片和艺术图片的差别,无法定义,大家都说是一看就知道。

大概是学理工的缘故,我很怀疑这种凭感觉作决定的可靠性。慢慢发觉,大家通常讲的歧视,其实是三个不同的观念,常常混杂在语言中。

第一个观念,是客观的统计结论,或个人的经验法则。比方说,美国黑人的平均收入比较低,在统计上是真确的。然而,讲“黑人比较穷”,听来就像是歧视。在个人的层面,每个人的潜意识都自动统计归纳人生的经验。如果你遇到印度人常吃亏, “印度人难缠”是你的人生经验。虽然听起来象是歧视,却是符合事实的讨论。为了避免误会,讲的人要特别说明是谈统计或个人经验,听的人也不要随便怪罪是歧视。

第二个观念,是偏见和负面的情绪。每个人归纳的人生经验,会不知不觉地运用出来。如果你每次遇到印度人都吃亏,你自然会对印度人有戒心和反感。偏见是人性,大家很容易就以偏概全,把自己有限接触印度人的经验,延伸到所有印度人身上。每个人都有许多偏见,也因此有各种厌恶,仇恨等负面的情绪。

遭受偏见自然不愉快。然而,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好恶,就像是大家都凭自己口味喜欢自己觉得美丽的人。不公平,但是非常符合人性。应付偏见的办法是接纳和教育:一方面接纳别人和我们自己一样有偏见,让自己不会愤世嫉俗;一方面努力改变别人的偏见。当年金恩博士带领民权运动的游行,就有效地改变了社会大众对黑人的偏见。

第三个观念,是法律上的歧视。有偏见是人性,但是把偏见运用到人事或其他决定,造成实质的伤害,可能就于法不容。美国大公司多很注意人事决定的合法性,以免被告上法庭。如果你有明显不合法的歧视,可以找律师抗争。

实际生活上,海外华人最常面对的,不是不合法的歧视,而是令人不爽的偏见。所以,我认为,通常对华人最有用的建议,不是找律师打官司,而是学习接纳偏见,忽视偏见。这种讲法可能很令人惊讶,我要从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解释。

一个人对每件事通常有个评估:这件事是在我掌握中,可影响的,或不在我掌握中,无法影响的。把事情看成可影响的,我们就有动力,有兴趣,有希望,做得很起劲,很快乐。把事情看成无法影响的,我们根本不想做,觉得做了也是枉然,勉强去做也会不快乐。歧视操之于人,我们无法影响。觉得别人歧视,我们就想放弃,自己不快乐。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我们很难一面觉得这个人歧视我,一面和他建立良好的关系。一个人最骗不了自己。和一个你讨厌的人交朋友,比被歧视还不爽。华人要成功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接纳别人和自己一样有时会有偏见,是帮助自己成功的重要心理建设。

如果你不相信,只要看看白宫的主人。欧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也是唯一不渲染种族歧视的黑人总统候选人。你觉得这是偶然的吗?